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邵文利 《学术界》2003,(4):105-111
在读硕士研究生郭某的《拟声词符号的象似性和任意性》约有近 5 0 %的篇幅源于耿二岭《与象声词有关的符号问题》和陈北郊《拟声词散论》 ,基本上是一篇抄袭拼凑之作。郭文对耿文与陈文的袭用主要表现为抄袭剽窃、仿造拼凑和阉割篡改。这种青年学子中的学术腐败苗头应引起学术界乃至全社会的警惕  相似文献   

2.
2004年12月4日,笔者在“学术批评网”发表《首都师范大学的博士论文抄袭案———评〈古代小说公案文化研究〉》一文,对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教师吕小蓬博士论文抄袭一事进行揭发。12月6日,吕小蓬在“学术批评网”发表《〈首都师范大学的博士论文抄袭案〉一文的答复与声明  相似文献   

3.
2002年伊始,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社会科学报》(2002年1月10日)发表北京大学博士生晓声撰写的《北大博导抄袭,叫人如何不失望?———评王铭铭<想象的异邦>抄袭哈维兰<当代人类学>》的文章和复旦大学曹树基教授就此事件发表的评论文章———《从王铭铭抄袭一事谈建立学术道歉制度》。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等也发表了不少相关的评论文章。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伦理,加强学风建设,推动学术发展,是学术界、教育界、期刊界面临的共同任务,也是本刊关注和努力的方向之一。为此,本刊本期围绕北京大学王铭铭教授抄袭事件编发周祥森、黄安年、倪乐雄、任士英先生的文章,希望能借此深化和推动有关讨论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第一期4主编寄语5纪宝成加强学术学风建设繁荣人文社会科11顾海良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他律与自律16章培恒关于建立学术规范的两点建议20苗怀明首都师范大学的博士论文抄袭案——评《古代小说公案文化研究》38吕小蓬对《首都师范大学的博士论文抄袭案》一文的答复与声明55苗怀明  相似文献   

5.
谭清洋在《一篇学风不端的博士论文》中指出刘方博士论文《宋代两京都市文化与文学生产》中有诸多抄袭和不合学术规范之处,刘方的回应文章《尊重学术事实是维护学风的基础》全盘否认,认为谭文为"误读"和"误解"。本文回应刘文,指出刘文的辩难策略在于避重就轻,具有鲜明的误导性和武断性,其学理之辩则概念混乱、漏洞百出。本文最后一一胪列刘方博士论文的抄袭事实。  相似文献   

6.
关于学术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亦工 《学术界》2002,(1):29-31
1、关于学术规范 ,讨论已经很多。我没有深入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 ,只是谈一些一般的想法 ,没有条理 ,不系统 ,只是工作中遇到相关问题时的一些感想 ,聊供参考而已。2、抄袭剽窃影响有限 ,抄袭和剽窃受到注意最多 ,但是 ,抄袭和剽窃基本上是少数人的个人行为 ,对于学术进步的影响并不很严重。《历史研究》在前几年曾经批评一些抄袭剽窃行为 ,近几年已经把注意力转移到关系学术整体进步的建设性的学术规范问题。3、关系学术整体进步的建设性的学术规范问题这样的学术规范内容很多 ,《历史研究》目前注意的主要是 :①实行匿名审稿制度。②论文…  相似文献   

7.
华东理工大学倪乐雄教授最近就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王铭铭教授抄袭事件发表了很好的评论。倪教授的评论文章最初发布在2002年1月5日的学术批评网,题为《“抄袭的一代”?》。后据说因该文将在某报刊出,网上发布不到一天又应作者要求暂时删除了。1月7日,中华读书网在“每周学术”专栏中刊出了此文,标题略有变动———《我们这一代学者是“抄袭”的一代?》(系转发自学术批评网)。两天后,1月9日傍晚,世纪中国网站的“世纪周刊”也在“第一时间”醒目地登出,文章标题改为《我们是“抄袭的一代”?》。笔者对倪教授的不少评论…  相似文献   

8.
当前高校教材的编写呈现无序化和“失范”状态,这与我国高校的学术考核指标体系、学者的学术功利化倾向和版权意识薄弱有关,教材编写出现了抄袭、拼凑和低水平重复等现象。编写者只有遵守基本的学术研究的方法和规律,以“守正出新”为原则.才能编写出具有创新性、稳定性、实用性的教材出来。  相似文献   

9.
陈明芳 《云梦学刊》2003,24(6):13-16
笔者的科研成果《中国悬棺葬》屡遭抄袭、剽窃,这是当今中国学术界和出版界流行的抄袭、剽窃之风较为严重的典型例证。为维护学术尊严和中国学术界的良好形象,我们呼吁全社会和有关管理部门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学术评审制度,从根本上遏制学术腐败的蔓延。  相似文献   

10.
“学术批评网”在2004年12月4日、6日和11日先后刊载了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苗怀明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吕小蓬就后者博士论文“抄袭案”所展开的批评和反批评的三篇文章———《首都师范大学的博士论文抄袭案———评〈古代小说公案文化研究〉》《对〈首都师范大学的博士论文抄袭案〉一文的答复与声明》和《再评首都师范大学的博士论文抄袭案———驳吕小蓬的所谓“敲诈”说》,笔者对其中的是非曲直不敢妄加评论,因为这样严重的指控需要业内独立和权威的人士做出评判,像笔者这样的外人不该置喙。让笔者感兴趣的是争议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曾军 《云梦学刊》2009,30(4):28-30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学术规范问题引起中国学界广泛关注以来.学术评价一直是讨论的焦点问题。面对批量制造的学术产品,亟需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评估手段甄别学术精品和学术垃圾;面对不断曝光的学术腐败现象,亟需一整套立竿见影的防范机制堵住抄袭和变相抄袭、一稿多投和乱收版面费、跑点和学术贿赂等等有损学术形象的恶劣行径;由于学术评价意识的突显,以原发学术期刊为基础的评价体制已悄然发生改变,而以二次文献为特征的学术文摘机构逐渐占据了学术评价的话语权——《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及一些重要报刊的学术文摘栏目不仅影响着对学术论文的质量评价,而且还直接成为学术期刊“核心刊物制”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2.
蒋宗福 《学术界》2004,(4):117-129
近年来 ,学术“造假”和“打假”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一状况现已蔓延到了古籍整理领域。北京大学出版社所出《十三经注疏》(整理本 )获“国家图书奖”第五届提名奖名不符实 ,其中由浦卫忠整理的《春秋公羊传注疏》存在严重的抄袭问题 ,我们认为古籍整理也应遵守学术规范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笔者在评论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周长城教授《经济社会学》涉嫌抄袭问题时,曾经旗帜鲜明地提出“治理学术不端刻不容缓”这一命题。这是笔者有感于学界抄袭剽窃之风日甚一日而发出的无奈的呼吁。无独有偶,周长城教授的同事——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常  相似文献   

14.
张莉莉 《东岳论丛》2007,28(1):195-198
目前,我国由出版社、专业期刊社、学报、报纸四元结构产出的数量庞大的学术信息中,精华性、确有价值的信息并非全部,低水平重复型、剽窃抄袭型、整合拼凑型信息不在少数,这说明学术出版者控制职能发挥得未尽正常。导致学术出版者控制职能弱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术出版者的自身因素及“前规范”标准核心内容的缺失,因此,建立科学、严格的审稿制度和制定全面、实用的“前规范”标准,是强化学术出版者控制职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分类改造研究》存在抄袭剽窃等违规现象。学术道德滑坡与一部分人无视科研道德规范和权力腐败向学术领域渗透有关。加紧制订和完善各专业研究人员的道德行为准则 ,以利学术的健康发展和真正繁荣  相似文献   

16.
学术批评网2002年1月9日发布、《社会科学报》2002年1月10日发表的署名“晓声”《北大博导剽窃,叫人如何不失望?———评王铭铭〈想象的异邦〉抄袭哈维兰〈当代人类学〉》一文,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铭铭指证为学术上的抄袭剽窃者。一时之间,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应,尤其是在各家学术网站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与帖子。在众多网友发表的意见中,大家无一不对王铭铭以往的学术成绩有所瞩目,尤其对他的求学背景有所关注。因此,也有人对王铭铭教授能够在学术上犯下如此“低级”“弱智”和令人不齿的严重错误感到…  相似文献   

17.
王玮  陈海宏 《学术界》2004,(3):150-152
《学术界》2 0 0 3年第 3期刊登的《美国史论文写作的两个问题———兼评〈美国对外事务与联邦宪法〉》一文署名为王维、陈亥宏 ,但这不是其真正作者 ,这个署名是对王玮、陈海宏姓名的盗用。该文本是网站论坛上流行一时的一篇帖子 ,作者是南京大学的几名研究生 ,内容是揭发刘××的一篇刊登在《世界历史》上的论文有“拼凑抄袭”的嫌疑 ,但却被有意篡改了署名。这种假借打假之名 ,不择手段的造假应引起学术界的警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围绕学苑出版社 1998年出版的三卷本《世界文明史》突出存在的抄袭剽窃现象 ,提出学术界和出版界应予关注和思考的一些重大问题 ,比如“学术界的好好先生太多了”、“这样的书为什么能出版”、“学术出版界抄袭剽窃愈演愈烈”、“写作枪手———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学术书评步履维艰”。文章提出 :“学术评论是学术事业的防腐剂 ,是学术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当前学术批评的气氛不正常的情况下 ,健康的学术书评愈发显得弥足珍贵。我们应该大力鼓吹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和书评。  相似文献   

19.
据2005年11月30日《中国青年报》的《谁该为宪法学家“剽窃”负责?》(记者包丽敏)一文报道,中国法学会宪法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周叶中教授与其弟子戴激涛合著的《共和主义之宪政解读》(以下简称《解读》)一书抄袭了商人王天成在数年前发表的两篇论文《论共和国》和《再论共和国》。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围绕学苑出版社 1998年出版的三卷本《世界文明史》突出存在的抄袭剽窃现象 ,提出学术界和出版界应予关注和思考的一些重大问题 ,比如“学术界的好好先生太多了”、“这样的书为什么能出版”、“学术出版界抄袭剽窃愈演愈烈”、“写作枪手———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学术书评步履维艰”。文章提出 :“学术评论是学术事业的防腐剂 ,是学术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当前学术批评的气氛不正常的情况下 ,健康的学术书评愈发显得弥足珍贵。我们应该大力鼓吹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和书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