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文本叙述行动层的组合、叙述因子的构成和叙述的基本图式出发 ,分析《红与黑》的文本构成。笔者认为 :《红与黑》的文本由一个主要行动层和两个次要行动层组成 ;文本故事世界中的自由叙述因子不仅支撑着非自由叙述因子 ,而且充分体现了叙述者的个性特征 ;文本故事世界的叙述图式则展示了以张驰来调节的叙述节奏 ,从中蕴含着作品的悲剧性美学涵义  相似文献   

2.
影像叙述遭遇新媒体语境,其艺术形态和叙述方式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影像叙述进行反拨和修正:巴赞式的影像现实被数字化影像表达的无根漂浮所取代,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必将在数字化影像表达中得以重新界定和诠释;影像叙述将不再是传统电影美学规范所能涵盖,而将成为新媒体语境下的赛博空间化生存和影像数据库化表达;与时间和死亡相抗衡的木乃伊情结也不再能够满足人们认识世界、表达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烈愿望,互动叙述下的游戏冲动将激发出新媒体语境下影像叙述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基于文本世界理论对唐朝诗人崔颢的作品《黄鹤楼》进行了分析和解读.首先简要概述文本世界理论;其次,通过对诗词中文本世界构建的分析,探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认知处理过程,从而实现与诗人跨越时空的交流;最后,剖析该诗的功能命题推进,有助于理顺语篇叙述的脉络和推动叙述向前发展,从而揭示文本主题思想.从文本世界理论角度探究《黄鹤楼》诗词,为该诗词的解读和赏析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受可能世界理论的启发,文艺理论家们把文学作品看作一种由文本建构的特殊可能世界——虚构叙述世界。虚构叙述世界不是对真实世界的摹仿或表征,而是现实的一种可能,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实体,是非真实的可能世界,它与真实世界的关系取决于两者之间的远近距离。通过分析虚构叙述世界的哲学根源,比较它与真实世界的差异,可以论证可能世界理论与叙述学的跨学科研究是可行的。以此为基础,还可以进一步探讨虚构叙述世界的结构属性。可见,可能世界理论为从多角度、多侧面研究文学虚构叙述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比单一世界模型理论为文学虚构作品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时空结构和叙述方式两个方面分析了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系列魔幻小说《哈利.波特》中的"双重世界"叙事艺术风格。小说叙述时空由魔幻世界(巫师世界)和现实世界(麻瓜世界)两个层面组成,在现实与魔幻时空建立了隐喻与象征的叙述关系。在叙述方式上,从魔幻世界的叙事原型和规则两个视角,来解构魔幻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哈利.波特》系列小说里的魔幻与现实的"双重世界"叙事艺术风格、隐喻与象征相结合和的叙事方式,对疏缓现代人疲惫的心灵、重构人的精神家园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数字媒介的发展,互动叙述在当代的意义文本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任何一种新兴媒介诱发的新形式而言,其对意义的表述方式都不会凭空出现,而是根植于人类对意义世界的漫长探索与表述的历史之中,互动叙述也是如此。从诗歌、小说、电影、梦境到电子游戏,互动叙述从遍历文学所谓的平凡的翻阅,到选择影片的情节走向,再到控制角色进行游戏世界的探索,其中蕴含了一条意动叙述的逻辑线索。这条线索不仅能将作为第九艺术的游戏叙述与经典叙述文本与理论联系起来,也推动了叙述学本身的探索:当一个具有明显的普遍意动性的叙述内容嵌套了一个意动性叙述的框架时,叙述就具有了互动性。  相似文献   

7.
巴赫金以话语概念为契机界定了长篇小说的主要构成要素及其特殊要求。巴赫金的话语概念在背景语境上存在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通过话语,巴赫金指出了小说在反映世界的宽广度上优于诗歌,是自身世界与他人世界、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文本世界与嵌入世界的杂糅;话语影响巴赫金关于小说叙述人的界定,认为叙述人应具有艺术、社会和思想三方面品质;巴赫金尤为重视小说人物的话语内涵,认为主人公是自由表达内心世界的思想者,骗子、傻子、小丑等人物形象与上层人物针锋相对,在解构权威话语地位时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意境叙述的结构是意境叙述得以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其结构本身不仅是一种叙述策略,同时也是对人类艺术化生存世界的建构和把握.事意二元结构在互动、交叉的双向运动中形成了富有无限意蕴的网络化意境叙述结构,从一个角度呈现着意境叙述独有的民族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9.
英语世界的汉学家在发掘老舍短篇小说叙述学技巧的同时,对其长篇小说的代表篇目进行叙述学剖析。陈国球在分子结构层面对《骆驼祥子》和《了不起的盖茨比》展开叙事元素解剖、提取,予以从形式到意义层面的比较; Jingyu Gu以巴赫金"对话"理论等叙述学理论为分析工具,对夏志清、王德威等关于小说主题的论断进行辩驳;从共时性结构下的群聚焦探讨群像描绘、社群主题的叙述策略;通过公共对话呈现核心价值观等问题论证,最终揭示小说多元主题。目的是通过跟踪式评论,采用中西比较方法对核心问题进行批判性分析,以总结对老舍这类传统写实作品进行叙述学、主题学等现代研究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莫言的作品总能给人带来新鲜的感觉。他的小说的叙述充满怪诞现实主义色彩,以怪诞的方式叙述了现代社会现象,在荒诞性原则下建立起虚构话语世界,与制度化的生存世界之间形成鲜明对照。荒诞性的场景和民间的怪诞场景表现了小说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相似文献   

11.
<正> 小说是一种虚拟的散文的叙述.叙述,构成了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的独特属性,二十世纪以来,小说艺术的变革与创新、纵然林林总总,南辕北辙,最终却无不指向一种新的叙述态度,叙述方式,以及由这种态度与方式营构而成的新的叙述结构的谋求.如果说,叙述首先是一种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依据,是个体的人作为一种存在与其它存在相关联的方式,那么,无论叙述者自觉与否,都必然表达出某种时空观念.因为“一  相似文献   

12.
<马帮城>是海男建构自己精神王国的杰出作品,是海男对西部马帮的存在与生命形式所作的一次诗意化书写,她在对赶马人历史的叙述中最大限度地开启了人类存在和生命的空间,完成了她个人精神世界中对"马帮历史"的诗意传达.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现代叙事理论,对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进行了解读,说明现代小说叙事手法的时空变异,挖掘其叙事结构的艺术特点.小说分别采用了“复调”叙述、“陌生化”叙述、“意识流”叙述、“多元”叙事的视角,以透视现代世界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现实世界在本体论上和内容上是完整的,而叙事虚构世界是不完整的.在叙事中,故事可以无限地延展,但因为文本的限制,叙述者只能选择一定的叙述视角进行叙述,这必定会造成叙事中虚构世界的不完整.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他选择叙述什么,选择不叙述什么,都与叙述者的伦理取位紧密相关.影响虚构世界的不完整性的因素除了文本本身的边界之外,还有文本残缺、文类规则、作者风格、美学追求、文化特点等因素.以上这些因素,除了文本残缺之外,都与叙述视角有关,并且能够折射出不同叙述视角所蕴含的伦理价值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深刻表现女性悲剧命运的意义上 ,鲁迅、萧红、张爱玲作为不同时期的杰出作家 ,各以独特的叙述方式构筑了自己的艺术世界。鲁迅 ,社会问题的视角 ;萧红 ,两性关系的视角 ;张爱玲 ,女性自身的视角。在不自觉中 ,三人的叙述视角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组合。  相似文献   

16.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的叙述结构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叙述”是人类理解时间与存在,理解世界、历史及生命最为基本的、不可缺少的“媒介化”实践活动.小说中的叙述者实为隐合作者的一种控制策略,叙述结构的建构引发读者对爱情本性,甚至人性的反思.小说通过形式叙述、回忆叙述及口头叙述等多重叙述结构的建构,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对女性的影响,将人类经验塑形为一种可被人类文化理解吸收的意义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7.
博尔赫斯小说结构在格非短篇创作中有3个方面的延伸一是时间,小说所呈现的"循环型(圆型)结构"把我们带入了对于时间与幻象的痴迷;二是镜子与迷宫,它们生成了无限繁殖与无限增生的文学意象,虚构了想象世界与现实利益之间的模糊,由此也成为结构小说的内在核心,并为文本的多重意蕴提供了潜在的无限阐释的多重可能;三是空间距离,对原先文本或知识的改写,成为这种距离叙述的主要表现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又拉近了与读者期待视野之间的距离,形成所谓"文本的文本"、"叙述的叙述"式的"幻想小说"叙述结构.  相似文献   

18.
作家主体性是指作者作为主体对世界以及文本客体的认识和影响。作家主体性在文本中的表达是作者内在精神世界的外化。郭爽的《我愿意学习发抖》从作者的在场叙述,对普通人的日常关注,到童话的使用和叙述形式等方面体现了作家主体性,是非虚构写作的一种新颖有效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的"世界"论涉及主题、主线、结构等许多范畴,它作为对作品叙述内容的整体审视与把握,有着颇为重要的研究意义.从传统的评点派到新红学,许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世界"论.两个世界论、三个世界论、多个世界论可作为其典型代表.这些"世界"论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层进演化,显示出努力挖掘<红楼梦>精髓的可贵探索.这些"世界"论的深层心理认知机制,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言意、虚实等哲学概念以及思维方式的双构性与多维性.  相似文献   

20.
可能世界理论最早由莱布尼茨提出,在近二十年扩展到其他领域,文艺学界对此反应最为热烈,希望借此重新解释虚构与现实的关系。通过详细定义实在世界、可能世界、不可能世界的存在方式,描述了虚构叙述世界与这三个世界的联系:虚构世界的基础语义域是可能世界,一边寄生于实在世界,另一边可以卷入不可能世界。"三界通达"是叙述的基本特征,由此出发可以解决一系列文艺学的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