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 在欧洲文学史上,反封建的文学占有一席重要位置。它发端于文艺复兴时期,体现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几百年来,为世界文库留下一批杰作,给文学画廊增添了很多典型形象;当然,也同时为后人提供了文学如何进行反封建斗争的创作经验。在此,仅就其中的讽刺文学进行一些探讨。 这一部分作品,在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有意大利薄伽丘的《十日谈》、法国拉伯雷的《巨人传》、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英国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和莎士比亚前期的喜剧;到了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时期有法国莫里哀的喜剧;在十八世纪启  相似文献   

2.
文章立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维度,分析了17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文学的理性价值立场及其艺术得失。从人的主体性来看,它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性狂欢的一种矫正,同时也是西方文学史上一次别具一格的人的退却。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用悲剧和喜剧的方式,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上,共同谱写了一曲人与世界的和谐乐章。  相似文献   

3.
法国新古典主义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经济政治文化背景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到了十六七世纪之交就已衰退,从此西方文化中心和领导地位就由意大利转移到法国。法国在十七世纪领导了新古典主义运动,在十八世纪领导了启蒙运动。法国经过百年战争,在1453年终于战胜了英国,从此工商业日渐发展,统治阶级的地位日益巩固,在一百多年立中法国君主所采取的政治路线都是中央集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法国君主一方面要和封建割据的大贵族作殊死斗争,另一方面要防止资产阶级中下层和广大人民群众势力的扩张。他们的策略是联合资产阶级上层“穿袍贵  相似文献   

4.
既然中国学习西方是摆脱不掉的命运,那就干脆学得彻底些。 晚清到民国,马克思进人中国前,除了小说、艺术、科学的名典,哲学上我们还只是单个人单个人地学,德国的尼采、法国的卢梭、英国的罗素、美国的杜威。直到马克思进人中国把“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一同带入,还把马克思主义的另两个来源“英国的工业革命及其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等作为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文艺复兴后的“新古典主义”,即“启蒙运动”思潮成体系地带了进来。  相似文献   

5.
巴罗克文学概念的提出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诸多的文学问题,其中之一就是重新考察文学的历史进程和文学的历史观念。诚然,解决如此深广的问题并不是也不可能是本文的任务。我们的旨趣仅在于将巴罗克作为欧洲文学史断代概念重新审察文艺复兴到新古典主义的转折阶段。巴罗克,尤其是巴罗克文学,对于我们来说,诚如杨周翰先生所言,确是个比较生疏的问题。这一事实倒也不难理解。巴罗克在它的故乡西方也本是大遭贬损而被长期置于一边  相似文献   

6.
新古典主义思潮作为一种曾经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过较大影响的文学思潮,虽然在20世纪上半叶的文学中处于边缘性地位,但其影响却不可小觑.新古典主义思潮通过与主流文学形态进行坚决的论战,奠定了其在当时文学流派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这样一道大门,即那些坚持中华古典文化的学者和文学家可以在一种非此即彼的民族危机下寻求一条更加稳妥的道路来进行民族文化的改良.  相似文献   

7.
新古典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有其复杂的过程。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新古典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并没有离开自己民族的历史,而是在自己民族传统的基础上,适应现实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有些西欧的美学史和文学史,在论及新古典主义的形成时,总是说马来伯是它的创始人,而对它和十六世纪法国人文主义文学的联系总是很少提到,看不到它们之间的继  相似文献   

8.
西方古代随笔的源头可追溯至古希腊罗马时期。16世纪文艺复兴晚期,法国思想家蒙田的出现,标志着西方随笔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捩点。至此以后,随笔传播到英国国土,并日趋兴盛和繁荣,随后也在西方各国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和壮大。在这条西方随笔的发展谱系上,除了普鲁塔克、蒙田外,还涌现了培根、艾迪生、伏尔泰、兰姆、尼采、爱默生、伍尔夫、萨特、罗兰巴特等一大批世界级随笔大家,从而使随笔在各类文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
古典主义作为一种全欧性的文艺思潮,在法国发展得最为充分,对其如何评价,历来未有共识,本文从横向比较和纵深变化两个方面考价其历史面貌,认为:古典主义决非偶发事件;它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传统有悖离否定,也有继承发展;它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段站,虽使路面有所变窄,却在有的地方又有所拓宽。  相似文献   

10.
凯瑟琳·贝尔西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最杰出的后结构主义文学与文化批评家之一,她的作品从一个新的角度解读英国文学和文化,极大地影响了英国的学界和普通读者.在早期作品中,她积极汲取20世纪60、70年代的法国理论,批判了西方传统文学批评中最常见的摹仿论和表现论,驳斥了古典现实主义,推崇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并提出了以“积极的读者”为中心的阅读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新古典主义是十七世纪法国主要的文艺思潮和艺术方法。它为什么产生和盛行于十七世纪的法国,又为什么能够统治整个世纪的法国文坛,并且还影响到十八世纪?这当然不是一种偶然的和孤立的现象,而是和十七世纪法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不开的。马克思说:“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任何一种哲学、美学、文学和艺术思潮的出现,都是这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条  相似文献   

12.
新古典主义是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它是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为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形成的借古开今的潮流,所谓新古典主义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  相似文献   

13.
论20世纪中国新古典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中国新古典主义文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其政治理性主义,即文学必须为现实政治服务;新古典主义文学产生的现实基础是革命与强权国家。基于此,其发展阶段可划分为发生、勃兴、沉寂与回潮四个阶段。即20世纪20到40年代的“革命文学”、“左翼文学”、“抗战文学”以及“延安文学”标志着中国新古典主义的发生;通过新的文学生产机制的建立,头二十七年文学昭示着新古典主义文学的勃兴;新历史小说与寻根文学、现代派文学、新写实小说的出现意味新古典主义文学的沉寂;20世纪末官场小说的繁荣则是新古典主义的回潮。  相似文献   

14.
启蒙主义与十八世纪英国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18世纪的社会文化生活与启蒙主义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8世纪前半期,以启蒙主义理性为核心的新古典主义思潮统治英国文坛,并促成了散文的兴盛和小说的兴起。诗歌的创作也呈现出散文化的特点。到了18世纪后半期,新古典主义思潮开始衰落,感伤主义开始流行,英国文学中也出现了感伤主义诗歌、哥特式小说等文学样式。  相似文献   

15.
著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熙德》是欧洲资产阶级早期文学中两部题材相近的爱情悲剧。从时间上看,《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剧写于一五九五年,出自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大师、英国的莎士比亚笔下;《熙德》一剧写于一六三六年,是法国古典主义文学著名作家高乃依的优秀作品。两部悲剧的问世相去四十一年,分处不同的国度和时代,分属不同的文艺思潮和艺术流派,但是在选取材料、反映生活的角度上,在戏剧冲突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以及在总的创作思想的倾向、爱憎感情和理想的表达上却有着许多相似乃至相连之处。当然,由于时代和文艺思潮的局限,又使它们在表现主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文学形式,伪作在18世纪英国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作品不仅承接新古典主义的摹仿理念,同时以丰富的想象为浪漫主义开辟了道路。18世纪初,萨曼纳扎以假冒台湾人身份创作了《台湾历史地理见闻》一书,其中对台湾风土人情的描述引起了极大争议。透过这部伪作,学界不仅可以勾勒出17一18世纪我国台湾形象在欧洲特剐是英国的形成历史,从一个侧面探讨启蒙时期英国对异域的想象和虚构,而且由于该伪作在所处时代的轰动效应,也可以分析《台湾历史地理见闻》对斯威夫特这位文学大家的影响,进一步考证《格列佛游记》等作品的形成历史。  相似文献   

17.
十八世纪末叶,十九世纪初期,欧洲文学领域里出现了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古老的文坛重新焕发着青春的气息.这就是后世喻之为第二次文艺复兴的浪漫主义运动.浪漫主义运动冲破近两百年古典主义的重重束缚,一扫平稳典雅、雍容华贵的文风.文学运动是时代的标志,社会的产物.如果说法国大革命引起了整个欧洲社会的动荡与变革,那么浪漫主义运动则在文学领域里掀起了全欧洲的风暴,创建了与过去风格迥异的崭新文学.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光辉成就首先在诗歌方面.雪莱(1792—1822)正是这一时期才华出众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生于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的第二年.大革命的洪波方兴未艾,影响遍及欧洲.它横渡英吉利海峡,有力地冲击着英国王室和托利党的暴政,  相似文献   

18.
在研究欧洲文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即每当历史处于变革时期,都有一些作家在作品中生动地描绘了幻想的“理想国”。以古希腊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的《鸟》为首创,继而在中古“冰岛文学”《女法师的预言》(神话诗),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人文主义作家拉伯雷的《巨人传》、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小说家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和《暴风雨》,十七世纪德国小说家格里美尔斯豪森的《痴儿西木传》,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伏尔泰的《老实人》,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  相似文献   

19.
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许多倾向进步的作家、艺术家,都把人道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向封建专制主义进行斗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和资产阶级的罪恶进行批判。在十九世纪灿若群星的欧洲作家中,狄更斯和雨果分别是英国现实主义和法国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也都洋溢着积极的人道主义精神。比较一下这两位文学巨匠的人道主义,人们可以发现,其表现形态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1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首先表现在对贵族阶级的批判上。狄更斯从来就把贵族看作是将英国导向毁灭的一股反动势力,而不对它抱任何幻想。在他  相似文献   

20.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艺术成就较高。在不同角度的阐释下,英国文艺复兴戏剧总以不同形象面世。20世纪,历史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和文化唯物论等均强调“权力话语”对于文学解读的重要性,但其对权力的解读各有不同。历史主义批评中的权力处于隐身状态,而新历史主义批评和文化唯物论中的权力则成为显性词汇。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作为社会历史产物在批评中或呈现出王权的镜像写实,或成为巩固王权统治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