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研究》1958年第5期刊登了骆耕漠同志《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底必要性和过渡性》一文。该文从把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关系划分为实质上的商品和形式上的商品出发,演绎式地把货币划分为一般等价物和隐蔽的劳动券。认为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现阶段,货币具有两重属性:在国家和集体经济  相似文献   

2.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但是社会主义的实践在许多方面超出了马克思的设想,因而使按劳分配理论遇到了不少问题。 第一,马克思设想的社会是不存在商品经济的社会,没有货币流通,按劳分配是直接以劳动的自然时间为尺度,通过发劳动券实现的。而实践证明社会主义还是商品经济,按劳分配还必须通过货币来实现,而货币并不象劳动券那样是自然劳动时间的直接凭证。  相似文献   

3.
在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在全党全国的确认,这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个伟大贡献,就是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重大发展.但他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在某些方面还不能不受到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带有空想社会主义遗留下来的某些痕迹.比如,空想社会主义者愤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种种弊端,主张将来的社会主义是无商品、无货币、无市场的“三无社会”,劳动者按其劳动时数取得不同面额的劳动券,凭券到指定货库领取相等的生活必须品,对于这个带有空想色彩的思想,马克思、恩  相似文献   

4.
按马克思的观点,社会主义劳动力不是商品。这个观点是基于以下设想为前提的:(1)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生产资料由社会共同占有,全社会实行单一的公有制;(3)个人劳动直接构成社会的总劳动,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4)个人消费品分配实行“劳动券”制度。虽然马克思的设想原  相似文献   

5.
1936年6月“两广事变”和平解决后,南京国民政府力图在广东推行中央法币、收兑地方性货币毫券,完成法币改革。宋子良、蒋介石、宋子文等国民政府高层先后赴广东主持货币金融改革,1937年6月全面开启统一两广币制的计划,一时成效可观。然而,在紧随而来的战争格局下,国民政府却不得不采取沿用毫券、增发毫券,甚至使毫券国币化的举措,以维持对敌金融作战。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主导下的广东省货币改革充分反映了近代中国货币变革的区域性特点,也为我们反思法币改革究竟在何种范围、何种程度上取得成功提供了一例个案。  相似文献   

6.
一货币到底有没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分?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志认为:“社会主义贷币和资本主义货币虽然都是一般等价物,都有着类似的职能,但它们的作用却有本质区别。”这是肯定货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分的,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但持这种观点的同志又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的本质仍然是一般等价物。”在同一本书中,前后用同一个  相似文献   

7.
(一)原因 1、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论述 四版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货币关系是决定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的几种所有制形式和由这些所有制形式所决定的社会劳动性质的特点以及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各国之间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世界体系国家之间的相互经济联系。”  相似文献   

8.
湖北大学經济系財政信贷教研室最近就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貨币是否具有劳动券性質的问題,举行了两次讨論会,对以下的問題作了初步討論。劳动券存在的經济条件大家認为,馬克思、恩格斯在談到劳动券的时候,是指商品貨币范畴已經不存在的社会而言的。因为有商品生产和交换存在,就必須要有价值表現,要有貨币存在。貨币是一般等价物,而一般等价物是和劳动券对立的。但在談到劳动券存在的具体条件时,却有不同的意見。有些同志認为:劳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有人提出了按劳分配与商品经济不能并存和互不相容的看法,认为马克思的按劳分配思想是以社会主义阶段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为前提的,按劳分配是非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按劳分配的劳动计量只有在商品经济消灭以后才能确定,社会主义改革运动的深刻矛盾就在于要把在逻辑上绝对不相容的商品货币关系与按劳分配硬塞到一个框架中,从而引起一系列极其剧烈的摩擦与冲突,因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是“空想原则”,认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问题,是一个被“四人帮”搞乱了的理论问题。“四人帮”出于反革命的需要,推行一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肆意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否认不同社会制度下货币性质和作用的变化,认为货币必然要瓦解社会主义经济,鼓吹取消货币,妄图搞垮社会主义经济,为他们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服务。对“四人帮”搞乱了的这个理论问题,应该澄清是非。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的劳动力也是商品”,这是近几年来较为流行的一个时髦论点。笔者认为,这一论点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在实践中是非常有害的。 社会主义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人不是雇佣劳动者 “劳动力商品”是马克思首先提出并作了科学说明的一个重要经济范畴。我们知道,商品经济虽然是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历史起点,作为商品价值独立存在形式的货币还是资本运动的最初表现形式,但是,货币并不是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是劳动力成为商品之后的事。当一个劳动者用自己生产的商品或用这些商品换到的货币,去交换别人生产的商品时,他是用自己劳动创造的价值交换别人劳动创造的同样价值。货币在这里只是作为一般等价物,起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的作用,不会发生价值增殖。只有当货币的所有者在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商品,并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它,即让其劳动,一方面生产山新的商品;另一方面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多的价值时,货币才转化为资本。所以,马克思说:“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决不是就具备了资本存在的历史条件。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资本沦》第1卷,第193页)。可见,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  相似文献   

12.
货币的本质是人们长期以来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曾引用过格莱斯顿的话,来说明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以及解决这个问题的困难性:“受恋爱愚弄的人,甚至还没有因钻研货币本质而受愚弄的人多。”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54页)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货币的本质的有关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1953年、1958年、1964年前后曾出现过三次讨论高潮,但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货币的本质问题也是一个被“四人帮”搞乱了的理论问题。他们肆意歪曲社会主义货币,把它看成是与社会主义水火不相容的东西,是产生资本主义的土壤和条件,并由此鼓吹取消货币,在人们的思想上和理论上造成了极大混乱。因此,当前深入地探讨社会主义货币的本质,对于正本清源,发挥货币的重要作  相似文献   

13.
有同志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存在”,其“理由”是,国有制使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者不能决定、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从而,他们提出了“劳动和劳动产品必须掌握在劳动者手中”的要求,并且声称,如果这种“要求”得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就不能实现,甚至会变质”。这种观点符合马克思主义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14.
“要树立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反对按酬付劳的雇佣劳动观点”,这是一些报刊中经常见到的一句话,其用意是让社会主义的劳动者要以主人翁的姿态从事劳动,反对“一切向钱看”、“金钱至上”的思想,树立共产主义劳动态度,这点无可非议,理所应当。但是,把按酬付劳看成是雇佣劳动观点来批评,我认为是不妥当的。雇佣劳动不是按酬付劳,二者也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本质上甚至是大相径庭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是典型的雇佣劳动,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的实质时明确指出,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货币表现,即是说,劳动力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雨田同志在《“联合劳动”还是“自主联合劳动”》一文中正确地指出,按马克思的原意,“首先是自由,其次才是联合”.但是,认为“社会主义劳动应该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和劳动力个人所有的基础上的有充分自主权的劳动,即‘自主联合劳动'”,则是需要商榷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写道:“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页),有些同志便由此逆推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之所以实行按劳分配,还因为劳动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这是值得商榷的。首先,“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并不能推论出社会主义阶段“劳动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至多只能认为,社会主义阶段“劳  相似文献   

17.
三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问题,我在1963年和1965年曾先后发表过两篇文章(载《经济研究》1963年2期和1965年1期),试图阐明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理论及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运用,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划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曾因此而受到批判。最近一年以来,我国报刊杂志上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直接或间接地又把这问题提  相似文献   

18.
以资产为本推行社区经济发展--香港的经验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香港非政府机构圣雅各布福群会社区经济互助计划为模型,考察了香港近年来运用资本建设理论所实施的“社区经济发展计划”,即通过社区“时分券”和“时分报”的互通来解决各方在生活实际中的困难。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以劳动时间为交换单位的“时分券”互助形式是一个操作性较强,且有实际效果的模式。在此我们想把该形式介绍给大家,供各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据“三个代表”精神,以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这一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为视角,从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高度,结合新的实际探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着重依据“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所示的历史逻辑,从基本内涵、历史逻辑和现实价值三个方面,就“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论”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认为当今以“三个代表”为指南,深化研究和大力倡导科学的“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论”,既是澄清“劳动价值论”问题上思想混乱的根本所在,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0.
<正> 在元代,我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与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元代货币以发行和使用纸钞为主。本文拟就元代的纸钞作初步的分析研究,以期对元代及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侧面,有较为具体的认识。(一) 我国发行纸币,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九府圜法,自周以来,未之有改也”,“自唐以来,始创为飞券、钞引之属,以通商贾之厚斋贸易者。其法盖执券引以取钱,而非以券引为钱也。宋庆历以来,蜀始有交子。建炎以来,东南始有会子。至交、会既行,而始直以楮为钱矣。”从唐的飞券到宋的交子、会子,标志着我国发行纸币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