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受制于上图下文的插图版式,象征、传神便成为建本《西游记》插图绘工所追求的共同目标。绘工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如依题作图、以一代多、变相式"双页连"、抽象化的时空处理、人物局部特征的强化以及程式化的插图等,简洁的构图充分张扬了文本的意义。建本《西游记》繁复出现的"礼节化"模式正是绘工以儒家仪礼改造原文本的反映,而其以写实表达神幻、以世俗解读佛教,均体现了建阳地区下层民众对于《西游记》的接受。其艺术处理与接受方式,更多体现了底层民众的观念。  相似文献   

2.
佛教“修行”观念,不仅对《西游记》英雄史诗的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丰富了其批判现实与游戏人生母题的内涵。本文以佛教“修行”观念影响《西游记》主题倾向为研究视角,从批判现实与游戏人生两大母题入手,运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揭示《西游记》世俗思想与佛教“修行”观念之间的隐秘关联.论证二者之间的相容性特征,以及以往学者对此问题产生误读的历史与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3.
主张“断尽烦恼,解脱成佛”的修行观念,是佛学的核心,是对古代小说创作(尤其是宗教题材小说的创作)影响至深的一环。本文以佛教“修行”观念影响《西游记》主题倾向发端,从英雄、自由两大母题入手,运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对《西游记>的佛教文化渊源进行研究,揭示《西游记》世俗思想与佛教“修行”观念之间的隐秘关联,论证二者之间的相容性特征,以及以往学者对此问题产生误读的历史与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4.
阴暗心理的象征:《西游记》中的妖魔及其佛教文化寓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妖魔,在佛经里,是指破坏修行的因素。它可以泛指一切阴暗的心理,也可以人格化为魔王和魔军。文章运用比较法和分析法,从剖析《西游记》中的妖魔特质、魔的居所、降魔的方法入手,研究佛教文化视野中的小说特征,论证佛教的"修行"观念对小说的创作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浪漫主义著作,展现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蕴含着丰富的世俗社会文化意蕴。《西游记》成功塑造了八戒这个艺术形象,展示了其婚恋经历,折射出中国传统世俗婚恋观。  相似文献   

6.
明代小说包含着许多道教因素。神魔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与道教息息相关,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具有浓郁的道教色彩,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话本体小说更是"道化题材"。明代小说中道教影响的意象痕迹和渗透随处可见。道教作为一种本土宗教,原本就与中国百姓的世俗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作为道教信仰、道教情感艺术表达的一种形式———"道化题材"小说,就更是植根于世俗生活的泥土之中。  相似文献   

7.
在对小说《西游记》的解读上,人们长期沉湎于“释魔证道”,这其实是对《西游记》的误读。这种误读是因为研究者忽略了对《西游记》审美品格的把握。认为,“童趣”构成了《西游记》的审美品格。而且,《西游记》的童趣品格并非突兀而成的,它有着中国传统的审美背景,袁宏道的“趣论”便是这一背景中重要的一环。值得注意的是,袁宏道之所谓“趣”即相当于现今所说的“童趣”。那么,以袁宏道的“趣论”观照《西游记》,便能较好地把握《西游记》的审美品格。《西游记》的“童趣”表现为:去除装饰的“天真之趣”,无视规范的“叛逆之趣”,挣脱约束的“自在之趣”。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考察繁本小说《西游记》宗教描写的迁移情况。从本事缘起的角度看,《西游记》的写定者对于《心经》作用的特定呈现,体现出宗教情感思维依然是小说创作的内在依据;历代僧传中的高僧感通故事及其在民间的广为传播,对于《西游记》小说创作具有文本拓展意义。小说中宗教意识与世俗观念的贴合,以及宗教描写向现实人生的转移,隐现了时事缘起的写作意图,代表了宗教描写艺术转换的主要进路。  相似文献   

9.
《今日南国》2007,(14):44-45
不久前,马来西亚报纸刊登一条新闻:一对中国亿万富豪夫妻,在马来西亚的原始雨林里遭受毒蜂攻击,几乎丧命。这对夫妻就是多年来《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上始终名列前茅的香港富华国际集团董事长陈丽华和她的丈夫电视剧《西游记》里唐僧的扮演者迟重瑞。平安回国的陈丽华坦率地说起了自己的婚姻。她把在商场上的聪明智慧,甚至"诡计",都用在家庭建设上面了……  相似文献   

10.
《飘》在叙事策略上沿袭的是西方文学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内容上却超越了这一传统,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立场。评论界对其女主人公斯佳丽持有两种评价,即“女魔形象”和“女英雄形象”。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得出结论:斯佳丽从“真女性”跃身变为“新女性”是战争和工业化的产物,她最后遭受的悲剧性结局是她在传统道德价值观和生存现实的夹缝中无所适从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1.
居住在云南省南部的金平傣族与其他地区的傣族相比 ,他们大都不信仰小乘佛教 ,却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金平傣族女性在其宗教活动中有着十分独特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金平傣族女性神灵、女巫以及普通女性在宗教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描述 ,指出在金平傣族宗教活动中存在着对女性既排斥又尊崇的两重性 ,并论述了这种两重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宋庆龄的女性主体意识,是其追求超越现实的人生境界,实现崇高的人生价值的重要动因,对于处于社会变革进程中的我国现代女性具有重要的人生启示。  相似文献   

13.
以"女性意识"为观照基点,将当代女性文学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追求理想爱情;追寻女性自我价值;探求女性世界深层意识.并结合对各阶段各具代表性的女性文学作品的分析,展示女性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及女性内部的心灵世界,籍此阐明新时期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4.
美国黑人作家托妮·莫里森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在她的小说中刻画出一系列黑人女性形象——从饱受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的女性形象到传承本土文化、具有群体保护意识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皆有血有肉特征鲜明,再现了黑人女性的生活,展现了乐观向上的精神,这正是莫里森作品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后期,华侨妇女开始进入加拿大,商人李祥的妻子是第一个到达加拿大的中国妇女。华侨妇女从事的职业,主要是家庭妇女,另外还有一些妇女被迫做了妓女。加拿大华侨妇女的地位低下。加拿大一些反华分子曾以此等作为华侨罪证而大肆诬蔑华人,掀起反华风暴。  相似文献   

16.
作为最早与西方传教士合作翻译西学书籍并曾游历欧洲、日本的中国早期口岸知识分子,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中王韬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直接体现在他的志怪小说集《淞隐漫录》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对花妖狐媚的描写中,他常常有意遮蔽其狐鬼的特殊身份,侧重于突出她们作为女性的“人性”而有意淡化其“妖性”、“鬼气”。其精心塑造的狐鬼形象在解构中带上了浓郁的世俗色彩,反映了中国近代传奇小说狐鬼形象逐步消解的趋势,与《聊斋志异》形成了一对有意味的参照。书中第一次出现了一批专门描写异域风情或者以异国女子为主人公的小说,西学东渐的影响导致志怪传奇小说向真正的域外风情小说发展,开创了中国近代异域风情文学的先河。   相似文献   

17.
但开风气敢为先—基督教与清末女子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清末的中国女子学校教育,是以基督教会的女子学校为发端的,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传教士都把教育视为传教活动的从属品,但我们也不应忽略教会学校对中国近代教育和文化思潮所产生的正面的和积极的影响,教会女学产生的影响,开始改变清末中国妇女的教育现状,并直接催生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批女子学校,为中国近代教育提供了多层面的借鉴,教会女学对清末中国妇女的影响,显然已经超出了宗教范围之外。  相似文献   

18.
法国学界对中国女人的研究在法国女学研究界中的地位和主要研究特点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殖民时代的初识(1860-1932年),通过大量法国等欧洲旅行者的见闻来关注和研究中国女人问题,聚焦在婚姻、家庭制度里思考中西方的差异及根源;第二个阶段是赛珍珠时代的想象(1932--1973年),借助赛珍珠的文学作品来理解那个时代中国女人的悲哀、无助、挣扎和觉醒;第三个阶段是多学科透视中的认识深化(1973年至今)。在女权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法国新生代女学研究者结合他们深厚的法兰西治学风格解读、研究全球女人问题。贯穿在这一百多年间的研究主旨始终未变:探析女人真实的生活状态.为改善女人的命运而努力。  相似文献   

19.
以西部大开发为背景 ,对西部女性的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作了比较分析 ,西部女性的实然状态与西部大开发的客观需求极不适应。转变观念、提高素质、找准位置、以新的时代理念和精神风貌投身于西部大开发是西部女性的应然状态。  相似文献   

20.
"敬鬼神而远之"代表传统儒家处理鬼神问题的基本倾向。文章对"敬鬼神而远之"何以可能的追问建立在儒家自身思想视域之上,并非与西方宗教概念中人神关系比照后产生质疑之回答。文章立足于《论语》文本呈现的鬼神意义,以此为根据讨论何以敬、何以远,以及既敬又远的鬼神关系何以成立。通过剖析,我们认为,《论语》中的孔子对鬼神"敬"与"远"之间张力的处理,构成了儒家对鬼神问题最好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