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首次明确提出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为实现“美丽中国”的全面小康社会描绘出宏伟蓝图。习近平生态法治思想有深厚的理论根基,是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也为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法治提供理论支撑。通过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的分析,论证习近平生态法治思想的科学性。以习近平生态法治思想为指导,推进环境法治实施各环节的构建,才能实现环境法治体系化转型。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支持与法律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将生态文明确立为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列的第四大文明,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卓识远见。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必须依靠道德和法治的双重力量,一方面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倡导环保节能的生产方式和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我国的生态法律制度体系,将生态伦理的理念转化为制约和影响人们决策和行为的制度结构和法律规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3.
我国环境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生态文明观和环境法治观,促进环境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完善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与中国特色环境法律制度的体系。生态文明观具有特别重要的新意,它是一种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高度发展、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和谐统一的文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生态文明观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通过生态文明体系的建设,才能形成良好的生态伦理和环境道德,并制定出先进的环保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4.
生态女性主义以关怀伦理学为理论架构的基础,强调以自然和女性内在关系的自然观、生态的与和合的世界观、公平与正义的社会观为理论核心,旨在为女性主义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提供有益的借鉴。从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之基、内容之思、实践之维这三个维度对生态女性主义进行全面审视和解读,彰显生态女性主义本身无与伦比的活力与魅力,为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了积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应对环境危机所作出的必然选择。建设、实现生态文明对于我国社会全面、均衡与持续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生态文明对我国环境法治建设提出了与以往文明迥异的要求。我们应该加强与完善环境法治建设,运用各种有效的环境法治方法与手段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的要求,争取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变成我国的现实。  相似文献   

6.
7.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的共同目标和不懈追求,生态文明是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新的人类文明,和谐社会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在资源环境问题比较严峻的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尤其要强调生态和谐,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生态和谐需要环境法治作保障,环境法治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置于同等重要地位。法治是成熟定型的制度形式,法治的规范性、民主性、稳定性、可预期性和权威性,使其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突出地位和作用。中国生态文明的法治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必须着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努力依法将生态文明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法治的推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总体布局,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法治是成熟定型的制度形式,法治的规范性、民主性、稳定性和权威性,使其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突出地位和作用。我国生态文明的法治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运用法治的力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进一步提高法治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加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迫切任务。生态环境意识、环境法律政策、环境行政执法和司法等诸多因素,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公众参与、生态补偿、环境责任及纠纷解决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难题,应通过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生态安全预警应急机制、ADR争端解决机制等环境法治保障机制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推进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所需面对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史无前例,矛盾风险挑战之多亦空前未见。俗语言:"众人拾柴火焰高,三家四靠糟了糕。"生态文明建设是属于全中华民族的事业,生态文明建设更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的事业,公众参与是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实现的基本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公众,依靠公众。因此,就新形势下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保障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虽然生态主义对现代人文主义持反思和态度批判,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截然对立。生态主义对人文主义的批评并不指向人文主义总体,而仅仅针对其中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人文主义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吁求启发了生态主义者,令之把这些价值理念推广到更大的场域。在这个过程中,人文主义也并非被动地接受生态主义的批判和选择,相反,它不但为生态主义提供了原初理念,而且时时在矫正它的整体主义倾向。由此可见,生态主义和人文主义在本质上是相互成全的,对个体生命的共同尊重将推动它们最终走向和解。  相似文献   

13.
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是落实十九大关于建设法治乡村的重要环节,亦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步。在实现乡村地区振兴发展的决胜期,农村生态保护法治建设面临着生态参与主体环保意识薄弱、法治体系建设不健全、环保执法控制力较弱等现实困境,在农村生态保护法律实施的各个阶段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完善农村生态保护立法、多元实施农村生态法律制度、加强农村生态法治监督能释放农村生态法治价值,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4.
15.
16.
已敲响于虚实之间的生态文明警钟,预示着生态文明对人类幸福的重要意义。道德与法律是人类幸福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支撑生态文明的两大支柱。而作为道德与法律在生态文明中的暗合,环境伦理与环境法在保障当代生态文明中具有重要作用,必须给予特别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人文·人文主义·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与“天文”相对应 ,其基本蕴涵是“文明以止” ;“人文主义”与“神学”相对应 ,其基本蕴涵为人取代神居于世界和价值的中心 ,高扬人的理性、自由、价值和尊严 ;作为“人文”与“人文主义”之价值依托的“人文精神” ,它从人与自身、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追问真善美的高度和谐统一 ,并因其批判和超越的特质而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是在总结人类社会发展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站在人类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而提出的.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斗争中,环境伦理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更深的层面上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的价值判断.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的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应该遵循的实践准则,通过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总结出现实伦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论法治的人文情结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法治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是与特定的人文精神相融汇的产物。从法治的生成来看,无论法治是自然演化、还是理性设计构建而成,都是人类精神蓄积、升华,最后外化于社会的客观形式。然而,由于中西人文精神在关怀人的目标和方式上的差异,最终导致中国和西方在人治和法治的十字路口分道扬镳。从法治的价值系统来看,法治最终必须体现出对人的关怀,人文关怀是法治的永恒主题。而在法治的关怀中,自由是终极的,权利是现实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