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本刊编辑部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6,(6):28-28
央视《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品三国”,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纵横捭闺,雅俗共赏。2006年10月27日下午,易中天教授来到成都大学,与成都大学师生畅叙人生,笑谈读书,品话三国。 相似文献
2.
3.
梁德林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4):60-63
宋人说秦观诗如词,主要指其诗风柔弱,写儿女之情,语言华丽.后人因此讥秦观诗为"妇人语"、"女郎诗".其实,秦诗体裁、风格是多样的,不应以偏概全,也不应排斥其具有阴柔之美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5.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无论如何也不愿承认那些因走上讲坛而走红的专家学者是明星,那些几乎不为人所知的学者,因为这个节目而为人熟知,那些曾经很有名气的学者、专家,也因为这个节目而更受人关注。甚至,有些学者比现在的明星还明星,他们拥有的观众和影响力已经超过了明星,易中天就是其中一个。去年,记者采访“百家讲坛”策划人解如光时,他曾说:“明年最火的应该是易中天,因为我们要让他讲‘三国’。”今年采访万卫,他说:“下一个走红的是王立群。”王立群现在在公众中的知名度跟去年易中天在公众当中的知名度一样,除了他们的学生… 相似文献
6.
周媛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4):203-206
易中天先生成功实现了学术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接。公共图书馆是信息时代保障公民信息权利的制度和机构,文章叙述了公共图书馆为大众服务的时代背景,并探讨"易中天现象"给公共图书馆实现服务的大众化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易中天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是被媒体放大了。之前,他的《品三国》版权拍卖,媒体给出780万元的拍卖预测,随后是对780万这个数字的不断联想。780万是上、中、下三册,现在三册改成上、下两册,已拍出的上册每本定价25元,按印刷75万本,上海文艺出版社支付14%版税计算,上册税前收入应为262.5万元(其中央视37.5万元,易中天225万元)。75万本,就畅销书市场而言,其实不算什么。20世纪80年代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傅雷家书》销了200多万本,20世纪90年代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学习的革命》销了800万本,2001年中信出版社推出薄薄一册的《谁动了我的奶酪》… 相似文献
8.
李颀人物诗的独创性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丽娟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104-106
唐代诗人李颀大量描写人物在文学史上有极重要的意义。李颀人物诗的独创性表现在:有浓厚的生活化气息,重视个体生命价值,塑造的人物多平和淡然、不拘礼法,诗人对人物性格、气质等深层方面进行多维透视。产生这些独创性的原因在于:盛唐时代文化背景、社会氛围、宗教思想的影响,个性解放意识进一步觉醒,诗人自我价值认同中的平衡和肯定自我的体现,对“人物”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王满特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公元 7世纪印度古代文学理论家檀丁所撰诗学理论著作《诗镜论》译为藏文以后 ,藏族学者争相传习 ,蔚成风气。它和藏文古体诗的创作相结合 ,经过漫长的发展道路 ,已经成为藏族文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传入蒙古地区以后对蒙古族古代文论产生了巨大影响。蒙古族喇嘛学者用藏文撰写诗镜论注释和诗例 ,极大地促进了它的传播并扩大了其对蒙古文学的影响。这些注释著作作为蒙古族古代书面文论文献的最初篇章在蒙古文论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罗琴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李颀写了大量的交往诗,有一些着力于描写人,兼有交往诗和人物诗的双重性质,不仅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而且有鲜明的写作特色与突出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1.
12.
高钟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4):77-81
兰克新史学标举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重视社会的历史。科学与理性成为新史学专业建设的指南。对社会史的重视结束了帝王家谱的话语霸权,纵横结合的社会史为史学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新史学对科学与理性的过份强调,与史学本质里的文学元素产生了内在的冲突;后现代史学因运而生。易中天现象既是新史学社会史的延续与发展,也是史学文学性要求的必然表现,其大众化趋势正反映了史学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14.
15.
易中天和李华的爱女易海贝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专业,先后获得本科、硕士学位,在上海有满意的工作(上海天华建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事业蒸蒸日上。那么,他是怎样培养出这样优秀的女儿的呢?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数千年的文明史中,一代代的文人雅士,创造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本文统称为诗)。通过对千余篇古诗词的搜索,筛选出有关昆虫的诗句,从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对人类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分类归纳。 相似文献
17.
王路平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3):60-67
莫友芝《黔诗纪略》从拟议到出书整整花了20年(1853—1873),是书资料丰富、内容广泛、体例特殊、重点突出,其中大量记录和保存了明末清初在黔地逃禅出家的明朝士大夫的生平事迹、诗文作品,为我们研究这些明代遗民提供了难得而又系统的文献资料。据是书记载,其时黔地士大夫出家为僧有姓有名者达数十人,其中著名者有钱邦芑、郑之珧、陈起相、郑逢元、黎怀智、谢国檄、孟本淳、朱文、谈亮、眼石等。他们作为明代遗民,在国破家亡之际毅然选择了逃禅隐居,寄情山水,放浪形骸,遁迹空门,不仅要在生死困境中挣扎,而且还要在儒释的思想困境中自我救赎。为排遣心中的愤懑、哀怨,他们的诗歌多有感时伤怀之气。 相似文献
18.
张静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65-68
古代诗歌写作的具体法则和技巧主要集中保存在历代诗法著作中,但这批史料却长期存在于诗话群体中,沦落成了“边缘史料”。而实际上诗法著作的编著内容相对于诗话是具有自身特点的,它们主要以总结技巧为主,注重的是可操作性。将诗法注入神秘性,是早期诗法写作与传授的突出现象。诗法著作中也会有小部分规律的总结与理论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张瑞德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中国古代诗学有两大流派——儒家和道家。儒家诗学重艺术(诗)的依存性,即重诗与政治、历史、道德等的关系;道家诗学重艺术的独立性,即重艺术自身特点和规律的探讨。道家诗学尽管常受压抑,但仍然生生不息,对中国古代诗学做出了突出贡献。儒家诗学与道家诗学既有对峙的一面,又有互补的一面。正是这种对峙与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诗学中诗与非诗的复杂形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祭奠、悼亡死者的诗歌类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悼亡诗,一类是哀伤诗。清代诗人乔亿集中共有此类诗歌58首,数量较大,成就较为突出。本文拟从其该类诗歌的数量、内容、特点及原因探析来研究,以期更好地走近和了解乔亿其人其诗,并给予其悼亡诗、哀伤诗一个合理的定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