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读《中国历代文论选》(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一卷本)之“注释”、“说明”,深受教益。唯书中《曲律》之注释第73有云:“胡紫山,元初人,生平未详。”似觉未善。考元初之胡紫山,实即胡祗遹,兹述理由如次。明王骥德《曲律·杂论第三十九上》所引“昔之宰执贵人”而“工于词”之胡紫山等七人,无锺嗣成所著《录鬼簿》均有著录。该书“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世者”项下有“胡紫山宣慰”一则。  相似文献   

2.
唐代比较看重家世出身,所以李善之子李邕等一直自称江夏李氏,同时期的李白、杜甫等亦称李邕为江夏人,皆因江夏为李氏郡望所在。两《唐书》记载李善为扬州江都人,是以居住地而言。李善本出自赵郡李氏,李恪是李善家族迁居江夏的渡江之祖。李善曾历任太子右内率府录事参军、潞王府记室参军、兼沛王侍读、兰台郎、经城令等官职。李善一生的荣辱与贺兰敏之息息相关。他受贺兰敏之举荐任崇贤馆学士,又因贺兰敏之出事受到牵连被流放姚州。唐高宗上元元年(674),李善遇赦还扬州。李善寓居江淮,后来又移居郑汴间,以讲授文选为业,培养了众多弟子。李善善于著述,不善属辞,一生著述颇多,但除了《文选注》六十卷流传下来,其他著作均亡佚。李善本来也是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但他时运不济,所交非人,受到牵连而遭流放。在李善仕途无望以后,最后只能靠讲授《文选》为生,成为发扬光大文选学的一代宗师,也算是阴差阳错。  相似文献   

3.
一《白氏长庆集》卷十七,有《问刘十九》《刘十九同宿》《雨中赴刘十九二林之期及到寺刘已先去因以四韵寄之》和《蔷薇正开春酒初熟因招刘十九张大夫崔二十四同饮》四首诗,前两诗为五七言绝句,后两诗为七律,皆江州司马任内在庐山之作。卷二十六又有《代书》  相似文献   

4.
黄周星是明清之际值得展开整体研究的作家之一。黄周星在诗歌、文言小说、戏曲等文艺创作领域乃至戏曲理论研究领域均有所建树,然而,他身世坎坷,人生颇多曲折而能坚守民族气节至终老。关于九烟的姓氏名号、籍贯里居、卒年卒地争议颇多,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5.
著名的小说家、诗人、翻译家蒋光慈,终其一生,不愧为忠诚的革命文化战士。他的名字,常常和中国革命、十月革命光荣地联系在一起。蒋光慈的诗,在读者中的影响,时大时小,文艺界对它的评价,也相去悬殊。一般说,他的诗当时在思想激进的部分青年中,曾起过好的作用;在革命运动或革命文学勃兴的时候,他的作品拥有的读者较多。现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及其他评论文章,对蒋光慈的诗,几乎都肯定其政治思想内容。我认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  相似文献   

6.
新《辞海》“蒋光慈”条,说蒋光慈的“籍贯”是安徽省六安县。另外也有资料说蒋光慈的籍贯是安徽省霍邱县。这两种说法均值得商榷。蒋光慈先生的家乡——白塔畈,系今安徽省金寨县的白大公社所辖。但在一九三二年前,金寨县并未设立,当时的白塔畈一带,属安徽省的霍邱县  相似文献   

7.
在蒋光慈短促的革命生涯中,瞿秋白对他的帮助教育是多方面的。可以说,光慈生命的火花,有秋白撞击的作用力。光慈的几部主要著作,都倾注了秋白的殷红心血。 1921年,蒋光慈投向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学习。秋白当时是北京《晨报》驻莫斯科记者,从百忙中挤出时间,给中国班的四十多位同学补上俄语课,兼任理论课的翻译。按照能者为师的传统概念,秋白是光慈的老师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8.
论蒋光慈小说的艺术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光慈以“东亚革命的歌者”自命。他的第一部诗集《新梦》出版后,钱杏屯瞩就称它“简直可以说是中国革命文学著作的开山祖”。①这位中国革命文学的开山祖,不仅在20年代中期参与倡导革命文学,而且在中国现代文学由革命文学发展到无产阶级文学的阶段,又和钱杏屯D等人组织“太阳社”,与后期创造社成员共同倡导无产阶级文学。蒋光慈不仅有一套革命文学的理论,而且还能将自己的理论用于创作实践,他作了象《新梦》、《哀中国》等革命诗歌,又创作了《少年飘泊者》、《鸭绿江上》、《兄弟夜话》、《野祭》、《短裤党入《菊芬》、《最后的…  相似文献   

9.
蒋光慈小说中的主人公绝大多数是小资产阶级革命青年。这一题材的选择,这类形象的描写,是与时代的需求及作家的思想感情倾向密切相关的。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大众为主体的,但在这支强大革命队伍的形成和壮大过程中,广大革命小资产阶级的涌入及其思想上向无产阶级的转化,也是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小资产阶级革命青年的题材,可谓“五四”以来新文学的重大题材,它不仅反映着革命时代的需求,同时也可以说,作家蒋光慈最为熟悉的题材,他本人便是革命小资产阶级的一员。不论他自己承认与否,我以为他始终没有…  相似文献   

10.
陈夫龙 《东岳论丛》2019,40(3):113-120
蒋光慈以血与火浇铸的革命文学创作书写着诗学正义,使他的文本世界成为刺向黑暗社会的复仇利刃,宣泄着时代的反抗意志和复仇情绪,鼓吹着暴力革命,张扬着革命尚武精神,从而使社会正义和社会公道得以伸张与维护。蒋光慈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自叙传色彩和强烈的复仇精神与反抗意志,其中反复出现的个人英雄主义和暗杀恐怖主义相胶合的复仇情节,是侠文化精神和无政府主义思想耦合纠结形成的侠客式反抗的典型体现。他把古代游侠、拜伦式个人主义英雄和中国革命时代特色以及革命尚武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赋予文本中的复仇情节和反抗情绪以革命激情与正义观念,从而使传统侠文化在阶级革命语境中凸显出鲜明的现代革命内涵。  相似文献   

11.
派性考略     
派性是由宗派产生的。毛泽东同志说:“宗派,我们的祖宗叫作‘朋党’,现在的人也叫‘圈子’,又叫‘摊子’,我们听得很熟的。”本文目的。在于论证我国封建社会著名的几次朋党斗争,他们的派性之异同。这里仅就东汉的党锢之祸、唐朝的牛李之争、北宋的新旧两党和明末的东林与非东林四次最大的党争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2.
九鼎考略     
夏铸九鼎,三代以为传国之宝器,以至于在中国古代的语汇中,诸如“定鼎”、“鼎祚”、“鼎辅”、“鼎臣”、“鼎革”、“鼎立”、“问鼎”等带有“鼎”字的词,都与政权有关。楚子问鼎,杜预即已说是:“示欲偪周取天下”。事见《左传》宣公三年。是篇载:“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相似文献   

13.
彭咸考略     
屈赋里曾七次提到彭咸。以屈原代表作《离骚》而言,就讲了两回:一曰“愿依彭咸之遗则”;再曰“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假若弄不清彭成为何许人,势必难以探索屈原的思想面貌与屈赋的精义确诂,对《离骚》尤其如此。王逸《楚辞章句》云:“彭咸,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王注似是臆测。先秦古籍除屈赋外,罕见彭咸的踪迹。屈原既然多次对彭咸倾注景仰之情,王逸可能即据屈原之生际遭遇,而逆推彭咸云云,从而写下了那条注释。不少学者怀疑王注有失,另创新说。其中有认为彭咸乃二人即巫彭、巫咸者。此说远胜王注。现据以立论,给予补直,并祈发明若干新义。《离骚》除两次提及彭咸外,还有巫咸、灵氛二灵巫。咸即巫咸;彭当为灵氛(此似尚无人提及)。《说文》:“彭,鼓声也。从(十豆),彡声。”徐铉注:“当从形,省乃得声,蒲庚切。”又,《说文》释“氛”字云:“祥气也,从气,分声。”徐铉注:“符分切。”据此  相似文献   

14.
萨水考略     
公元612年(隋大业8年),隋丽(高句丽)“辽东之役”,炀帝简派宇文述、于仲文等“九军”,于鸭绿水西会齐,跨过鸭绿水,又东渡萨水,直抵平壤。后因士卒疲敝,粮草断绝,料难猝拔,遂返。当隋军退至萨水时,为丽军所败,史称此役为“萨水之战”。过去,中外史籍对萨水之战,记载明确,看关萨水的位置,亦未闻有任何异议。近年来,有些外国学者却对此役萨水的位置,甚至丽都平壤的位置,提出新解。他们认为:“萨水即清  相似文献   

15.
程鸿彬 《东岳论丛》2019,40(2):38-46
1920年代末30年代初,蒋光慈身兼新文学畅销书作家、普罗文学倡导者和资深共产党员三重社会角色。这是一个随时都可能被撕裂的角色结构:其中角色1和角色2、角色2和角色3分别形成两个交集,而角色1和角色3则彼此相斥,互为两极。然而深深卷入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蒋光慈对此中隐患毫无察觉,商业上的成功既使他拥有了昂首天外的资本,又使他目不见睫,以至引发了与党组织的决裂以及他的人生悲剧。蒋光慈的悲剧性结局作为一个饱含深意的象征,说明资本主义文化工业与无产阶级文学在根本逻辑上存在着深刻抵牾,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异质性的左翼文化始终存在着被"驯化"的危险,而左联备受诟病的"第二党"运作方式正是针对这种不利情势所采取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谢昭新 《江淮论坛》2010,(2):153-160
中国文学在20世纪汇入世界文学发展的大潮,其理论主张和艺术创作都体现了中外文化交融中的世界性意识,外国文学的输入与影响是20世纪中国文学得以生成乃至发展的原因之一。在多元的外来影响中,20世纪中国文学又特别受益于俄苏文学。蒋光慈在对俄苏文学作品与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中,在留学苏联三年对俄国文学与社会运动的体验了解中,找到了文学思想和艺术创作的借鉴原料,从而在俄苏文学的影响下,开启了对革命文学理论的倡导和普罗文学的创作。  相似文献   

17.
蒋光慈小说的叙事有鲜明的特色,其在主题、题材、情节、结构、语言、人物形象和美学风格等方面都表现出与五四启蒙小说的不同追求,同时也存在难以调和的内在矛盾——以阶级属性来判定家庭的好坏,却让家庭专制意识借助阶级的外壳还魂;极力张扬革命和革命的集体主义精神,却潜在地流露出浓厚的个性主义思想;努力表现光明的前途,营造粗犷的阳刚之气,却仍留有难以排解的哀怨情怀。  相似文献   

18.
一九二九年,蒋光慈发表了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在革命文学阵营内部引起强烈的反响,产生两种根本对立的意见。青年诗人冯宪章称赞它表现了“旧的阶级的没落,新的阶级必然要起来”的“社会进化的过程”,令人“宛如读一首抒情的长诗”。(《<丽莎的哀怨与冲出云围的月亮>》,《拓荒者》第一卷第3期)华汉(即阳翰生)同志不同意这种看法,对作品提出尖锐的批评,认为:“《丽莎的哀怨》的效果,只能  相似文献   

19.
小序鲁迅先生说过,评价一个作家要知人论世。研究冯梦龙的生平和思想,对正确分析他的作品有着重要意义。可惜,这位俗文学大师,生前虽名扬天下,死后却长期淹没于世,生平活动极少资料,许多作品出版时间不详,留给研究者的是一个又一个谜.编年谱何其难也。作者遍阅冯氏全部著作,摘录、整理了他在各种场合提及自己生平的片言只语,加以考证、编排,作为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参之以冯梦龙友人的言述,再联系当时的背景进行分析,总算摸清了他生平的几个重要时期和思想变化的总脉络。因不少原始材料鲜为人知,故文中引用较多,这对  相似文献   

20.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郭大力于1905年生于江西省南康县斜角村,即现在的南康县三江公社斜角大队。斜角村分为“岭上”和“田心里”两个屋场,郭家住在“田心里”。这里地处章江边上,是一块肥沃的小冲积平原,地势开阔,物产丰富,产甘蔗二、黄麻、水稻等。郭大力原名按姓氏字辈叫郭秀勍,“勍”意为“强有力”。以后他把秀字去掉,把勍字拆开,“京”古字作“大”解,于是就成为“郭大力”,后来一直沿用。 郭大力的父亲郭传科是清末的秀才。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