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论从哲学的普遍性还是哲学的特殊性出发,中国都有哲学,这就产生了一个中国哲学史的书写问题.中国哲学史的书写有一个发展过程,20世纪上半叶才有了自觉形态的不同书写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哲学史书写的唯一参照,人们接受了日丹诺夫的哲学史定义,中国哲学史变成了两个对子斗争的历史.1980年代以后,开发螺旋结构颇为时髦.中国哲学史的书写当下还是“乱花迷眼”,但“海阅天空各自飞”的多元化态势不可逆转.在多维度的书写方式中,现代视域与传统原典的结合应该是较佳选择.在这方面,杜维明对儒学的研究和表达可能会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借鉴.从一定意义上说,视域决定了原典的意义,以现代视域研究传统原典符合中国哲学走向世界的历史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李翠萍 《理论界》2005,(1):151-151
独特的出身、人生经历及体悟生命的方式,决定了张爱玲的小说既有传统小说的魅力,又散发着新鲜的现代光彩.本文试从选材角度、结构方式、边缘人物塑造入手分析其作品的这一特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都市通俗文学主要是在继承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完成自身改良的。它萌芽于20世纪初"十里洋场"的上海,清末民初逐渐定型,延续至40年代末。在艺术形式、思想内容上它自晚清开始出现了现代性意义的转型,反映了脱胎于传统又执着于现代指向的艰难嬗变。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与传统之间——论张洁的爱情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张洁爱情观的综合考察。文章认为追求灵魂的呼唤、精神的感应与对话和思想的相契相谐是张洁爱情观的核心,这种带有浓郁主观色彩和浪漫情调的“柏拉图式”的爱情观展示了张洁的现代意识和批判现实的勇气,但是对物质生活的淡化和对性的回避又把她内心深处的传统观念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5.
作为现代派诗歌的典型代表,艾略特在多处场合发表自己的文学传统见解,强调“失掉传统便失掉对现在的把握”,暗示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有机融合。艾略特在他的早期诗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运用大量玄奥意象的并置和文学宗教典故构建起了一个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文学世界,充分体现了艾略特的文学传统观和现代观。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以往我们主要探讨传统文化如何适应现代人的生活与要求,变革它的内容与形式。而且,一提到传统文化,人们有意无意地以汉民族的文化为主要内容。实际上,在现代中华民族视野下观照传统文化,应该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因而传统文化的外延是极其广阔的。从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来说,运用传统的优秀文化来化转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些负面因素,是当前我们需要努力去做的一项工作,在这方面以往我们做得很少。因此,本文提倡在现代中华民族的视野下来从事传统文化的"两化"工作。  相似文献   

7.
邵巍巍 《天府新论》2020,(3):118-126
本文从"西方中心论"相悖的视角,透析中国传统造物在视角场域、文化背景、概念理解上与西方的异同。从模件体系、实用思维与时空观念三个不同维度,以文化反向输出的方式,审视中国传统造物中那些司空见惯而又极易被忽视的现代特征,而正是这些特征成为中国传统造物进行现代转型的重要文化依据,甚至成为影响世界现代进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雪国》是川端康成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代表作,自问世以来,毁誉不一。为此,从日本文学 传统与西方现代派技巧结合的角度切入),力求揭示《雪国》整体上呈现出的忧郁、哀伤、抒情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9.
面对“如何过好春节”这一问题,我们难以给出放之四海皆准的答案,而通过分析春节的历史和现实,可以将春节的核心主题归结为“回家”,从而将问题聚焦于“让每个人春节都能回家”.解决好春节“回家”传统的现代困境,让每个人有“家”可归、有“家”能归、有“家”愿归,就成为当下学术研究、政策制定和社会建设的重要指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奥登的《悼念叶芝》作了一个比较式解读。《悼念叶芝》是一首现代挽歌,是一首充满智性的悼亡诗。与传统哀歌相比较,它的现代智性表现在三方面:意象陌生,意绪冷峭,意义延置。文中将原诗与传统哀歌作了对比分析,能使读者清楚地看出《悼念叶芝》与传统田园哀歌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从“传统”到“现代”:汉学形态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纯德 《文史哲》2004,(5):118-127
汉学是以中国文化为原料,经过异质文化的智慧加工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它既是外国化了的中国文化,又是中国化了的外国文化。在汉学发展史上,传统汉学(Sinology)和现代汉学(Chinesestudies)是两种汉学形态:传统汉学从18世纪起以法国为中心,崇尚于中国古代文献和文化经典研究,侧重于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语言等人文学科的探讨;而现代汉学则兴显于美国,以现实为中心,以实用为原则,侧重于社会科学研究,包括政治、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军事、教育等一切领域,重视正在演进、发展着的信息资源。以上这两种汉学形态既在演进中不断丰富发展着自己,又在日趋融合中创造着能够融通两种模式的汉学形态,这就是21世纪汉学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圣精神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价值体系的重要参量,它曾与王权主义相辅相成,在维护封建制度方面,发挥着舆论导向和精神支柱的作用。圣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规范层次,圣精神传统对建构现代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具有很强的参照意义和评价功能;一是心理层次,圣精神传统对现代人的价值走向,特别是精神信仰的选择,具有深刻的示范及引导作用。圣精神传统的主要遗留———“崇拜心理”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屡有反映和表现。总结、分析圣文化传统,探讨它与现代文化热点的渊源及文化关联,对我们理解传统和解释现实问题会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3.
2011年5月21日至24日,上海市哲学学会和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共同举办了辛亥革命与中国传统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共收到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的论文30余篇。《华南师范大学学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现代哲学》、《学术界》、《学术月刊》等刊物的编辑也参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与现代的二难选择──关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在正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因为不搞现代化,中国人就不能生存。但现在西方社会却因为现代化出了问题,同样危及了人的生存。往前走,西方现代化是陷阱,回归中国传统,则是悬崖,我们该怎样选择呢?面对这一时代悖论,本文认为以“活着、活得更好”为原则选择,合乎此的就吸收,违乎此的就放弃。不搞全盘西化,也不能回到传统,而是在两难选择中去创造一种人类新文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刘玉芳 《船山学刊》2010,(2):192-195
张恨水作为新旧交替过渡时代的文化人,立足于传统文化,以大量的通俗文本,精妙的演绎了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与忧世忧国的儒学情怀;同时,他又紧跟时代,精进不已,以西洋文明作为改良传统之妙方,倡导中西交融,探索新技巧,使他的小说呈现新旧合璧、雅俗共构的美学特质。他在对传统与现代、消闲与责任的清醒认识中,建构了一条通往当代通俗文学的发展道路,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现代社会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既阐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撞,又分析了现代思想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继承,说明我们应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关于出版时间尚不到一年的《非常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版)一书,我听到的赞誉已经很多。我对编者余世存先生苦心孤诣编撰这本书同样心存敬意。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心理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层面上的文化,是指由社会传承下来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信念及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实践活动与思想意识。健康是人的肉体、精神和社会的康乐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指无疾病或无体弱的状态。作为人类智慧结晶的传统文化,对于提高现代人的心理素质,增进其心理健康,会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传统道德资源与现代日常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道德在现代中国长期被否定 ,社会主义道德要“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提法 ,表达了我们社会对这一问题的最高肯定认识 ,但承接什么 ?本文认为传统道德中的个体修身道德、家族道德、社会及行业道德中的合理因素可以直接为变化了的当代民众的日常生活所继承 ,而封建的国家政治伦理是应该抛弃的。如何承接 ?第一 ,要坚持深入持久地开展传统美德的宣传教育。第二 ,要用各种实践方式广泛深入进行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第三 ,要认真进行分析研究 ,批判继承 ,创造转化 ,实现传统美德与现代生活的对接。第四 ,为了更好地继承传统美德 ,我们还要注意吸取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20.
王秀田 《兰州学刊》2008,(12):145-148
清末民初是一个政治大变局和文化大变局的时期,某些受过传统教育的女性在社会大动荡中及时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变迁。刘墭、祝宗梁是近代传统才女创办现代女学的代表,是黑龙江女学的先驱。她们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宣传女学思想和办学成就,女校和报刊杂志成为她们呼吁的新场域。由于自身的教育背景,她们提倡传统道德和实用主义,在她们的话语中保存礼教和启发新知两不相妨。她们通过兴办教育、发表论说重构了传统女性的社会角色,开辟了女性新的生存空间和表现空间,同时又将新思想植根于传统道德之上,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发展安身立命的自我认知与社会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