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布衣将相的汉初帝国,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这一乱象令高帝“患之”。探究高帝之“患”,一方面在于其时君臣尊卑的无序,另一方面则是由布衣集团逐鹿而来的西汉政权传统合法性的缺失。叔孙通以“起朝仪”为核心的礼乐之制,不仅重正皇帝名号与君尊臣卑的政治统治秩序,且让凭“力”而胜的西汉政权在“礼乐”这一神圣传统中获得合法性论证,并由此建立起与暴秦相区隔的统治传统,这对于汉初社会的整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沛县因古有沛泽而得名,秦时置县。自公元前286年建县以来,豪杰蔚起,人文荟萃,王侯将相文人达士数百人。汉高祖刘邦以布衣仗剑斩白蛇,创汉家四百年基业,故沛县素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美誉。  相似文献   

3.
两汉外戚为祸惨烈,其于政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往著述中论及甚多.由于历史的复杂性及各个朝代的具体情况有别,不同时期的外戚必然呈现不同的特点,本文试对两汉外戚特点进行较为系统的比较研究.一、两汉外戚出身不同清代史学家赵翼在《甘二史札记·汉初后妃多出低贱》一文中列举汉高祖薄姬、景帝王皇后、武帝卫皇后的出身,指出:“两太后、一皇后皆出自微贱,且多有夫者.”其后,汉成帝时,起飞燕亦由曲阳阿主家沤者得幸,立为皇后,其妹为昭仪,据《汉书·外戚传》载,西汉一代11位皇帝,共有22家外戚,其中明确记载出身微贱者11…  相似文献   

4.
林剑鸣先生在《秦汉时代的丞相和御史大夫——居延汉简解读笔记》(《兰州大学学报》1983.3)一文中,认为御史大夫是“为率(牵?)制丞相而设”,其职掌是监督和牵制丞相、分割丞相之权。我认为林先生的论断是难以成立的。第一,关于《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掌副丞相”。据此人们认为御史大夫之职掌就是(?)助丞相统理政务,为副宰相。林先生认为此“乃后人之误解,汉代人并不这样认为”。他说: “‘副’在古代有剖开、分割之意。”举《诗经·大雅·生民》“不坼(按即“坼”字)不副”及《礼记·曲礼上》“为天子削瓜者副之”为证。于是得出:“‘副丞相’者,分割丞相权者之谓也。”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明白。一个是“副丞相”之副是否与此二处之副同意。按“不坼不副”是指生孩子,孩子从母体生出来犹如分割母体之肉。“为天子削瓜者副之”是指把瓜剖切开。(参郑玄注)若“副丞相”之副同此二处,则可解为“分割、剖切丞相”,即从内体上分割丞相。此意决不可解。可知林先生所举例证无法说明问题。其二是汉代人对“副”如何理解。《史记留侯世家》“误中副车。”《索引》引《汉官仪》“属车即副车”。蔡邕《独断》:“奉车郎御属车三十六乘。北郊明堂则省诸副车。”此副车即属车。《释名·释首饰》:“王后首饰日副·副,覆也·以覆首。亦言副,贰也。兼用众物成其饰显。”《后汉书·景丹传》“迁朔调连率副贰”。注:“副贰,属令也。”《续汉书·舆服志上》:“后从为副车。”《后汉书·南匈奴传》左贤王为单于“储副”,此外,两汉书中还有副中郎将、副王、副校尉、副封、副侯、副使等名称,皆为副属、次贰之意。总之,汉代人所谓“副”是指从属、次贰,与今天所谓正副之副同。并没有分割、剖开之意。  相似文献   

5.
邹智     
邹智,字汝愚,别号立斋,又名秋因子.四川合州云门镇人.出身年代不详.据《明史》《邹智传》《乾隆合州志》载,他十二岁就学于进士冯衡,成化22年(1486)得中乡试,23年及进士第.推算起来,应该是1471—1497年,享年26岁.智幼时家贫,但聪慧过人,好读书.稍长,拜舅氏冯衡为师.冯氏乃成化11年进士,为人梗直,不侍权贵,蛰居在乡.其高尚的品德、情操,陶冶了邹智的成长;渊博的学识,对邹智的攻读,亦起了楷模作用.他安居陋巷,勤奋不倦,虽隆冬季节,滴水成冰,仍扫落叶以取暖读书,甚至通宵达旦.历三个冬春,学业大进.乡试以解元登第,次年又进士及第,入韩林院为庶吉士.  相似文献   

6.
范仲淹论辩的锐气和艺术廖大国前人论范仲淹,大都侧重于他的政治业绩。如金人元好问赞范仲淹说:“范文正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在朝廷则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①这些赞语,可以使人见...  相似文献   

7.
吕后(公元前二四一年——公元前一八○年),名雉(音质)字娥姁(音许),单父(今山东省单县南)人,是西汉开国皇帝、大法家刘邦的妻子。刘邦担任沛县乡村小吏“泗水亭长”时,与吕雉结婚。史书记载:“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这说明他们都是出身于普通农民家庭。秦末,刘邦以亭长身份率领一批沛县农民去关中服徭役,半路上领了愿意跟随他的十几个农民,逃到芒、砀山泽之间准备起义。而吕雉则长途跋涉,时常去探望他,大力支持他的造反行动。当刘邦响应陈胜、吴广所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而转战南北时,吕雉与两个孩子仍留在沛县家中种地。她与刘邦的父母在楚汉彭城之战中,曾被项羽抓去作为人质达两年之久,后来,项羽打算与刘邦平分天下,才把他们交还刘邦。  相似文献   

8.
读书与立人     
彭训文 《社区》2012,(11):8-8
《东坡易传》中记述,苏轼从启发童蒙的学习自觉着眼。曾提出“自达”、“自得”、“自胜”的观点。所论虽是启发式的教育,但通于读书之法。自达,即是启发读书的自觉要求;自得,是说读书要保持自我,多思多悟,方能有所得;自胜,则是在前二者基础上。破除蒙蔽“正心”的故我。“养正其心”。展现自觉读书的新我,达到读书圣境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曾巩(南丰)以散文著称于世,其诗歌创作则向为人们所忽视。北宋秦观、陈师道都认为他“不会作诗”①,后来彭渊材等人也“谓先生不能诗”,“至有谓其短于韵语者,又有谓其有韵则不工者”②,似都不把他看作诗人而摒于诗家之外。自南宋以迄明、清的诗话和诗评家,对于他的诗作都极少或不予置评。建国至今的许多文学史著作,也仅只论述其文,不  相似文献   

10.
明太祖朱元璋是“崛起布衣”而“奄奠海宇”,①他出身贫农,做过和尚,后由农民起义军领袖转化为封建地主阶级的皇帝。在君临天下后,他吸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总结了历代封建统治经验,因而十分重视法制的建设,“盖太祖之于律令也,草创于吴元年,更定于洪武六年,整齐于二十二年,至三十年始颁示天下。”②上面所说的“律令”是指《大明  相似文献   

11.
主语谓语之间有一个“之”字,是古汉语中一种常见现象,用例甚多,且出于不同之句型。自马建忠以来近一个世纪,学者们都相继论述过。《马氏文通》卷七“介字(之字之用)”曰: 凡读于起词坐动之间,间以“之”字,一若缓其辞气者然。又凡读为起词,为止词,皆可间以“之”字。读无起词而欲间以“之”字者,必有字以先其坐动,所以为“之”字可间之地也。读有“所”字先乎坐动者,如间“之”字,则不先坐动而先“所”  相似文献   

12.
南宋艺术家姜白石以一介布衣之身,傲然立于群星璀璨、名家辈出的宋代文坛之林,且向风慕义者,自南宋直达清庭,影响及于几个世纪。他的一生,虽称不上伟大,但用“卓越”一词形容绝不为过。他是南宋罕有人匹敌的全才。“少小知名翰墨场”,其诗格高  相似文献   

13.
读书为什么?自从人类分为两大对立的阶级以来,就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目的。读书为做官,这是一切剥削阶级的读书目的,读书为革命,这是无产阶级的读书目的。两种读书目的,代表了两个不同阶级的利益,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 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维护奴隶制的反动思想家孔丘,出于其奴隶主阶级的反动本性,极端鄙视体力劳动,极力鼓吹“学而优则仕”。孔丘对他的学生说:“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就是说:“种田嘛,免不了饿肚子;读书嘛,就可以升官发财”。这个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的孔老二,从小就打上了剥削阶级的烙印,从小就是一个“当官迷”。他“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一生为谋官而奔走于诸侯之门达七十二次之多,  相似文献   

14.
自古明王圣主,莫不以尊师重道为标榜自己。自宋太祖起,宋代皇帝对自己的潜邸出身官员都有着不同于其他臣僚的亲厚和信赖。这些“帝师们”在朝廷上为臣僚,在藩邸、东宫则为师傅。囿于他们的双重身份,新老两任皇帝对他们的态度异于其他官员。宋神宗被誉为“北宋除太祖以外唯一励精图治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大有为”,致力于改变宋廷“积弊”,且矢志不渝。宋神宗的潜邸出身官员被其视为“忠臣”,并与王安石及其变法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神宗朝的潜邸出身官员与王安石变法的关系,以期进一步探究历史上的变法成功与不足,为我们建功新时代提供文化滋养。  相似文献   

15.
一、内阁制度的由来及其组织内阁制度创自明代。明史记载“先是太祖承前制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以统领众职。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维庸,遂罢中书省。……十五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洪武二十八年勅谕攀臣说:“以后嗣君,其勿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者,论  相似文献   

16.
沈明臣出身于宁波栎社一大家望族。明嘉靖年间.明臣一度曾与徐渭同为兵部右侍郎胡宗宪募客。此后,他先则浪迹于吴、楚、闽、粤之间;后归故里,成为两上草野骚客之领袖。他作诗七千余首,既有慷慨铿锵之作,也有满目琳琅的小品,尤擅古体歌行;其寄慨抒怀之作曾脍炙人口,可称得上晚明浙东“独鸟鸣春”的布衣歌手,其门人屠隆,后辈文人钱谦益、朱彝尊、万斯同等人都曾在著述中对其多有褒奖。  相似文献   

17.
(一) 什么叫做本?本始见于刘向论述雠校:“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毛春翔先生认为本即书本,没有特殊含义。叶德辉说:“今人称书之下边曰书根,乃知本者因根而计数之词……吾谓书本由卷子折迭而成,卷不如折本翻阅之便……刘向……不曰持卷,而曰持本,则为折本可知。”张舜徽先生赞同叶的意见并发挥说:“‘本者,因根而计数之词’这话是对的。因根计数起于卷轴。就卷子中的本轴而言,可以称根,也可以称本。那末,‘版’的名称,原于简牍,‘本’的名称,原于缣帛……后世因合二者而连称‘版本,用为书册  相似文献   

18.
韦贤、魏相、丙吉任相预言考孙顺华《史记》载:“长安中有善相工田文者,与韦丞相、魏丞相、雨丞相微贱时会于客家,田文曰:‘今此三君者皆宰相也。’其后更相代为丞相,何见之明也。”①此为司马迁死后事,是为诸少孙所补写。韦贤、魏相、丙吉在汉宣帝时先后任丞相,张...  相似文献   

19.
论陈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平是汉初杰出的政治家、谋略家,在亡秦灭楚、建立汉朝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谋士角色。汉高祖刘邦去世后,他又韬光养晦,力撑危局,主谋诛灭吕氏外戚,维护了汉初的统一局面。陈平关于丞相职责的认识,透露出分工负责、各司其职的管理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但是,由于周勃、灌婴的诬陷,陈平却一直背负“盗嫂”的恶名,验之历史文献,“盗嫂”纯属不实之词。  相似文献   

20.
范蠡     
<正>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三户人(今南阳县三十里屯),生卒年月不祥,约略与孔子同时。出身于布衣之家。然而他却有着不负世俗的远见卓识,“独有圣贤之明,人莫可与语”,故“时人尽以为狂”。 当时文种为宛令,在访贤寻能时遇到范蠡,知其有匡世之才,遂结为莫逆之交。我国历史正处在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的大变革时期,各国纷纷争霸逞强。然而当时楚昭王当权,没有大的作为,很多能人志士都不被起用,范蠡便产生东去助越,以越制吴,使生养自己的楚国消除东顾之忧的主意。他将这一想法对文种说后,文种遂“捐起官位,相要而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