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族文学中的阿訇形象,随着时代的不同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和内涵:现代文学中的阿訇是承担着振兴族教使命的启蒙者,是伊斯兰传统"创制"精神的载体和象征;新时期以来的阿訇文学形象,从国家民族意识代言人逐步发展为个体民族精神的彰显者,他们凝聚了回族爱国爱教的政治诉求、崇尚清洁的精神旨归;进入新世纪,回族文学中的阿訇形象表现出在圣俗之间或徘徊或坚守的姿态,这标志着在当下多元文化冲击中回回民族不断反观自身、寻求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回族文学的发展在20世纪有两个不同向度:中亚华裔东干族文学和中国回族文学。解读两族文学中的共有意象和文学成长环境会发现,虽然两族文学同根同源,但在民族性建构方面,东干文学偏向中国汉文化色彩,回族文学注重伊斯兰文化特征。以互为参照系的方式观照两族文学,还会发现东干文学对弥补回族文学发展断裂性的民族文献价值,以及“寻亲文学”、“寻根文学”等两族文学发展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爆发后,对回族民众的抗战宣传成为回族知识分子的重要任务。民国时期兴起的回族报刊成为当时回族知识分子抗战宣传所借助的有效工具。回族报刊在号召回族民众积极抗战的同时,其背后也体现着回族社会的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回教大众》是抗战时期回族知识分子进行抗战宣传的主要回族报刊之一。从《回教大众》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抗战时期回族报刊中所反映的回族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4.
从回族题材的文学创作看,宗教在1949年后中国大陆文学创作中的表现特点是,在强有力的政治意识形态的教化引导下,有效地淡化了宗教的现实作用,而文学对于宗教在较长时间里的规避,便成为这种大的语境下的必然选择。到了1980年代,一些回族作家借助文学来张扬民族文化精神,使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文化,在日趋物化的语境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展示,但人们关注更多的是文化的异质特点,对于其精神层面的价值提示意义认识不足。而在当代语境下文学对宗教的表达限度是与整个大的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5.
受近代教育思想、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国际伊斯兰复兴运动等因素影响,20世纪初回族社会开启了以宗教改革、民族振兴为宗旨,以兴办教育、创办报刊、改良宗教、组织社团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在近半个世纪的运动过程中,回族先进分子广泛参与,其内容丰富,方式柔和,在此过程中回族能从实际出发,认真思考、不断探索、锐意革新,拓展了其文化内涵,增强了国家认同意识,开启了民族教育和社团近代化历程,开创了伊斯兰教发展新局面,促进了社会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6.
通过问卷调查法、个案访谈法和深度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就和谐社会视角下伊斯兰教对回族的影响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回族对伊斯兰教作用的基本态度;伊斯兰教对回族道德观念、经济观念和行为以及族际交往和团结的影响等。调查结果显示:无论从伊斯兰教教义,还是从信仰者自身心理感受与认识来看,都反映出伊斯兰教伦理道德思想对公民道德的优化确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常熟近代报刊事业发达,自1900年起至1949年止,常熟知识分子所办报刊累计达200余种,如此数量众多的报刊推动了常熟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虞山诗社(1920-1937)是近代常熟规模最大的文学社团,在其存在的十七年中常熟近代报刊事业臻于辉煌。该诗社社长俞鸥侣、钱南铁的办报经历是诗社文人乃至常熟近代知识分子创办报纸的缩影,在其带动下虞社文人积极创办报纸。虞社文人在推动常熟近代报刊事业发展以及常熟社会的近代化转型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四川回族语言及其文化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回族的族源多元化,决定了其语言的多样化。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汉语被回族作为共同语言普遍采用。但四川回族与全国各地的回族一样,深受伊斯兰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使用汉语的同时,保留和继承了回族先民使用过的一些语言,并将汉语的语义引申,出现了一些只有回族内部才能理解的特殊词汇,这些语言现象,促进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深入传播和发展,增强了回族的凝聚力,对其精神、物质文化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辉煌宏大的文学艺术的世界之林中,回族文学,以它强劲的生命力顽强而独特地生存着。回族文学的产生、发展、壮大,也是由五彩缤纷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又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沃土培植,由本民族广大人民群众源源不断的血汗浇灌的结果。然而,要充分认识回族文学的特殊性,就必须从伊斯兰教与回族文学的密切而复杂的联系这一点进行认真地研究与探讨。本文试图从这一方面做一些努力。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文学价值角度,论证了百年回族文学在诠释民族精神、求索艺术创新、表达政治诉求、追求超越之美、汲纳多种资源、广借各种传媒、面向广阔未来等七个方面的作用或启示,借以表达对回族文学百年历程的敬意与未来建设的期待。  相似文献   

11.
回族报刊的创办和发展是整个回族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整个回族文化运动的形成和发展密不可分。通过新文化运动的历练,回族报人较好地完成了报道新闻、评论时事、传播文化、促进经济的基本任务。回族报刊借各种文化运动之东风,得以遍地开花,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回族报人或亲自担任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或进行幕后策划与支持,促成了各种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文化变革与重建当中去,梳理民族历史,传播民族知识,铸造民族心理,促进团体、刊物间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协助解决教内事务,促成合议与共识等。二者的关系是良性的互促互进。  相似文献   

12.
自由是普世价值.从无限自由与有限自由的区分中可以界定出适用于本文的最低底限的自由,即消极自由.朱光潜、沈从文等人对自由的诉求退居精神想象的层面,1945.8-1949.10间部分文艺作者的创作取向、生存状态暗合消极自由.<大公报><星期文艺>、<文学杂志>、<观察>(文艺副刊)、<中国新诗>等独立报刊为自由主义文学理想提供了物质载体.理念反映到文学上.即变成时艺术趣味的保守与对良心体系的追问.自由主义文学关注人的复杂性.注重作品的艺术性.自由主义文学有自己的艺术趣味,但不具传承优势.<文学杂志>、<大公报>等报刊先后停刊,自由主义文学载体消亡,1949年以后,自由主义文学人士或留或去.大同世界鸟托邦理想的诱惑、单一哲学前提的确立、文艺志趣的严重分歧、文艺及其他计划制度的强力介入、作者内心的犹疑恐惧等因素,共同促成了自由主义文学前提的消失.这种消失,导致自由主义文学良心体系中的自我承担成为不可能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回族的形成和发展壮大 ,族际通婚是其最初的原因之一。经过开放式族际通婚阶段之后 ,由于阶级压迫、民族压迫等外部原因 ,也由于维护自身文化的发展等内部原因 ,回族进入了族内通婚阶段。新中国成立后 ,婚姻自由使回族的族际族内通婚处于自然发展状态。目前 ,我国东部及南部散居回族的族际婚姻也面临着更多的考验  相似文献   

14.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一个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表征的民族共同体,从“回回”到回族这一转变中,回回含义的变迁复杂、曲折,有必要对回族族称的来源进行梳理,分析其族称及族源。  相似文献   

15.
报刊资料是近代报刊业逐步发展的产物,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材料。近代报刊史分为7个阶段:1815-1872年,1872-1915年,1915-1927年,1927-1949年,1949-1976年,1976-1995年,1995年至今;应该加强对近代以来的重点报刊的研究,对报纸的学术版以及学术刊物的研究,对报纸的生活版、娱乐版以及时尚类、休闲类、通俗类杂志的研究,对政府内部报刊、企事业报刊的研究,对文革期间的“红卫兵小报”或“文革小报”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报刊资料具有记录内容的全面性、资料存量的丰富性以及新闻性、文献性等特点。利用报刊资料应该注意7个问题:对报刊史、过期报刊的收藏状况和检索方法应有一定了解;注意核实报刊上面发表的文献资料;对报刊上的新闻资料,注意遵循新闻学的某些规律来看待它的真实性;注意核实报刊发表的新闻资料,以免采用失实的新闻报道;在评估史料价值的时候,适当注意新闻的倾向性因素;注意字号、化名、笔名、网名的使用问题;注意互联网和网络资料的利用。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后承继和延续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民间文学研究理念,注重民间文学的思想性与社会历史价值,将其视为新的民族国家文学建构的重要部分。1949至1966年的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除了继续20世纪初至40年代关注的各民族文化的认同外,其焦点转向新的人民的文学实践以及从文学上呈现新的社会主义的多民族国家制度。在这一构建与实践过程中,少数民族神话又作为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和珍贵的文化史料得以保护。  相似文献   

17.
回族族源的多元性及其一元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民族,都是以共同族源作为其形成和存在的前提.其共同族源的确立,不是天生的,而是具体历史发展过程作用下的产物.共同族源的确立,是这个民族形成的根本前提.关于回族族源的认识,人们往往停留在个别历史现象上,而很少从回族形成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考察.本文在回族族源多元认识的基础上,探讨回族族源间一元认同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而确立对回族族源的一元认识.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回族社会中一个重要的事情是"释族"和"释教"活动,即解释回族和解释伊斯兰教.在此过程中,伊斯兰教中国化加深,产生了王岱舆、马注、刘智这样"学通四教"的穆斯林学者.他们创造性地解释了伊斯兰教和回族.其中解释"回辉"便是一个重要方面."回辉"这一概念见于不少碑铭、著述之中.本文将对"回辉"一词的历史意涵和文化表征作一梳理,以彰显回族文化创造的具体过程与特点.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构成上讲,回族文学主要建基于伊斯兰-阿拉伯文化和身处其中的中国文化在融合中产生的回族文化之上.相应的回族文学原型主要有:源自中国主体文学的原型、源自伊斯兰-阿拉伯文化的原型和回族文化自我显现的礼俗及语言原型.后两种原型成功建构了回族文学的民族特征,也成为民族特征最普遍最主要的载体.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以后,在孙中山先生"五族共和"思想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回族内部一批知识阶层和先进分子出于振兴民族、弘扬伊斯兰文化、发展民族教育、沟通回汉感情、改革回族与社会发展不适宜的陈规陋习为出发点,创立了不同类型的回族社团.这些社团成立后,在组织动员各地回族创办学校、发展回族教育、创办回族报刊、从事学术研究、维护地方回族利益及宗教信仰自由,动员回族全面参与抗战,推动近现代回族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