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试述接受美学中的"意义未定和空白"及读者的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接受美学,是作为对当代西方作者中心论批评和文本中心论批评的反叛而出现的.充分重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文学史就是文学的读者接受史、效果史,并进而将接受美学发展为文本--读者相互交流与对话的新理论.把"意义未定与空白"作为作品好坏与否的一个标准,强调读者及其阅读,实现了西方文论第二次大转向.  相似文献   

2.
试述接受美学中的"意义未定和空白"及读者的阅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接受美学,是作为对当代西方作者中心论批评和文本中心论批评的反叛而出现的.充分重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文学史就是文学的读者接受史、效果史,并进而将接受美学发展为文本--读者相互交流与对话的新理论.把"意义未定与空白"作为作品好坏与否的一个标准,强调读者及其阅读,实现了西方文论第二次大转向.  相似文献   

3.
以接受美学为依托,对部分英语文学作品名汉译的变迁进行描述性研究。接受美学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认为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作品本身与读者的赋予。文学史是作家、作品的历史,更是作品的效果史。借助接受美学,发现变迁中也有规律:一是译名具有时代特色;二是译者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转变,即由归化到异化,从意译到直译的变化。最后以《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的译名为例,详尽地描述了译者(原文读者)和读者这两大接受主体对不同时期不同译名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堪称一绝,在叙事上独具特色。与其他现实主义作家不同,莫泊桑喜欢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他笔下的叙述者"我"并非都是全知全能,大部分叙述者权利有限。更为独特的是,他在这类作品中首创的叙述分层的手法,使得人物成一种对话关系。他对叙述者权利的限制使得作品意义留有空白。叙述语调的中立要求读者积极参与作品意义的建构,这极大增强了短篇小说的可读性,也使他的作品带有现代主义的气息。  相似文献   

5.
电视接受心理的社会变异和电视接受热点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接受美学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一种文学理论,是以读者的文学接受为旨归,研究读者对作品接受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和规律的方法论体系。接受笑学虽然是一种文学理论,但它同样适用于其它艺术。本文就是从接受美学角度,对电视艺术的接受过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看重作品的接受者,接受者的阅读、鉴赏和批评。鲁迅的许多精湛的论述,合于接受理论;鲁迅的中国说小史论,不期纳入了接受美学所要求的文学接受史的主张,却又并无接受美学者的“取代”论的偏激,将作家作品创作史美学史与接受史熔铸一体,成为完整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7.
一作者的读者意识虽然与接受美学、阅读学有着必然联系,但它们并非同一审视角度和研究主体。接受美学或阅读学,是以读者为中心,研究文学的接受理论,它是和作家研究、作品研究并立的一个分支学科。作者的读者意识,仅指作者在写作活动中对于读者因素的自觉意识和对这种意识的积极实现。换句话说,作者的读者意识,主要是研究作者为谁写以及怎样写才能为读者所接受的意识。  相似文献   

8.
法国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珠宝》当置于作者最好的短篇之列。小说不露雕琢痕迹的客观真实描写和意味深长的讽刺 ,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19世纪后期法国的社会风貌 ,也为读者参与作品的再创造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和深入思考的余地。  相似文献   

9.
阅读张爱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接受史上一个奇异的文学现象,其接受历史时间长、跨度大、范围广。回顾张爱玲接受史,有助于读者理解张爱玲作品的精神价值和艺术魅力。展望张爱玲接受史,将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研究视角与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0.
自译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翻译,涉及到了翻译者和创作者的身份重叠。自译者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和创作空间,自译作品是译者创作生命的循环。基于接受美学理论中的读者接受论,张爱玲在自译短篇小说《桂花蒸阿小悲秋》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有意识地选择翻译策略,产生了大量的变译现象,译文虽不完全忠实原文,但顺应了目的语读者的交际需要。  相似文献   

11.
兰斯顿·休斯是美国文学史及哈雷姆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黑人作家与诗人之一,被后人誉为“黑人桂冠诗人”。他的作品被世界各地的读者所接受,得到广泛的译介,但对于作品的研究稍显薄弱。休斯的作品多以诗歌创作的形式,呈现给读者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风格,但在短篇小说中,通过文学叙事手法,他刻画出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文章旨在分析短篇小说《早秋》的文学叙事手法。  相似文献   

12.
接受美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理论是西方文艺理论工作者们对世界文学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接受美学的先驱者将作品置于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动态结构中 ,使读者这个被长期遮蔽的领域获得了富创造性的亚上帝的地位 ,从而实现了从思维模式到方法论的一次变革。本文从对接受美学理论基本概念的认识出发 ,表达了对其代表人物的研究建树和中国学者的后继研究的个人理解  相似文献   

13.
接受美学视阈下的湘菜翻译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是读者的审美经验创造作品的过程,它发掘出作品中的种种意蕴。艺术品不具有永恒性,只具有被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不断接受的历史性。艺术的接受是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审美经验是美学实践的中介。现以接受美学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为依托,阐述湘莱翻译应以受众为中心,力求重塑源语言的应用价值、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将湘莱从物性存在中解放出来,使其获得审美艺术的生命力从而为受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是一种强调读者地位与作用的美学理论,在解读与赏析文本中可以拓宽研究的视角,更深层面地挖掘作品的价值与意义。本文基于接受美学视域对莎士比亚经典戏剧《李尔王》的叙事话语与文化内涵进行阐释,从作品情节、人物命运、叙事语言、叙事风格、意象、宗教色彩等方面力求突破文本限制与障碍,以期让独具魅力的经典作品焕发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5.
从接受美学看巴金作品的艺术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强调作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读者的接受意识。巴金作品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塑造着读者 ,作品揭示的复杂的心理层面 :叛逆心理、憧憬心理和补偿心理及自省心理等得到了读者的认同 ;且强调读者的看法也影响着巴金的创作。作者与读者有着割不断的血脉联系 ,这正是巴金的人格魅力与作品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美学关注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新闻学则是以实用为目的,往往借助文学的叙事手法诱导受众阅读,接受美学与新闻学在很多地方相契合。20世纪西方接受美学视界下的期待视界,视界融合,隐含的读者等观念对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播主体,媒介改革与新闻创作具有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一)崛起于本世纪六十年代的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作为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之一种,在二十世纪西方林林总总的派别中尽管出现较晚,但它后来居上,在短短的二十余年间竟能风靡世界,而且以其开放的结构继续发展与不断完善,仪此就足以说明它的影响与价值了。什么是接受美学?一言以蔽之,就是在作家、作品、读者这三维时空中研究文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是当代西方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兴的方法论。其核心理论是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不能由作品自身实现。他们视“作者──作品”为创作过程,视“作品──读者”为接受过程,这两个过程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学过程。前苏联学者梅拉赫称之为“动力过程”,并且认为,读者在“动力过程”中,不是被动的反应环节,而是主动的。作品在接受活动中为客体方面,读者为主体方面,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读者阅读作品是驾驭者,阅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过程,同时读者实现…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强调作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读者的接受意识.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传奇>既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又打破超越了读者的期待视野,这正是<传奇>的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随着当代西方接受美学理论在学术界的广泛传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将文学研究的兴趣,从作家的创作活动扩大到文学接受活动,探讨文学创作与接受、作品与读者间的相互关系,进而考察文学的接受活动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试图从艺术接受的角度,探讨作家创作意识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艺术手段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