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阿拉伯文化学会的邀请,史希同教授和我出席了于2003年9月25日至9月26日在黎巴嫩贝鲁特布里斯通饭店召开的该学会第九届年会.  相似文献   

2.
应阿拉伯文化学会( )的邀请,史希同教授和我出席了于2003年9月25日至9月26日在黎巴嫩贝鲁特布里斯通饭店召开的该学会第九届年会。  相似文献   

3.
阿拉伯语使用被动语态的频率相对其他语言较高。本文试从文化的视角对这种现象进行解析,从中认识阿拉伯语语法所显示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元素,即阿拉伯语语法不仅反映出阿拉伯人受到的希腊哲学思维方式影响,也反映出伊斯兰教信仰及由此产生的认知世界方式对阿拉伯人恩维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阿拉伯语使用被动语态的频率相对其他语言较高.本文试从文化的视角对这种现象进行解析,从中认识阿拉伯语语法所显示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元素,即阿拉伯语语法不仅反映出阿拉伯人受到的希腊哲学思维方式影响,也反映出伊斯兰教信仰及由此产生的认知世界方式对阿拉伯人思维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方式和组织规则,它兼具人类共性和民族个性.语法规则是人类长期抽象思维的成果和社团约定,它反映着语言社团的文化规约和语言学家的思维方式.阿拉伯语语法与汉语截然不同,与印欧语系语言相似,属于有明显形态标记的形式语法,具有清楚的逻辑推理思维,即遵循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基础模式.本文对此现象进行了阐释,并探究其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6.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方式和组织规则,它兼具人类共性和民族个性。语法规则是人类长期抽象思维的成果和社团约定,它反映着语言社团的文化规约和语言学家的思维方式。阿拉伯语语法与汉语截然不同,与印欧语系语言相似,属于有明显形态标记的形式语法,具有清楚的逻辑推理思维,即遵循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基础模式。本文对此现象进行了阐释,并探究其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7.
关于阿拉伯语同义现象的研究早在伊历2世纪就已开始。阿拉伯著名语言学家西伯威(伊历180年卒)在其《词语分类》中说道:“我从他们的言语中知道不同词义的两个不同词壳、不同词壳的一个相同词义、相同词壳的两个不同词义。”十分明显,西伯威这里所指的就是异义词、同义词和多义词。(意“同义”)作为语言专用名词的出现可追溯至伊历3世纪,撒阿莱卜(伊历291年卒)在关于多义词的辩论时提到了它。书名中最早出现的著作是《同义近义词书》,它出自艾卜·哈桑·阿里·伊萨·拉马尼(伊历384年卒)之手。 然而,在对同义词的研究中围绕其存在与否这一问题始终进行着激烈的争论。这一争论的反反复复密切关系到如何比较合理地为其下一定义,深深影响着如何客观地分析其形成原因。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先就同义词是否存在这个问题将诸子百家的观点和看法作一归纳和分析,然后谈谈自己的意见,接着再探讨一下同义词的成因。 一、阿语中是否有同义词 在这个问题的辩论席上主要有两大派,一派曰有,一派曰无。 1、“曰有”派 该派认为:语言使用者在解释(意“智力,理性”)时会说它就是,在解释(意“倾注”)时会说它就是,在解释(意“毫无疑义”)时会说它就是,因而和互为同义词、和互为同义词、和互为同义词。如果每一个词因具  相似文献   

8.
人们说话或作文,无论华巧或质拙,全以“意与言会,言随意遣”为极致。为了适切地达意传情,说话者或作文者总会按照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与习惯,甚至运用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法,调整或修饰自己的语辞,这就是修辞。阿拉伯语修辞学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十一世纪,著名语言学家阿卜杜·查希尔·朱尔加尼(卒于公元1078年)就写出《修辞秘诀》、《雄辩例证》两书,总结前人研究之成果,比较系统地提出了阿拉伯语修辞学的一些基本原则,被认为是阿拉伯语修辞学的第一奠基人。一个半世纪以后,艾布·叶阿孤卜·赛卡基(卒于公元1229年)在《学术之钥匙》一书第三部分(修辞学)中,首先将阿拉伯语修辞学分为三大部分:辞达学()、辞巧学()、辞华学(),从而使它成为一门完整的学科。  相似文献   

9.
阿拉伯语属闪含语系闪语族,是阿拉伯人的民族语,也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语言和国际通用语言之一.阿拉伯语源远流长,对阿拉伯语的探流寻源是现代阿拉伯语言学研究的一大课题. 研究一种语言的历史渊源和重建原始形态是进一步“对所研究的语言的全貌,对它所从属的语言类型有所认识”所不可缺的,是“为了比较容易地描绘许多共时的和历时的一般事实”①.“了解这些情况,研究以后  相似文献   

10.
古叙利亚语即是阿拉姆人通用的阿拉米语的延伸,它的发展和应用在耶稣时代达到顶峰.阿拉姆人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故乡在今叙利亚、伊拉克一带.公元前11世纪后朗,阿拉伯姆人在幼发拉底河上游地区建立了横跨东西两岸的王国,后又经征战扩张,疆域及至底格里斯河.公元前9世纪,阿拉姆人在伊拉克南部建立了6个酋长国,公元前7世纪阿拉姆支族迦勒底人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其他几个支族也先后在叙利亚的北部和南部建立了酋长国.阿拉米语属闪语系,该语系包括阿卡德语、腓尼基语、希伯来语、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语、阿拉伯语等.这些语言有着同一渊源,字母发音相似,词汇含义接近,构词方法类同,表明这个语系在历史上曾有一个共同的母语,只是随着时代变迁而消亡.公元前9~6世纪,阿拉米语已成为东起印度西至地中海和埃及的流行语言.20世纪初在埃及南部阿斯旺省费拉岛出土的一批文物中,也发现公元前6世纪波斯阿黑门尼德王朝时期用阿  相似文献   

11.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承上启下、连贯东西,它与多民族文化的接触长期、全面而深入.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必定要反映在语言上,特别是语言的词汇层面中.每一次文化交流大潮过后,都会在交流各方的语言中沉淀下一层交流的印证--借词.在阿拉伯语和其他民族的语言中都沉积下了大量的借词.本文专门讨论阿拉伯语输出的借词.  相似文献   

12.
阿拉伯语对阿拉伯民族统一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拉伯语是阿拉伯人民的民族语言。尽管从东亚中心的两河流域到尼罗河畔直至大西洋沿岸的北非阿拉伯马格里布国家有着各自国家的不同方言,然而,阿拉伯语仍被认为是统一的民族语言,是跨越地区跨越国界相互了解、沟通思想的语言工具。阿拉伯国家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种族、亲缘、近邻的关系,但是,阿拉伯国家直至伊斯兰宗教的兴起才开始有了共同的历史、团结的民族和统一的语言。阿拉伯语之所以能传播的一个历史解释是宗教缘故,这并不表示阿拉伯语自身不能生存。阿拉伯语不仅能作为宗教语言存在,而且给了操各种语言的穆斯林一个共同生活的语言环境。 阿拉伯文字是文明的财富,是修辞学的一大奇迹。集信仰、思想、文学、宗教于一书的《古兰经》是用阿拉伯文字写成的最伟大的阿拉伯语著作。无疑,我们会坚定不移地维护它,如同所有的文明民族、天神教教徒维护他们的经典著作和宗教语言一样。哈里发麦蒙曾清楚地说道:“如果那些外国的国王们向我们炫耀他们的经典著作和宗教语言时,我们就应该自地向他们展示无处没有、无时不在、人人会读、  相似文献   

13.
西班牙语是由民间拉丁语演变成的一种派生语言,其渊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罗马帝国统治西班牙时期,正式定型是在公元13世纪.卡斯蒂利亚国王“智者”阿方索十世(公元1252-1284年)把曾受文人学士鄙视的民间拉丁语,即当地方言确立为官方通用的书面语.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西班牙语曾受到多种外语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阿拉伯语.在现代西语中,阿语成分仅次于拉丁语.  相似文献   

14.
各种语言和方言都有自己特有的语流音变规律,音变现象千差万别,产生音变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本文只是简要地论述同化和异化对阿拉伯语语音变化的影响。 一、同化 1.同化的定义: 语音的同化是最常见的一种语流音变现象。它是指不同的音在语流中相互影响变得发音相同或相似;或者说是为适应发音动作,增加音素间的共同性。语法学家西伯韦曾用实例说明同化的意义。例如:“  相似文献   

15.
16.
阿语动词由最基本的三个字母或四个字母构成,称为三母简式或四母简式动词,在此基础上增加字母构成的动词称三母复式动词或四母复式动词.复式动词源于简式动词,两者在词义上有一定的联系,并出现两个词词义相互感应的特殊情况.如: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教这个男孩语法.只说明说话者的动作“教”,至于这个男孩学了没有则不清  相似文献   

17.
(4) 化学词汇: 蒸馏器 Alembic 1374 汞合金 Amalgam 1471 砷 Arsenic 1386 锑 Antimony 1477 铋 Bismuth 1668 青金石(矿),琉璃壁 Lapis、Lazuli 1398  相似文献   

18.
语言传统三要素中最活跃者当数词汇,而词汇总是不断新陈代谢、不断丰富发展的。人们再聪明、再努力,他们的脑海终究装不下那浩瀚的词海。阿拉伯人早就认识到:为了捍卫《古兰经》的纯真和广泛传播,为了保证圣训及其他伊斯兰科学文化遗产能世代相传,必须早日编纂出阿拉伯语词典。虽然他们的这一想法早在四大哈里发时期便已萌发,但阿拉伯语词典却迟迟不见问世。这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相似文献   

19.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而语言又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这就要求文字必须适应语言发展的需要,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试想,如果阿拉伯文字一直停留在无字母点和读音符的早期状态的话,那一定会象南方的穆斯奈德文字一样被岁月淹没。为了有效地发挥文字的作用,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调整文字的结构系统,进行改革,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必然的。从历史上看,阿拉伯文字从无字母点和读音符发展到目前这种状态.应该说也是一种文字改革。  相似文献   

20.
个星期,在沙特文化和艺术学会举办的一次招待会上,我见到了几位中国客人,令我吃惊的是,他们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近乎完美的阿拉伯语.后来我有更多机会与他们谈论有关他们工作的一些问题.对我所了解到的,我或多或少感到惊讶: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