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8 毫秒
1.
王尔德是英国19世纪末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童话历来被认为是他唯美主义理论最理想的载体。《夜莺与玫瑰》在语言风格和思想内涵上表现了王尔德“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原则以及唯美主义情怀,并具体体现于形式美和精神美这两方面。  相似文献   

2.
在王尔德“形式本体”的视野下,探讨其童话中作为形式的悖反现象。本文力图在唯美主义之外,用马丁·路德的思想为其童话中“悖反”形式现象找到新的阐释资源,并尝试在这一新的阐释框架中研究王尔德早期童话中审美形式与道德宗教内容结合的现象,以及悖反现象在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尔德将唯美主义理想通过象征和隐喻、移位与凝合,投射到《打鱼人和他的灵魂》中的童话形象上。而对童话形象与唯美主义思潮的投射性阅读则能够提供一条途径,揭示出童话形象背后所掩藏的唯美主义的隐喻。  相似文献   

4.
论王尔德唯美主义与童话的契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童话是王尔德唯美主义最理想的文学载体 ,二者有先验地相通之处。他反对艺术模仿现实 ,以想象和虚构构筑其叙事文学 ,这正是童话的灵魂。他极力渲染美与丑、灵与肉的尖锐对立和冲突 ,正好契合了儿童二元对立的观念世界。他极力营造浪漫、富有诗意的氛围 ,与童话文体风格正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王尔德童话《自私的巨人》的原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私的巨人》是英国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的童话作品。本文从《自私的巨人》中的挣话原型和宗教原型入手,解析宗教、唯美主义对作家的艺术观乃至人生观所产生的影响,得出童话这种体裁是作家表达自己最恰当的载体,是作家“艺术生命与宗教生命的一致”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作为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先驱,奥斯卡·王尔德一生都在贯彻唯美主义思想.其童话作品从文字表达、取材立意和内在精髓上都深刻体现了唯美主义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王尔德的童话故事中存在着大量对死亡的描述。将童话中的死亡与王尔德的“艺术除了表现它自身之外,不表现任何东西”、“生活模仿艺术”以及“艺术应当远离生活”三个主要唯美主义艺术观点相结合,可以看出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是其唯美主义思想在创作中的实践。美而不真实的死亡反映了艺术的独立性;理想的死亡突出了艺术的创造性和对生活的指导性;而艺术乌托邦反映的则是王尔德试图在艺术作品中建立一个脱离现实的艺术世界,在那里艺术家的自我得到强化和重建。  相似文献   

8.
邵洵美是中国新诗史上一位有影响的唯美棗颓废主义诗人,尤其是他对唯美主义诗歌理论与创作的倡导对推动唯美——颓废主义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邵洵美唯美棗颓废主义文学思想形成的历史棗文化背景以及他对西方唯美主义的译介两个方面论述了邵洵美诗歌创作与西方唯美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童话是"爱的礼物",因为爱的意识是童话区别于神话、寓言、传说等文类的重要特征.本文探讨童话以独特方式表现的各种爱的母题,包括对人类的爱,对大自然的爱,人间的亲情之爱,爱的奇迹,等等.除了这种独特的以爱为本的人性教育之外,童话还包含着丰富的有关儿童人格发展阶段的道理.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是最为典型的唯美主义者,艺术至上主义者。鲁迅的“神秘主义”论,茅盾的“代言人与挽歌者”说,周作人的“性灵说”,胡适的“自由、美、爱”说及林徽因作为恋人的解读都很精彩,但他们都强调一点而失公允和全面,反而把徐志摩“复杂”化了。徐志摩的唯美主义艺术观主要体现在表现世俗肉欲之爱和精神之爱的爱情诗里,他无疑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个体生命激情的陈述与言说者。  相似文献   

11.
稳定统一的道德标准不复存在,现代人类将重新审视自我的生存处境。文章从3个方面阐释了小说《拉维尔斯坦》的伦理命题:相对主义导致是非观模糊;代表至善至美爱情的厄洛斯成为永恒的缺憾,人与人由彼此需要变成彼此排斥;生命的尊严体现在无畏死也不惧生。道德观左右了爱情的性质和对待生命的态度,重拾信仰才能完成人类的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12.
林黛玉新论     
林黛玉是《红楼梦》的轴心人物,其他人物则是她的某种"影像"。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表现在:貌美第一、才高无二和寓意深广三个大的方面。形象寓意是她的"形象美"的重点,概括起来包括五个方面:知恩,报恩;钟情,尚情,唯情;情愁,乡愁,生命意识;求真,显真,归真,颂真;山水崇拜,天道归合。《红楼梦》是林黛玉一个人的故事,《红楼梦》的全部或最高意蕴可以从林黛玉身上得到最高也是最终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分析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情悲剧是窥探哈姆莱特的爱情观念、人性观念,尤其是展示哈姆莱特进入"复仇"进程中的心路历程的很重要的一个角度和途径,是解释"延宕"现象的一把钥匙。运用新批评主义的考证方法,通过《哈姆莱特》的文本研究,分析哈姆莱特理想主义的爱情观念毁灭的原因和过程。可以看出,哈姆莱特原来的爱情观念基于文艺复兴的人...  相似文献   

14.
性爱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性爱也因此成为艺术创作的永恒母题。由于照相手段的使用,电影表现情与色有独特的优势。世界影坛的情色片创作大致为三足鼎立之势:日本和韩国的情色片制作精致、考究,追求唯美乃至“耽美”,崇尚感伤、颓废情调;欧洲的情色片具有深厚的人文传统,在表现情色时极为大胆,但其探索亦极为严肃,因此蕴涵深邃、严肃厚重且重艺术情调,无论是对影片样式还是对意义的探索都独领风骚;美国和香港的情色片在其本质上首先是一种电影工业或文化产业,擅长运用通俗的表现形式和类型电影的元素,影片制作者对性爱采取经验主义的创作态度,以华美的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制造情色视觉奇观。  相似文献   

15.
《审美教育书简》是席勒最重要的美学论文。它从席勒的时代现状入手,把美学问题与改变人性分裂的现实联系起来进行探讨,确定美是拯救人性的唯一手段。它从人性的分析开始论美,得出人的三种冲动:感性)中动、理性冲动、游戏冲动;这三种人性冲动决定了三种人:感性的人(自然的人)、理性的人(道德的人)、审美的人(自由的人)。游戏冲动结合了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使人成为审美的人,最终成为了道德的人。因为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即活的形象,所以美可以使人性完整,使人成为真正的人。这种美论是一种伦理美学的思想,是针对法国大革命的暴力手段而形成的美的人性改革手段。它虽然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具有伦理的理想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6.
英语教学中的美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语教学美是一种融社会美与艺术美于一体的特殊美学形态。它的本质属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具有个别性、创造性、审美性等三维特征和高激励、高效益、审美等三大功能。  相似文献   

17.
罗塞蒂是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中期重要的诗人兼画家,其诗画作品充满了感性和神性的色彩。罗塞蒂通过主要以"女性美"为中心的内容,阐述他的灵肉合致,神、美、爱三位一体的神性审美观及其精神救赎之路,彰显出他作为艺术家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8.
达尔文学说中长期被隐蔽的“道德选择”论作为“另一半达尔文主义”,说明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力是爱,而不是“自私基因”。贯穿《人类的由来》全书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动物的性选择通过美感的作用而推动了生物的进化,并最终生成了人。达尔文所描述的动物美感及其对性选择的作用,可以从节律感应这种特殊的信息生态得到解释。这对于从生命本体深入认识人与美的生态关系,认识美和审美的生态本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达尔文的审美理论乃是人本生态美学的科学理论基石。面向现实的美学应该在达尔文与马克思的结合中重新起步。  相似文献   

19.
论德育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思考 ,认为德育的过程是一个蕴涵美、展示美、发现美、实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 ,并通过德育对象美、德育方法美、德育内容美、德育教师美和德育效果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 ,引导人们去感知、体验和领悟德育过程各个环节中的美感 ,理解德育工作的深刻意义 ,以激发人们对德育工作的热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