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发达的饮食文化,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直觉感悟式的思维方式;在文学批评领域,产生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诗味说理论.而诗味论在不同的时代又具有不同的内涵.经过钟嵘的"滋味说",司空图的"韵味说",苏轼的"至味论"三个阶段的发展,"诗味论"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及美学把握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味"最早出现在李仁老的诗文中。在李仁老诗文中的"味"基本上不属于审美范畴,它表现出由非审美属性向审美属性过渡的特点。"味"作为审美范畴主要确立在李奎报的诗学中,它主要表现为诗歌的风格特征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近20年的当代底层文学创作中,东北女作家孙惠芬将散文化的叙事语言、心灵化的叙述风格和"地方志"式的新文体特质相结合,共筑了其小说独特的审美品格,丰富并发展了中国当代底层文学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4.
论"味"的美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味本是一种生理感受,后来发展为美学概念.作为美学概念的味论,由一个静态的表达审美心理感受的滋味之"味",发展为动态的审美体验的辨味之"味",然后又回归为诗性言说的创味之"味".其内涵演变与其美学意义相辅相成,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李灿朝 《云梦学刊》2010,31(4):102-105,112
祁彪佳园林小品文在晚明小品园地中一枝独秀。作者意随景到,笔借目传,在景观园林中寄寓自己的心志情感与园居意趣;并运用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中的"借景"理论,妙合自然,于有限的空间中营造出无限的空间意境,其小品文字具有独特的审美品格;行文灵动、摇曳多姿,有时在景观解说文字中插入传说或历史掌故,使一丘一壑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6.
煤矿工业题材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作品不仅具有鲜明的行业性、区域性和时代性,而且具有独特的创作姿态和文学精神。当代煤矿工业题材小说并没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放弃自己的精神追求,没有沉溺于消费主义和娱乐至死的社会时尚中,而是以沉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中国煤矿工业发展、煤矿日常生活世界等领域进行审美观照,在社会的转型和艰难的发展中坚守人文精神,呈现自身独特的审美品性。这类小说作家敏锐地把握和洞悉煤矿世界中的苦难真相,寻找一种担当真相的力量,让人们在审美的世界中获得精神的抚慰和情感的满足。  相似文献   

7.
味象勾联着食味,触发身体的生命活动,必然引发身体审美。语符化的文本生活是虚拟化的饮食味象生活,文本审美在实现虚拟化的社会实践的同时,使个体身体走向社会身体。文本审美的味象体验需要身体的参与,这就使其回到身体自身,从而又实现了身体的自我确认与个体生命的自我张扬。味外味之象指向生命本源,故身体审美就是体验本源身体,体验生命的本真。  相似文献   

8.
"趣"与"味"作为古典诗论审美范畴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趣”与“味”作为古典诗论审美范畴,两者的相融相通主要表现在审美语义、审美概括、审美形态、审美生发、思维特征、表达方式等方面;其相离相异主要体现在范畴来源、演变发展、本质内涵、审美感受及特征、发展取向、所折射出的时代色彩等方面。“趣”与“味”相近而不切同,表里而不趋合。  相似文献   

9.
味象审美取象于食味,食物的生产必然关联着种族生存,因而内蕴着民权因子。之所以是因子,是因为只是潜隐于味象审美活动之中,并没有以显性的系统性理论化存在。虽为因子,但并未消失,因而能够于味象之大众审美中充分展示内在的生命活力,并于生态味象审美中充分展示其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诗味"是中国古典诗歌批评中的重要范畴之一,比及其他范畴,其历史更悠久,运用更普遍,影响也相当深广.本文试对"诗味"理论的源起与发展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探寻它在演变历程中的轨迹及其深刻的蕴舍与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气象”说和“兴趣”说在严羽的诗论中既是诗评概念 ,又是诗法概念。作为诗评概念 ,体现着严羽对汉魏盛唐诗的独特理解 ;作为诗法概念 ,体现着严羽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严羽从盛唐诗人审美感情的发动与表现中领受到了无穷的感染力 ,名之曰“兴趣”,把作为盛唐诗人审美感情之底蕴的进取情怀误解作胸怀境界的开拓 ,名之曰“气象”。将二者立为“诗之法”,体现了严羽审美文化取向中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的意识  相似文献   

12.
林家骊《谢铎与茶陵诗派》以明代茶陵诗派二号人物谢铎为研究对象,考证了其籍贯故里、家世、生平事迹、交游、著述编纂与流传、诗文系年等问题;把谢铎的研究和茶陵诗派的研究紧密相联,深入论述谢铎理学、史学、教育思想和文学成就;重点论述谢铎的文学理论和创造实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考证严谨,论述透彻;点面结合,浑融清晰;重点突出,内容丰赡。《谢铎与茶陵诗派》填补了中国文学史中的空白,也是地域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3.
整体性思维模式影响下的汉语言具有一种独特的模糊品格,这一品格使汉语诗歌的话语建构获得了极大的表现自由。汉语的模糊品格表现在语言和言语两个层面,其模糊效应为汉语诗歌开拓了广阔的审美空间。在诗歌创作中,汉语的模糊品格造就了多种多样的模糊话语方式,以语序错综造成的诗意凸显和浓缩、多义互生造成的诗意丰富和深厚、词语曲达造成的诗意含蓄和隐喻,都直接参与了汉语诗歌的意义生成。  相似文献   

14.
赵怀俊 《晋阳学刊》2005,2(3):93-96
林语堂的幽默确有欢快、轻松、喜剧的格调,又不乏严肃、庄重,甚或是悲剧的底蕴。然而,不少论者对林语堂幽默中的喜剧情调论述颇多,而对其中的悲剧底蕴明显关注不够。有的甚至视而不见,得出一些与事实相违的结论。事实上,林语堂的幽默除了欢快、轻松、喜剧的格调外,还蕴涵着深刻的悲剧底蕴。这种悲剧底蕴主要表现为官本制度的危害、国民的劣根性、文人操守之丧失和现代教育的弊端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徐蔚 《北方论丛》2021,(2):112-117
"意象"是中国美学、艺术学领域中的重要范畴。其萌芽于中国原始思维中的"感物—象数"传统,"数"与"德"构成了"象"所承载的原型意义;魏晋至唐代是哲学意象论向审美意象论滑移的过渡时期,"境象不一"由艺术领域的泛化所指,向文学领域的确定所指靠拢;文学意象论完成于明清,意象在文学批评和理论言说中被普遍使用,对其主客统一、情景交融的认知已经全面渗入日常话语体系。与此同时,明中叶以后叙事文学中"形象"的凸显,以及西方话语的冲击,导致五四以后学界一度以西方视角审视意象。辩证地看,也为这一范畴的现代化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6.
审美文化的世俗化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虹 《社会科学》2007,(5):187-192
审美文化的世俗化指的是它作为一种巨大的文化符号体系由传统向现代的根本转变。一方面它表现为传统审美实践的基础——神性信仰和宗教文化的彻底解体,另一方面表现为当代审美实践无法无天的放肆与虚无。文章以个案考察的方式,在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及其审美实践的范围内,论述了审美文化的世俗化流变。  相似文献   

17.
发现孤本《梦川亭诗集》,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考证,从而揭开了八大山人在临川的历史谜案。阐述了八大山人与胡亦堂的关系,填补了八大山人生平行踪的一段重要空白,具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宋生贵教授的新著《诗性之魅—艺术美学新论》,在构建艺术美学理论框架时,高度重视传统艺术与美学理论,强调艺术的人文内涵与地域内涵,探讨艺术的审美特质与价值取向,由艺术与人的价值关系出发展开论述,将艺术审美问题与人类生存状况紧密联系起来,提出了当代艺术面临的重大问题,并尝试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该书也努力把中国古典美学中诸多仍具生命活力的精彩命题融入进来,增强了理论的涵盖性,从而更好地实现了对艺术的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19.
由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客集体编撰的《淮南子》一书论及天文地理、兵略治术、人文自然等,对《淮南子》各篇中论及音乐的文字进行探究,从而归纳总结出其音乐美学思想的历史成因和儒道思想相融并争、矛盾统一的特征体现,以及对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学教师的美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学校美育的效果。本文调查发现 ,中学教师的美育观念中还存在不少模糊认识 ,尤其在对美育和德育关系的认识上 ;美育在中学开展的情况还不能令人满意 ,有待加强和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