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定向转移——解决农业剩余人口问题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家统计资料预测,到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除去乡镇企业吸收的人口和农业生产所需人口,我国农村将剩余约3.5亿人口。农业剩余人口的出路问题,在今后的50年,甚至更长时间,都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  相似文献   

2.
农村隐性城镇化的调查与水平估测——以萧山市农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在以往几十年中,一方面,国家利用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城乡隔绝、城镇劳动力低工资高就业,以及生老病死皆由企业一包到底的一套完整的政策措施,在较短的时期内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另一方面,由于过去错误的人口政策导致的庞大人口数和长期的城乡隔绝,加上政府对农业投资有限和工业对农业剩余的强制积累,使我国农村仍为自给半自给的传统农业,农村剩余劳动力与日俱增。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率先在农村实行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措施,极大地焕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原先的潜在剩余劳动力日渐转化为显性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化和地域转移的冲动非常强烈。然而,城镇由于各种福利待遇和充分就业的政策,也使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加上过去经济政策上的长期失误,致使城镇工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与城镇新增贫困人口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人口净流向城镇。这一方面推动城镇和农村的发展,另一方面带来城镇贫困人口的增加。由农村流入城镇的人口其贫困发生率大致在3%以上。为预防和保障人口流动中的城镇新增贫困人口,应该采取措施分类引导人口的城镇化,建立和完善进入城镇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发展城镇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避免过度的城市化带来城镇贫困问题的扩大。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1‰抽样数据,以城镇区域人口为重点,定量分析了农村人口流动对城镇地区人口出生性别比,以及农村流入城镇人口子女性别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农村未流动人口、农村流入城镇人口和城镇非农村流入人口的出生性别比均偏离了出生性别比的正常水平,农村人口流动影响了城镇地区生育性别,农村流入城镇人口相对较强的男孩偏好观念加剧了城镇地区出生性别比偏高。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问题,目前比较流行的看法是:城市的计划生育工作比较好搞,控制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困难不大,而限制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已经有了不少经验并取得很大成就;于是最困难的就是在抓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同时,还要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剩余人口寻找出路,从而便得出“离土不离乡”的要求,和发展农村集镇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镇、农村人口发展趋势预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根据现阶段人口变动的情况,对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进行了预测。人口预测的模型不仅考虑到城镇、农村在生育、死亡等方面的差异,而且也反映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动态迁移。在人口预测的生育模式上采用了总和递进生育率的指标,将妇女按所生孩次的结构分类。本文所作的预测为长期预测,对中国至2050年的总人口、城镇和农村人口发展以及人口的年龄结构作了较为详细的预测。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2005年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深圳外来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了流动前后城镇外来农村流动人口生育观念与行为的现状及其变化;并利用调查所得到的城镇户籍人口生育观念信息,比较分析了城镇外来农村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生育观念的差异。研究表明,流动后农村流动人口的期望子女数减少,生育数量偏好与城镇户籍人口无显著差异;理想子女性别偏好观念有所弱化,但仍强于城镇户籍人口;农村流动人口初育年龄推迟,初育间隔缩短,一胎与二胎生育间隔延长,但仍具有较强的男孩偏好特征,男孩偏好行为的改变滞后于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大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农村之间、城镇之间、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相应增长。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导致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和流动。本文拟根据74个城镇人口迁移调查的资料,估算建国以来农村人口迁入城镇的数量;并对社会主义人口迁移的理论和政策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根据1988年夏秋湖南省桃源农村社区调查的材料写成的,是对农村人口流动新动向的深层探究和剖析。 桃源县属中国典型的农村社区类型县,90%以上社区人口是农村人口,农业经济特征极为明显。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过去长期凝固的社区人口开始流动,农村城镇开始复苏,一度兴起了“小城镇热”。但是,最近的调查材料表明,这种“热度”开始降温,流动人口的主体选择渐趋理智和现实。  相似文献   

10.
农村城镇化与城镇农村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城镇标准的改变和“市管县”、“镇带村”、“整县改市”等方案的实施,使我国城镇化产生和加强了两种特有的重要现象:一是农村城镇化,农村地区城镇迅速扩张,即所谓小城镇道路使农村城镇人口占县域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二是城镇农村化,即大量的农业人口或村委会人口被划入城镇“版图”,市镇人口中农业人口比重迅速上升。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三普”至“四普”间市镇人口增长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后,我国城镇人口的增长变化主要是由于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农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以及市、镇的新建扩建、所造成的。而联合国在80年代中期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增长构成的研究表明,在发达国家,城镇人口增长的60%是由于农村到城镇的迁移和市、镇的新建、扩建所致,城镇人口增长的40%来自于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而在发展中国家,因农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和市、镇的新建、扩建而造成的城镇人口增长只占城镇人口增  相似文献   

12.
试论我国城乡人口划分标准和城市规模等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乡人口划分标准和合理城市规模等级问题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历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迄今为止著述良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因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似有深入商讨之必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人口转化的势头十分迅猛,转化形式也纷杂繁多,这种生机勃勃的局面一方面固然标志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却又增加了划分城乡人口的难度,并进而影响到城镇的设置标准和城市等级规模的确定。因此,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城乡人口划分标准和城市等级规模问题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它将对规划全国或各地区的城镇网络体系,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制定各种地域层次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高地区经济实力和生产力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末来我国城镇化首先应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要渐进发展,再次还应协调发展。○要制定人口城镇化的长远规划;要增加投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促进城镇化和非农产业化的结合;要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村迁移人口与传统农业结构的分离;要严格控制人口尤其是农村人口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未来2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潜力和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学术界对此研究很多,然而由于对农村非农化劳动力的概念以及基本数据等方面存在不统一等问题,因此一些基本研究存在较大的争议,而关于未来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潜力则缺乏专门的系统定量研究。本文通过未来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变动预测、农业劳动力需求预测以及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趋势分析及综合比较,测算了中国未来20年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潜力,研究发现,未来中国农村每年农业剩余的劳动力规模将逐年减少,到2030年农村剩余总的劳动力将在1亿~2.5亿之间。而近期内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存量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但因为其在今后10年内将超过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潜力,从而增长将会趋于停止,同时农村剩余的可供转移的劳动力也将在5~10年内趋于零。  相似文献   

15.
<正> 劳动人口的发展趋势,是受前一时期出生人口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的。三十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出生人口都在2,000万以上。这就基本决定了目前和未来三十年间的劳动人口的发展规律和速度。从1967年以后,解放当时出生的人口,都陆续进入了劳动年龄,需要安排就业。现在,我国农业劳动人口已有三亿多,按目前的耕地面积(15亿亩)和机械化水平来衡量,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基本上达到了饱和状态,部分省份,已经出现了人多地少的局面。面对这种客观实际情况,尽管人们做了很大努力,发展多种经营,但是,仍然感到劳动人口不好安排。我国城镇劳动人口已有剩余,据统计,1980年全国城镇待业人口已达2,500万左右。由于前三十年出生的人口多,必然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当前关于我国城乡人口划分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1.城乡划分的主要标志。要科学地划分城乡人口,首先要科学地划分城乡的地域,即什么是城镇,什么是乡村。城市应具有人口集中,财富集中,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集中的特征,而农村在这些方面则具有分散的特征,特别是人口分散。这种集中性和分散性,可以用许多指标  相似文献   

17.
农业剩余是农业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随着我国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一范畴的重要性会日益表现出来。这就需要从理论上认真研究农业剩余问题,包括农业剩余的生成,传导以及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农业剩余转移与工业化成长的关系及其规律性。本文主要从理论上分析人口变动条件下农业剩余的生成及其过程,这种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人口变动是如何影响农业剩余的生成,以及如何摆脱人口变动对农业剩余生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使用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测量方法,系统地计算了60年来中国总人口惯性、城乡人口惯性和分年龄人口惯性的变化和趋势。得出重要结论:第一,中国人口正增长的人口惯性作用正在逐渐消失;第二,中国城镇处于人口正负惯性的转折点,而中国人口的惯性增长完全来自农村;第三,中国人口惯性增长将突出表现为老年组人口规模大幅度的增长。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指导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强调,必须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农村作为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中之重,将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开创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这对于推进农村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口流动与城镇职工下岗问题的解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问题的提出80年代以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镇的初步开放,吸引了数千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务工经商,且流动人口的规模仍在不断扩大。90年代以来随着城镇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城镇中失业和下岗的人数剧增。一方面,数千万农民进城打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