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确定老子哲学的性质,取决于对“道”的理解。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子之“道”是一种类似黑格尔哲学的超时空的、派生和主宰万物的绝对精神本体。本文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因为这种观点脱离了老子思想的本来面目和本有含义,而把从黑格尔而来的概念硬加在老子思想身上,本文通过对老子“道”的论述分析及其与黑格尔“绝对精神”对比研究,认为老子的“道”是一个表示物质性实体及其规律性的哲学范畴,它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概念有本质上的不同,因此,老子哲学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而且具有丰富的辩证法因素。  相似文献   

2.
《老子》首章在老子哲学及老子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开宗明义道出老子道论三个基本问题:一、道言之辨,从道言关系诠释了“道”的形上本体意义;二、有无之辨,从“有”和“无”的关系揭示道之超越性、实存性及其统一性;三、道物之辨,用“众妙之门”隐喻道生生不息的本源性及道生万物、万物尊道的道物关系。这三个方面从根本上解决了“生命世界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样一个生命终极关怀的问题,这是古今哲学安顿生命意义的逻辑前提,也是哲学所论究的最根本的问题。老子用“玄牝之门”隐喻道体只是为了借助隐喻的直觉性穿透“道言间隔”,把远古生殖崇拜内含的生命体验衍化成深刻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老子哲学:生存之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老子哲学:生存之道黄玉顺关键词:老子生命哲学生存之道天道人道老子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老子之道即生存之道。老子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生存问题,而“道”的形上本体只是被设定来解证生命问题的精神工具(“道”即是“路”,并不是目的地本身),其认识论只是由以把握生...  相似文献   

4.
析老子的道     
老子的“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和最高范畴,是判别老子哲学性质的关键。由于《老子》一书,言简意赅、蕴义深晦,历来对“道”的理解不一,至今仍有争议。本文想就管见所及,对老子的“道”加以分析、探讨。我认为,老子的“道”指的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或总规律。老子是在对这一总规律有一定的认识之后才用“道”这个范畴来表示它的。“道”的本义是人们所行走的道路,引伸为途径、方法、道理、规律。在春秋时期,“道”已经在规律、法则的含义上被使用;如公元前606—前602年间,单襄公借“周先王”的话说:“天道赏善而罚淫。”公元前550年,邓曼闻楚武王“心荡”(心悸),叹道:“盈而荡,天之道也。”公元前524年,郑子产反对祭神祛灾,说;“天道远,  相似文献   

5.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老子哲学的基础。它不仅在老子哲学中处于理论起点的地位,而且规定了老子哲学的基本特征。所以研究老子哲学的道这一范畴,对于深刻理解和把握老子哲学的基本思路和精神实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入手 ,以老子对“哲学最高问题” ,即“道”的本体论的阐述作为前提 ,解读《老子》哲学的“有无同一性问题”。首先 ,本文揭示老子认识论主知的特色 ,作为世界本原、始基的“道”以及由它化生的事物与现象是可以认识的。其次 ,对《老子》哲学中关于怎样认识具体事物以及实现与“道”的绝对同一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抓住老子认识论中“为学”与“为道”的矛盾 ,最终揭示出老子认识论的消除欲望、放弃实践、超越感性、止息思维、浑然与天道合一的认识特点。  相似文献   

7.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德经》赋予“道”以丰富的内涵及显著的地位。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理想以及所有道德的总和,“道”的理解和翻译多种多样。通过总结和分析数种翻译方法的利弊得失,本文认为,为了忠实全面地传达老子的哲学思想,“道”最好是不译即用音译。  相似文献   

8.
《老子》一书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价值。本文通过分析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含义及其“有”、“无”统一的特征,对照西方现代物理学和宇宙学的“真空不空”、“宇宙创生”及“质朴性原理”等三个理论的创立及阐释来揭示老子“道”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老子的“道”最终是落实在人生理想上的,老子的人生理想又是以“道”为形而上的依据的。因此,首先必须解“道”,方可悟“道”,然后与“道”同一,达到“道”境。这也便成了老子的人生理想。一、道老子的1直”是其哲学的最高概念和范畴,老子正是在“道”的基础上构筑他的哲学体系的。“道”既是世界的统一原理,又是世界的发展原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香未知其名,字之口道。”(25章):“道冲……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4章)说的是“道”是先于万事万物而生,“道”是世…  相似文献   

10.
老子没有论述时间的专著,但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包含了他的时间观,可称之为老子的时间哲学。老子时间观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循环时间观。讨论了老子时间观的思想根源和基本内涵,老子哲学中的“有”、“无”思想和“道”的论述如何体现老子时间观的本质,以及老子关于道德的演变过程的论述如何体现他对事物发展时间先后顺序的观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分析对于我们认识老子时间观及其科学性以及对现代时间观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庄子》一书,虽非专门探讨美学(艺术)思想的著作,但字里行间透射出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艺术)思想,并且其哲学与美学实际上已贯通合一。因此,要对庄子美学思想进行探研,就必须由分析庄子的哲学思想入手。老子和庄子开创的道家哲学思想的一个主要范畴———“道”,可以看作是庄子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一块基石。庄子哲学最终要对“道”进行体认,体认的方式乃“唯道集虚”,而这种方式直接通向了审美,形成了他关于美与审美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学术界似乎存在着一种勿庸置疑的看法。即认为“道”作为一个哲学范畴的出现,理所当然地始自老子。但事实上,早在《左传》和《国语》中“道”就已经完成了由一个具体对象的名称——道路向哲学概念的上升和抽象(详见拙文《“道”的哲学抽象历程》,《文史哲》1992年第6期),而老子的贡献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道”由一个一般的哲学范畴明确地上升和抽象为一个统摄宇宙和人生的最高本原或本体概念。但是,老子为什么要选“道”来作他的最高哲学范畴,老子又是如何把“道”由一个一般的哲学范畴提升到自然和人的最高统摄物的位置?笔者试图就此进行初步的探究,并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3.
《老子》第一个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性质,直接决定着老子哲学体系的性质。《庄子·天下》篇说《老子》“逮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确实抓住了《老子》哲学的核心。《老子》第一章是全书的纲领。这一章比较全面地描述了“道”。“道”是天地万物的起始和根源。“道”本身有“无”和“有”两个方面的规定。说“无”,指的是“无形”、“无名”;说“有”,指的是“有形”、“有名”。“无”和“有”是“道”本身不可缺少、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道”是“无”和“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老子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老子的和谐思想贯串于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自身关系之中。探究老子的和谐思想对理解、践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道是老子哲学中之核心概念。依据清代哲学家戴震的解释学思想,运用现代语言哲学与分析哲学方法对老子哲学中“道”概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老子哲学中“道”具有多重意义,其中“本原之道”与“规则之道”是老子道概念的基本内涵。作为“本原之道”,意谓道是万物的总根源,可以从存在论与演化论两个角度去考察;作为“规则之道”,意谓道所蕴含的规则属于次生意义,可以从“天之道”和“人之道”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6.
2000年来,人们提及老子之道,都根据《道经》首二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为解,说老子之道玄虚微妙,不同世俗之政教经术之道,不可解说、不可名状,实为永恒不变、自然长生之道,此类解说与老子哲学思想的本旨实相抵牾。究其原由,皆因学者未悟“可道”、“可名”不当如字读。根据先秦文字书写特点及先秦文献文例,应读“可道”、“可名”为“何道”、“何名”。如此,则《老子》之语言较旧解为朴素,老子之哲学思想及命题较旧解也更为一贯。  相似文献   

17.
说“玄妙”     
道教宫观,大都冠以“玄妙”二字,魏晋时期,苏州建有著名的“玄妙观”,唐开元年间,荆州也建有气宇恢宏的“玄妙观”。道教以老子的学说为主要哲学依据,“玄妙”一词本于《老子》。老子创立“道”为万物本源的宇宙观,以“道”为最高最根本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庄子本原》一书前言的第二部分,即第四至第六三段。第四段在阐释老子之“道”的内涵,说明庄子虽继承了老子之“道”,但他们对“道”的运用却有很大不同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庄子齐同物论,泯灭是非的哲学思想;第五段主要是论述庄子至人无已,任物自然的人生哲学;第六段则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为题,对庄子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19.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其思想体系都是由“道”展开的。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又是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法则,同样也是人类道德修养的依据。老子把遵道而来的道德修养总结为“三宝”: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的“三宝”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老子的“道”,是历代学者争论的焦点,对这一范畴的不同理解,直接关系到对老子哲学性质的判别。本文拟就这一范畴谈点个人的认识。 (一) 哲学思想本身是时代的产物。老子“道”的唯物主义学说,便是在总结春秋时期激荡的社会生活和汲取前人的理论营养的基础上产生的。就社会生活来说,一方面,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大面积推广,促进了社会生产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