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法治政治是观察法与政治之间关系的新视角,是认识社会政治现象的"广义政治"的思维方式。根据法治政治的观念,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现象,政治是通过法律规则谋求社会公共秩序、分配社会利益的活动;崇尚法治政治是西方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并因此而区别于东方权力政治的文化传统;法治政治本源于自然或人的规则理性;法治政治是以规则为本位的政治治理方式;法治政治的最高实现形式必然是宪法政治。  相似文献   

2.
现代国家应当是法治国家,现代政治应当是法治政治。有关法治政治的基本理念、思想渊源、法治政治建设的内容等问题,都是实现政治法治化所涉及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由常桂祥教授撰写的《法治政治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一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治政治观为指导,运用政治学理论与法学理论对接和相融的研究方法,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较深入地探讨了这些问题。自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后,探讨法治问题的著作和论文大量涌现,但是系统研究法治政治的成果尚不多见。《法治政治论》一书,就是一部系统探索我国法治政治的基本理论与现实问题的重要著作。该书界定了法治政治的基本涵义和基本理念,对法治政治的生成条件进行了全面分析,对马克思主义的法治政治思想进行归纳与梳理,从宪政、责任政治、法律信仰、执政党依法执政、人大监督、法治行政、公正司法等角度对影响我国法治政治建设的多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许多有新意的观点,为人们思考和研究我国的法治政治建设带来许多启发。该书紧扣社会主义法治政治建设这一主题,把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的可行性结合起来,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理论见解和具有实践价值的社会主义法治...  相似文献   

3.
政治认同是指认同主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一定政治体系所产生的心理归属感和支持行为的统一。政治认同是政治体系获取合法性的基础,是维持政治稳定的必要条件。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法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对公民政治认同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尽管如此,我国法治建设依然存在法治绩效不足、法治制度不公正、法治文化价值实现不均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公民的政治认同。因此,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必须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塑造全民守法的法治环境,不断促进公民政治认同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法制建设、法治国家与政治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国内学者从宪政、法治与依法治国、法治政府与法治国家及法治与政治文明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国外学者主要从中国法制、法治国家和政治发展等角度进行了研究。国内研究认为,中国在法制建设、法治国家与政治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还不够完善,必须通过制度化、规则化和文明化,通过政治文化祛魅推动法治进步与政治发展。国外研究认为,中国在法制建设、法治国家与政治发展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原因在于引入了西方式的自由平等和法治理念,在培育中国公民社会上下了工夫。然而,他们对中国法治建设和民主化发展方向的解读是不科学、不正确的。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对于我们更好地推进中国的法制建设、法治国家与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西方法治主义源远流长,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方法治主义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西方漫长历史发展的产物,是西方特定的政治背景的产物。中国之所以没有形成法治主义,主要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不具备西方法治的政治基础。所以,要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当改革政治体制,监督国家权力,建构国家与公民社会二元格局,培养与国家权力相博弈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法家学说是一种古典形态的政治思想体系,法治思想是其政治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与法治分属不同场域,并非以任何一端覆盖另外一端的关系。法治不及以及法治脆弱之处,便是政治活跃的地方;法治主常,政治主变。法家学说明确区分了以"君"的"术""势"为核心的政治与以"法"为核心的法治,两者是并行不悖的关系。法家并不寻求以法治完全约束君权,但始终强调君权不得干预法治之公正落实。政治之隐蔽与诡诈,同时伴随着法治之公正与光明,构成人类政治的黑白两面,缺一不可。这不是某种伦理立场或道德倾向所能改变的,这是人类政治的宿命。法家企图通过新君主来缔造法治理想国的理论设想,无法实现。他们的悲剧命运带有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法治经济需要相应的法治政治。法治政治由其精神要件、实体要件、实践主体要件构成 ;而法治政治的模式应该充分体现权力制约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和党的领导原则 ,有利于依法治国、克服权力腐败 ,有利于党政分开、改善党的领导。政治体制改革的优选之路应从简政放权着手 ,有领导有步骤的进行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和谐社会的人民内部矛盾、政治参与、政治腐败和司法腐败、政治文化、运作机制方面,论述民主法治对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推动和影响了中国法治的进程,对中国法治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从封闭保守到开放改革的变迁推动了法律领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政治文化从革命到建设的变迁推动了中国革命型法制到建设型法制的发展,推动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和完善;政治文化从"人治"到"法治"的变迁推动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和目标的确立;政治文化的创新,"和谐"政治文化的构建对我国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法治理念的更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形式法治的思维方式是法治的基础,实质法治只是一种对机械司法的纠偏措施。但在我国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很多政治法律人却试图超越形式法治的束缚,追求更为理想的、能够与时俱进地适应政治要求的实质法治。从世界法学思想的发展趋势看,在对法治弊端的批判与反思中,形式法治理论正在走向式微,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法治建设也应该超越形式法治,走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统一之路。如果真的想实现形式法治向实质法治的提升,就必须警惕实质法治的反法治倾向。在整体性中国文化之下,我们没有经过一个严格法治的阶段,现在需要用法律方法提升法治的整体水平。但是,这种追求法治的良苦用心常被误解,正在上演一出法治论者对人民表达忠诚的苦恋。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深受政治的型塑和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运行机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具有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承载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宣传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中共中央党代会的重要决议与宪法制定和修订的关系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是其决定性领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依赖特殊的政治组织机制,主要表现为特殊的政法体制、严格的科层制组织形式和分工合作的协商型组织关系。中国的法治建设被政治严格限定,其发展必须在这种特殊政治结构和政治逻辑中寻求合适的路径与模式。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战略是由邓小平理论设定的 ,从发展政治学的角度来看 ,邓小平的政治思想是一个指导中国从落后的政治系统走向发达的政治系统、由传统政治走向现代政治、由人治社会走向法治社会的前进上升的运动过程的科学体系 ,它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发展的走向和目标、内容和动力、条件和路径、以及政治发展的标尺等基本内容。邓小平政治理论就是现代中国的发展政治学 ,就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13.
当今我国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已成为构建现代宪政法治秩序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政治运行法治化将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论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模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中国国情出发 ,2 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概念性框架必然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 ,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其动力根源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和要求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 ,依法治国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此 ,需要通过深化政治改革来解决健全民主制度体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完善政治管理系统和提高全民政治文化素质等主要任务和途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今日政治哲学研究中,民主与正义之间的否定性关系似乎被遮蔽了。但在古典政治哲学看来,民主与正义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对立,这主要表现在:民主不仅不是构建、强化正义的途径,而且,民主往往扮演着削弱、祛除正义的角色--从分配正义的角度讲,正义要求按照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差别以及待分配之物所承载的意义来分配具有社会意义的资源,而民主则以平等为导向对其进行分配;从交换正义的角度讲,正义与民主的对立表现为市场与政治的对立,正义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具有非政治性特征的交易活动应遵循自愿对等原则,这与作为政治活动方式的民主有着本质区别;从矫正正义的角度讲,正义与民主的对立表现为法律权力与人民主权的对立,正义需要的是法治而非民主。  相似文献   

16.
试论现代西方国家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西方国家坚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主要表现为:政德建设是实施德治与法治的助推器;制度建设是道德建设与法律建设的结合点,其中又特别注重法律体系和道德体系在内容上相互吸收、在功能上相辅相成、在实施中相互支撑;政治反贪治腐是道德建设与法律建设的核心环节.  相似文献   

17.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根据这一目标要求 ,文章界定了政治文明概念的涵义及其分析其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梳理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提出的历史过程 ;从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党内民主、依法治国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 ;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类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价值整体 ,其中 ,政治文明集中体现和标志着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是人类社会的政治进步状态和成果的集中反映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9.
正义与科学,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价值取向。从制度层面来看,政治文明要求制度的设计和安排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充分体现政治公平和政治正确;从政治运作层面来看,政治文明要求政治发展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并通过法治实现政治的正义性与科学性。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原则,则是其价值取向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