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府工作报告》内容涉及中国政治、经济、民生、国防和外交等方面,体现了中央政府的工作重心,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国情和发展成就的权威文献,其翻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功能对等理论为视角,运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从词汇层面分析《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并总结其翻译方法,不仅能够证明该理论在研究《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中的可行性,为《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实践勾勒理论框架,而且还能拓展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领域,对《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英文译文和美国《国情咨文》为语料,以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对两个语料库中的词汇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在功能上相同的文本在词汇特征上存在差异。分析了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探讨了《政府工作报告》在词汇方面的翻译是否符合英语本族语者使用习惯并被他们所接受。还根据研究结果对今后《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政府工作报告由“面向”过去之施政报告及“面向”未来之施政方针构成,规范层面的诠释使其表现为一种监督方式,而实践层面的展开将其形塑为一种施政形式。与此相对应,政府工作报告之功能亦有二:监督功能与施政功能。前者的实现方式为人大通过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对政府进行监督和控制;后者表现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施政方针,在实质意义上乃是执政党和政府今后若干时期内的施政纲领。此二功能统一于政府工作报告的法理内涵之中,不得有所偏颇。然而,实践中所呈现的样态却是对施政功能的过分偏重,对监督功能则有意或无意地漠视,致使监督功能为施政功能所不当消解。鉴此,须借由认识的转变和制度的完善进行纠偏,以实现政府工作报告之双重功能的协调。  相似文献   

4.
政府工作报告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兼有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双重特征。作为一种政论文体,《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以2011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为例,从词汇和句式的不同角度分析了报告的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并运用功能翻译理论对其英译中的增词这一特殊现象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结合力动态模式,以《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中的翻译实例为样本,分析一些表因果关系的动词,可以更好地理解《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类动词。  相似文献   

6.
"把"字句是汉语的特殊句式,形式复杂多变,在英语中没有固定套用的翻译方式。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涵盖了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规划,是国外了解中国国情的有效途径,因此它的翻译也变得愈加重要。本文以《温家宝2013两会工作报告》为例,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把"字句进行分析,归纳"把"字句在这一文体中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的特点,并提出翻译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属于一种特殊的政论文体,其翻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以韦努蒂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为指导,基于2004年至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双语平行语料库,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加强"一词的英译进行统计研究,探讨其在翻译"加强"一词时所使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作为模糊语言的典型代表,模糊限制语在政治语篇中大量存在。为探讨《政府工作报告》中模糊限制语的英译所采用的翻译技巧,自建《政府工作报告》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对汉语原文中的各类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次和占比进行量化统计,并以6个不同类型的模糊限制语为例,同其英译对应项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模糊限制语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频繁,类型多样且分布不均,在翻译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对等翻译、词汇转换、增删重组三种翻译技巧,但在英译不同类型的模糊限制语时采用这些翻译技巧的具体比例存在明显差异。此研究可以为外宣翻译教学及汉英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9.
社会符号学是研究一切人类符号系统的科学,而翻译中最重要的是意义与功能的传达。从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及语用意义3个方面,讨论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词汇英译过程中的应用,认为实用文体翻译中,言内意义的传达最重要。  相似文献   

10.
外宣翻译是中外沟通交流的重要通道。由于对外宣传的政治色彩以及中西方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因此外宣材料的翻译过程中需要采取不同于传统翻译的策略。以功能派理论目的论为依据,并结合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英文翻译,探讨了外宣翻译的策略与方法,为达到更好的输出效果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国家的对外宣传工作是让世界了解一个国家最有效的手段。本文以2010《政府工作报告》为蓝本,探讨中国对外翻译中的冗余现象。文中首先分析了外宣翻译中冗余现象产生的原因,如汉语中范畴词的频繁使用、修饰词过长及蕴含现象等,同时对应给出解决以上问题的翻译策略,即通过删除法或是缩减法来达到目标语读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中国特色政经用语的对等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2000至2005年共6界《政府工作报告》为语料,在奈达等效翻译理论的基础上,从词汇层面和语篇层面入手,结合汉英语言文化差异以及对外宣传的特殊需要对其中出现的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用语的对等翻译进行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13.
《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国重要的政治文献,是中国政府对每年的工作所做的总结与展望。《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现状、形势和政策。归化和异化是常用的两种翻译方法,译者只有加以权衡、灵活恰当地运用这两种方法,才能创造出最佳的译文,以更好地实现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有效交流。  相似文献   

14.
基于语料库批评话语分析法,对历年《政府工作报告》(1954—2015)进行话语分析,探讨政府工作报告话语中的社会变迁.研究表明,历届政府工作的重点包括发展经济、改革开放、以"人民"为本、坚持政府主导;建国以来的各种变迁和问题,包括发展重心转为改革、发展方式、金融与民生等,人民内部矛盾转向民生建设,政府由单一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社会温饱问题解决后面临分配问题.政府工作报告话语折射出建国以来的各种社会实践和变迁.  相似文献   

15.
采用语料库方法,以2011—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为语料,运用语料库工具LancsBox的Words功能、GraphColl功能对其进行分析,统计主题词“发展”的出现频率,绘制主题词“发展”可视化搭配图谱,同时借助KWIC功能对其在不同阶段的搭配特征进行分析,考察主题词“发展”及其搭配变化。研究发现,2011—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主题词“发展”的出现频率波动下降,2017—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主题词“发展”的出现频率波动上升。2011—2022年不同时期《政府工作报告》中主题词“发展”的搭配修饰词存在差异,体现出发展目标、发展格局、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等的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16.
《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国政府所作的工作总结和工作部署,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同时也是中国政府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是外界了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权威来源。因此,《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对中国与外界的交流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评价理论是一个用于研究语篇中评价资源的新兴理论框架,包含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子系统。其中态度子系统是核心,由情感、判断和鉴赏三个次系统组成。对《政府工作报告》译文态度资源的使用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在评价系统角度下,政论文翻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政府工作报告》具有高度的政治性,每年有如路透社、《华尔街日报》等多家知名媒体报道转载,同时也有不计其数的英语学习爱好者会以此为范本进行英语学习,所以对其译文的要求极高,一旦翻译错误就会让外国对中国政府的工作或是发展目的产生误解。又因其中越来越多的包含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词汇,找到与其对等的译文难度较大。该文旨在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通过直译、直译加解释,意译这三种方法对2016年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中国特色词汇进行了分析,从而实现了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  相似文献   

18.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语言与政治密不可分,隐喻同样频繁使用于政治文本和政治话语当中。政治文本是传递官方信息的重要渠道,政治家们可以使用隐喻,更好地传递政治信息,表达政治立场。鉴于此,隐喻的准确翻译就显得至关重要。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官方双语版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中英文版本,探讨翻译隐喻时所采取的策略,从而为政治文本中的隐喻翻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隐喻可以被用来分析多种文本,如:文学作品、经济语篇、政治语篇等。笔者以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框架,以历年中美政府工作报告为语料,经过统计分析,发现中美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大量概念隐喻,而两种语料共有的且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旅程隐喻,通过生动形象的旅程隐喻的运用,激起了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引起最佳劝说功能,从而达到最佳政治宣传目的。  相似文献   

20.
从修辞角度看,不同语体具有不同的语体特征和风格。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一种特殊语体,在词语锤炼、句式选择和布局谋篇等方面都有其鲜明的特征。以朱镕总理今年三月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为例,简要分析了这种语体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