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众文化语境下新生代小说的叙事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大众文化的挑战,新生代作家从解决雅俗分歧入手,不失时机地在小说创作中采取了一种折衷主义式的叙事策略:与大众审美趣味、审美方式的现实转换保持同步,以欲望化、时尚化、复制化的书写方式揭示边缘化人生的人性底蕴与生命内涵。新生代作家的创作焦虑由此获得了一次最为现实的释放,其文本也为当代小说的发展趋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数”。 相似文献
2.
小说“多重叙事”是应“泛叙事”浪潮中文学叙事的机遇与挑战而提出的。小说以“多元化统一”的语言表意方式与“以小见大”的叙事审美特点,在建构方式上形成了以叙事主体与“个体—群体—国家”相关联的“多重叙事”结构。小说“多重叙事”理论的提出,在理论层面,推动了文学领域“双重叙事动力”的深入与细化;在实践层面,实现了小说文本内外真实性的多重解构与再建构。 相似文献
3.
19世纪对英国文学而言是一个文学发生转型的时代,女性主义文学异军突起成为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奥斯汀是其中一朵最芬芳的鲜花之一。她的创作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切入,以真实的女性体验为叙事基石,通过对传统文学中"美女"形象的颠覆与解构,塑造了一种全新的、有血有肉的、本色真实的女性形象,为世界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构建生发出新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电影叙事嬗变的三个维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电影,由第五代而"新生代",虽然"新生代"导演们极力彰显"新生代"电影的个性,但其仍与前代呈现出大致同质的叙事谱系。只不过从叙事学平台看,其主要经历了三个维面的嬗变,即在叙事主题上由宏大叙事走向日常叙事,在叙事空间上由戏剧性空间转向镜像性空间,在叙事视点上由"零/未聚焦"滑向"内/外聚焦"。 相似文献
5.
王蒙在20世纪末创作的四部长篇小说:《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和《狂欢的季节》被称为“季节”系列。作品对反讽、元小说、双声语与复调等手法的成功运用,显示王蒙对小说现代性叙事的探索和成就及其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伦理化的精神创伤体验是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的叙事特征,它开启了现代小说政治化叙事的先河.张闻天的《旅途》和蒋光慈的小说分别以情爱和困厄为中心,从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角度为早期左翼小说的政治叙事确立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米兰·昆德拉与中国“新写实”都借小说通过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来“破译自我”,完成对今天人类生存状况的审视与批判,这使得二者在叙事姿态上明显地呈现出趋同的一面,但更为主要或根本的还是异趋,正是这种异趋,导致了二者小说文本意蕴的不同与不等。 相似文献
8.
从文本体验到欲望书写--对先锋小说与新生代写作叙事方式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先锋小说与新生代作家叙事方武的比较,从一个侧面阐明了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小说叙事方式所发生的重要转换.在此基础上,从作家身份和写作姿态角度,对新生代小说的美感特征及其生成机制作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9.
欲望话语是“新生代”小说的核心主题。其间必然涉及到内心乌托邦的崩溃 ,而又随之带来了人文价值的丧失。在对此进行充分呈现的基础上 ,既看到它的负面效应 ,又不能以一种道德的姿态而对其完全否定、一概抹煞。 相似文献
10.
11.
20世纪90年代是个多元化、个体化的时代,"新生代"小说作为文坛的热点,它与过去的文学传统决然"断裂",构成了一种叙事伦理个体自由伦理现.文章选取"叙事伦理"这一独特视角,从个体自由的身体叙事、面向虚无的狂欢等层面深入阐释"新生代"小说的深层伦理内涵.新生代小说总的倾向是滑向虚无而难以回返.这在很大程度上牺牲了"新生代小说"写作本应有的深度与魅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现代叙事学、文体学理论为依据,剖析张爱玲小说创作对具体叙事元素的独到运用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融会贯通,以此阐释其小说文本的叙事策略及其隐含的艺术意蕴。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间的社会主义建设不仅是深刻的政治、经济革命,而且是深刻的道德伦理革命。在"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中国农业社会以血缘、亲情为轴心的传统家庭伦理秩序被打破,人们的情感方式、道德意识、伦理观念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承担着"教育和改造人民"的历史使命,这一时期小说中的父子关系、夫妻关系等显示着当代中国社会感情矛盾与伦理冲突的整合与转型,解读"十七年"小说的情感教育模式和伦理叙事方式对理解20世纪中国家庭伦理的"最后之觉悟"具有深刻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4.
1958年《人民文学》的叙事策略围绕着“破”与“立”做了许多重要改革。这主要表现在:破“文学即人学”的文学观,立“两结合”创作方法;破个体创作主体论,立集体创作主体论;破“批判现实主义”,立“革命的浪漫主义”。以《人民文学》叙事策略的这种转向为标志,50年代末文学创作在总体上开始向“工具论”和“武器论”转型。 相似文献
15.
毕飞宇小说通过对叙事内蕴的巧妙处理、对潜在人性的冷静揭示、对叙述节奏的有效控制以及对叙事细节的精致化临摹,都体现出一种轻盈而又舒缓、丰沛而又沉郁的审美内涵和"以轻取重"的叙事智慧.毕飞宇对叙事方式的多方位尝试并没有导向意义的虚无主义,而是从文化反思的角度,试图在更深的层次上把握本质. 相似文献
16.
当我们回眸上个世纪的最后十年 ,在中国文坛相对寂寞的时代 ,一批青年小说家用他们无畏的笔触尽情地“反抗”传统与现实文学 ,新鲜出炉、风格迥异 ,交织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唯其新、异 ,“新生代”这一名称尘埃落定。作为一个群体概念 ,“新生代”的包容面相当宽泛 ,只要是青年作家 ,并且他的作品风格非现实主义 ,都有可能被划入其中。如从诗人发展来的韩东、朱文、李冯、李大卫等 ,走出先锋小说余绪的何顿、刁斗、张、王彪等 ,讲究叙事的个人策略的邱华栋、东西等 ,以及丰富了女性主义情境言说的陈染、林白、卫慧、周洁茹等。翻开“新生代… 相似文献
17.
18.
邓映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39(1):146-148
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上,曹文轩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从叙事语言上,曹文轩在写作中多用颜色词,让故事更具画面感;多用比喻,让叙事更加生动易懂;多用诗化语言,让苦难和黑暗也具有朦胧的美感.在叙事空间上,曹文轩多用城乡二元对立的结构,同时竭力营造乡村的牧歌情调.在叙事结构上,灵活多变,用来——去的开头——结尾模式叙述主人公的故事,用穿插模式丰富配角鲜活的个性,用连锁式的结构贴近生活的氛围.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新小说强化了“卫星”为重的故事安排、虚实互渗的情境设置、巧设悬念的结构处理,引入“陌生人”视角关照现实,其“惊人夺目”的叙事已然越过报章小说吸引眼球留住读者的浅层目的,具有探究事物本身、彰显社会痼疾的深度追求,兼具启蒙新民和谋取稻粱的双重意义.这是作家面对报刊传播影响阅读语境和读者心理做出的策略调整,体现了传播、消费、读者等场要素对文学的生产和压迫功能. 相似文献
20.
在现当代文学叙事发展进程中考察,《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两部小说所呈现的乡村社会图景的差异并不仅仅是“真实”程度的问题,实则内含着在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转型时刻,从叙事方式的选择、叙事结构的设计、作家叙事意识的自觉等方面递嬗演进的生动信息,体现了这一时期关于“新中国”想象的急剧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