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宗教艺术的审美装饰在整个艺术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宗教艺术不仅仅与不同社会的政治、文化以及本土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保持着极其密切的关联,而且充分反映了中西方宗教艺术在自身审美情趣中的宗教性与地域性。从宗教艺术审美装饰与媒介传达特征着手,通过详细分析宗教艺术的审美装饰与媒介传达语义以及宗教艺术的内在方面,结合具体的历史宗教艺术事例,展现独特的宗教艺术现象。  相似文献   

3.
4.
张晶  孟丽 《河北学刊》2015,(2):83-88
清代诗论家叶燮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诗学代表作《原诗》为学术界所推崇。叶燮的诗学理论博大精深而颇具系统的理论建构,在体系性上远远超越了以往的诗话著作,标志着中国近代诗学的开端。在创作论方面,叶燮以感兴为其核心理念,其《原诗》和其他的诗论著述都贯穿着"有所触而兴起"的创作思想。但叶燮并非一般性地论述诗人与外物的触遇兴感,而是在对主客体双方在要素分析基础上阐发其感兴的创作论的。在主体方面是胸襟与才识、胆力,在客体方面则是理、事、情。从感兴论的传统来看,叶燮对审美主体的分析与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建设具有深刻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建筑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具有特球的审美特证,主要表现在实用性和艺术性,身份性和交际性,形象性与情感性的统一。为使建筑艺术产生其审美效应,就应该注意建筑形象要与观赏人视觉心理契合,建筑需有与心理动型适应的和谐构图,以及需与人的观赏次序相适应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论艺术媒介的嬗变与艺术生产方式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媒介不仅是现代艺术生产力的体现,也是现代艺术生产关系的建构者,因此,一个时代的艺术媒介从根本上建构了与之相适应的人类艺术生产方式。人类的艺术媒介经历了口传、印刷、电子三个时期,人类艺术的生产方式也相应经历了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三个时期。艺术生产方式的变化无疑改变了艺术表征符号、艺术形态及艺术精神,从而使人类的艺术观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7.
我国电视剧观念变迁与媒介的发展紧密相关,考察电视媒介从直播、录播到网络的传播等媒介的进步与电视剧观念的内在关系,不仅可以发掘电视的媒介属性,同时也可以发掘电视剧的本体属性。电视媒介使电视剧获得了不同于文学、戏剧和电影等其他叙事艺术的质的规定性,使得电视剧在艺术创作、传播和接受中具有鲜明的科技性、媒介性和大众参与性,因而电视剧是一种建立在现代电视技术之上的媒介艺术。确立电视剧的媒介本性将有助于我们认识电视剧的创作、传播与接受,了解与面对其建立在传播链条之上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诉求。  相似文献   

8.
李勇 《江淮论坛》2010,(6):139-144
新媒介以其强大的冲击力和摧毁力造成传统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的嬗变。这一嬗变为学界所关注。就本土学界而言,相关研究起步虽晚,但发展迅猛,在近20年时间内回顾并追赶了西方近一个世纪的理论发展历程。惊人的发展速度与学界的高度重视密切相关。译介、研讨会与争鸣构成其发展的动力支持。就研究成果本身而言,往往从美学、文艺学、文学史、艺术学,以及传播学、社会学等角度直接展开或旁涉论及。这为此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9.
民族艺术通过现代媒介使其在传播上实现了超越区域性时空制约的开放态势,以使受众在审美接受上获得了更大空间与更多时间上的自由.由现代媒介建构起来的"人一机"相对的关系,将传播者与接受者隔离开了,使审美接受主要体现为间接参与的媒介体验.现代传媒所具有的直接诉诸视听的"大众化"特性,使得更多受众的艺术审美接受凸现为娱乐消费与消遣性.面对现代媒介,接受主体便失缺了与"在场"受众群体之间应和与确证的可能,而更主要的是在个体愉悦中获得心理上的自我确证.  相似文献   

10.
王才勇 《学术研究》2023,(11):152-161+178
艺术离不开物和物之形。呈现于艺术中的物之形分为有物性和无物性两种,由此可以从意义传达层面披露中西艺术意义发生的两种不同方式。西方艺术形式不仅即物,也带有物性,因而呈现出确定性。这就决定了其意义传达以外发生的方式实现:对象先在,意义随后出现。中华艺术形式虽然也即物,但不带有物性,形式不具有确定性。这就决定了其意义传达以内发生的方式实现:对象不确定,并且不先于意义而在,而是与之共同生长,意义在对象确定呈现之际诞生。不同的意义发生方式表征了艺术诉诸个殊性的不同方式。西方艺术形式所要求的个殊性以外在方式存在,存在于作品的外显形式中,意义传达却转向了共通性;中华艺术所要求的个殊性以内在方式存在,并不呈现于作品外显形式中,意义传达却转向个殊。数字影像艺术与中西传统艺术意义发生不同,它以超度物性的形式提供了一种不再来自主体间性的异度审美。  相似文献   

11.
古今中外,艺术的发展是在变革中走向成熟,不同的艺术家、批评家、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阐释着艺术的准则。但始终没有突破艺术的底线———审美。审美永远是艺术活动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艺术作为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创造性反映的产物 ,能唤起青年对审美理想的追求 ,获得艺术的美感和深刻的启迪。艺术审美在全面提高青年的素质 ,开发他们的智慧与潜能 ,陶冶青年的心灵与情操 ,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具有不可低估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冯黎明 《浙江社会科学》2015,(2):107-112,159
艺术自律论是审美现代性的基本原理,近代以来的艺术观念和艺术理论均受制于艺术自律论,现代实验艺术的元叙事就是艺术自律论。艺术自律论是市民社会的产物,它体现着启蒙话语的伦理和政治诉求。启蒙时代市民社会与贵族国家之间的文化领导权之争,是艺术自律生成的历史机制。艺术自律论由康德美学开端,历经唯美主义、批判理论、形式主义、新左派等现代思想文化潮流,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救赎功能的意识形态。二战以后,市民社会借助于资本主义改革而获得了文化领导权,启蒙时代催生了艺术自律的那种市民社会与贵族国家的对立趋于消散,艺术自律论也逐渐走向了终结。  相似文献   

14.
大众媒介与审美现代性的生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一川 《学术论坛》2004,1(2):121-125
大众媒介在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生成过程中显示了重要的作用。没有大众媒介便没有审美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在相应的大众媒介中萌发和生长。大众媒介在审美现代性中的作用表现在 ,它不只是审美现代性的外在物质传输渠道 ,而且是它本身的重要构成维度之一 ;它不仅具体地实现审美现代性信息的物质传输 ,而且给予审美现代性的意义及其修辞效果以微妙而又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深层审美心理对于人类关于艺术本质的认识具有深刻的影响。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使得人们逐步认识到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艺术的"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艺术的生产性;艺术的现实反映性。这些都在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中得到了如实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张兵 《云梦学刊》2004,25(6):71-73
中国武侠小说的艺术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精彩的故事、严谨的结构、鲜活的人物、武功描写和精妙的语言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形态,元宇宙以数据的方式建构起现实世界的平行宇宙,实现全沉浸式呈现和对感知信号的全摹仿。元宇宙是“虚”在形式、“实”在感知。然而,元宇宙与艺术何干?元宇宙作为一种媒介,既与传统艺术媒介的发展具有高度的连贯性,自身发展又伴随着感知的进阶。从柏拉图的摹仿观来看,传统艺术摹仿的是事物的“某小部分”外观,当代电影艺术的影像呈现则是对“某小部分”的巨大突破,而元宇宙却实现了全摹仿。由此可见,以元宇宙为媒介的艺术形式似乎也会成为必然。元宇宙艺术对现实物质世界形式的突破,不仅是在摹仿感知,还将重塑我们的感知与经验。  相似文献   

18.
王中原 《天府新论》2018,(2):117-123
数字网络技术进一步剥离了艺术作品的实物性存在,使其成为虚拟的“赛博空间”中的虚拟存在物(比特物),艺术功能的基础由此转变为虚拟生存。虚拟生存使得数字网络时代的艺术审美的本质特征表现为游戏。数字网络时代的艺术审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虚拟性、技术本体论以及艺术审美的游戏特征所引发的争议,这些争议为美学提供了一个调适自身的契机,从而拓展我们对艺术审美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艺术教育与审美经验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感觉和审美经验的培养与传递是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通过艺术活动培养起来的审美经验具有客体指向性、感受自由性、情感超脱性、主动发现性和综合完整性等特点,其总体效果是提供一种高度的心理满足和精神愉悦,使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得到更好发挥,从而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洞见。艺术教育的目标体现在培养文明感、孕育创造力、传授交流能力和提高整体素质等多个方面。在由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组成的整体艺术活动中,审美个体的审美艺术经验得以全面的培育。  相似文献   

20.
周计武 《江海学刊》2020,(2):210-218
艺术媒介是连接艺术家与欣赏者、艺术生产与艺术接受、艺术品与世界的中介环节。作为艺术的核心要素,媒介与艺术家、欣赏者、世界和艺术品一起建构了艺术实践与艺术研究的坐标。在图像转向与跨媒介转向的双重文化语境中,艺术的跨媒介性研究破除了作品本位与文学中心论,不仅拓展了艺术学理论的研究领域,而且有效地阐释了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共通性,实现了方法论上的跨学科融合,为艺术学理论的跨媒介建构提供了合法性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