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そうだ”主要表示说话者根据眼前的具体情况 ,也就是对事物外观的观察作出的主观推断。“ようだ”表示说话者在没有足够的客观根据的情况下 ,作出的主观推测。“らしい”表示说话者在有一定客观事实根据的基础上作出的极其客观的推测  相似文献   

2.
平衡,是中国传统文化现象的重要特征之一。就其大者,可分为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两方面,即:以“价值置换”、“反求诸己”和腐朽“神奇”为思维特征的“内平衡”模式和以“谗嫉毁谤”、“杀尽不平方太平”为行为特征的“外平衡”模式。系统揭示这一文化现象,对于正确认识本民族文化之优劣短长,可提供客观而诚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又能反映民族特点和民族文化。本文从日语的“表”和“裏”在语言中的表现“内”与“外”、“建前”与“本音”等几个方面来剖析“表”和“裏”,以进一步加深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它有其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是与时俱进地保持党的先进性。紧紧抓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 ,是全面贯彻、长期坚持、深化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客观的语言和思维实践中.“是”所反映出来的作用和意义是丰富的。它常作动词,但有时是代词、形容词,甚至有时是意义抽象的副词、连词。有时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兼而有之.有时只有语法意义。在思维形式里,“是”是一个概念,但往往并不表示实体事物,而是一个抽象概念。虽然常作联项,但有时也作量项以及主项和谓项。简单判断少不了它j复合判断也常见到它。  相似文献   

6.
认识对象从具体到抽象,人们对于对象的认识从抽象到具体,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遵循这个规律。广义唯物论把客观世界的一般共同性“存在”作为研究对象,并把认识论的唯物论主义原则应用于对这个对象的研究中,使对于“存在”的认识走向了具体。  相似文献   

7.
“中统”在绥远的特工组织简称“绥室”。“绥室”控制下的特工组织计有:“特指处”、“战工会”、“特工处”、“党政总队”等。特工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反共防共,主要对象是共产党和八路军。为此,在河套搞“清除内部”的大逮捕;在陕北、伊盟和大青山地区设立情报据点,目的是实行对陕甘宁边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以及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同时加强情报搜集。“绥室”也向绥远敌占区派出特工人员、设立情报据点,从事策反和发展特务组织。“中统”在绥远地区的特工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抗战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相互交错的复杂背景下国民党的内外政策  相似文献   

8.
“层”与“重”都属于非外形特征类专指型量词,它们在对述具体事物类名词、述人类名词、述抽象事物类名词及述动作类动词的语义选择上存在着一些倾向性的差异。这些差异和一些认知因素有关,如“整体与离散”、“同质与异质”、“有序与无序”、“主观与客观”等。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的境界说在中国的词学理论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里从“境界”、“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三个概念出发探讨了境界说,其中“境界”是“境界说”的核心概念,是诗人主观世界与外部客观世界相结合的产物;“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则是就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来说的,主要体现在创作主体与对象的审美关系方面。  相似文献   

10.
《论语》“其N”结构中的“其”大体上都起指代作用,也有的进一步虚化。“其”的功能与具体指代对象都是可以推定的。首先,“其”起指代作用有一定的作用域。作用域则随“其N”在句中的位置及其与谓词的语义关系发生变化。其次,在确定作用域后,“其”的具体指代遵循五大原则:同层原则,整体原则,就近原则,直指原则,同类原则。在作用域与五大原则的制约下,“其N”结构中的每一个“其”的功能与具体指代都具有唯一性。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和依赖国联的外交政策,向国联提出划锦州为“中立区”的计划,企图藉“国际干预”阻止日军进攻,保全锦州,维护国权。由于英、法、美等国不愿派兵“担保”、日本对“中立区”计划的苛刻要求以及国内民众的强烈反对。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放弃“锦州中立区”计划。这一计划虽然存在的时间极其短暂,但对于我们客观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国联外交”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唐诗《静夜思》中“床”的理解争议颇多,由此可究及英汉词汇意义的多种对等方式,“假朋友”则是其中之一。翻译中的“假朋友”可以划分为客观范畴与主观范畴;在客观意义的“假朋友”被译者慎避之后,主观意义的“假朋友”则成为翻译的大敌,而相应的“隐性负效应”成为译者所要克服的难点。  相似文献   

13.
布洛赫从“尚未”范畴出发,构建了朝向乌托邦的开放的体系。“尚未意识”和“尚未存在”扩展了“现实”的边界,由此,过去没有或没能发生的,现在处于动态过程之中的,将来必然或者有可能发生的,都因寓居其中的可能性而成为现实的一部分;现实不再只是既有之物,其还将客观可能延长线上部分囊括其中。基于“尚未”视域下的“现实”概念,布洛赫为表现主义辩护;同时,以歌德的《浮士德》为例,布洛赫赋予浮士德终极一生的探索之旅以超越性特征,并认为他是“乌托邦人类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比较哲学的角度对王夫之的“实有”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列宁的“物质”思想试做了简单分析。得出:人类对物质世界“本体”的认识,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客观的”,说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哲学家面对共同的客体会发生共同的致思趋向:“主观的”说明人类的理性思维形式就应是多元的。主观符合客观,使他们达到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普通逻辑教材大都把“概念”定义为“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或者定义为“通过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来反映对象的思维形式”。对于这种“反映——属性”论的定义,有文对此提出疑义,认为不能解决虚概念和抽像概念的问题,理由是“反映一一属性”论说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实际上就是预设了一切概念都有其被反映者,而且必须是人脑之外的客观存在物。就是说,这个定义只承认在客观世界中有对应物的思想单位是概念,否则就不予承认。这样一来,“神仙”、“理想溶液”之类的虚概念,在客观…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革命节日纪念与政治符号建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惨遭北洋军阀武力镇压后,国共两党以“二七”代指这一事件,并赋予其“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的内涵,建构了“二七”符号。在北伐前后的“二七”纪念中,“二七”成为宣传国民革命、动员社会民众的政治符号。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通过对“二七”史迹的重新刻写,意图独占“二七”符号的解释权,利用“二七”纪念进行党化教育和反共宣传。中国共产党依据史实对国民党的舆论欺骗进行了驳斥,并通过“二七”纪念重塑了“二七”符号的意义,使其成为自身革命象征和政治认同符号,为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对“二七”符号的建构与重塑、操纵与运用,既是两党关系演变的反映,也是两党宣传能力和动员技术差别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历史客观性问题是历史哲学中最重要也是最令人困惑的问题,西方史学界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导致了两类针锋相对的史学方法论:一类是旨在排除主观因素以“客观”再现历史真相的方法论(“无我之境”);另一类是旨在彰显主观因素以“重构”历史认识的方法论(“有我之境”)。通过对这两类方法论的优缺得失的反思,指出其对构建我国21世纪史学的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吕明灼在《孔子研究》2008年第3期撰文指出,崂山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儒佛道“三教一家”的格局:第一,三教共“和”。中国是一个讲“和谐”社会、讲“中和”哲学的国家。我们自古就有“大同世界”、“天下为公”、“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之说。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儿童“读经”现象引发了学界的广泛争论,儿童“读经”的本质是一场经典文化的教育活动。在“经”的选择上,要关注文学的经典,在内容上要体现广博性、科学性和递进性;在“读”的问题上,不仅要关注儿童的兴趣,而且要处理好“阅”与“读”、“读”与“解”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日语中的“べきだ”“ほずだ”“ゎけだ”有时都可译成汉语的“应该”、“应当”、“理应”等旭在日语表达中三者并不相同。以“べきだ”“ほずだ”“ゎけだ”各自的使用特征及它们的使用区别为中心,结合汉语的“应该”、“应当”等进行对比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