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共产党的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构成了我国政党制度的三大特征。中国共产党在政党制度中居于领导地位,与民主党派形成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特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是我国政党制度的两个突出政治优势,具有西方政党制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共产党的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我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这项制度是在长期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创造,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共产党通力合作和共同致力于社会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下称《意见》)中指出:“我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它根本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相结合的一个创造,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这就深刻的揭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我国政党体制的根本特征,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之特色及合法性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党制度特别是当代中国的政党制度是我国政治学界、党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正确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所实行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改进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加强我国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刊特组织刊发了两篇笔谈文章,分别就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之特色及合法性问题、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与民主政治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与民主政治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党制度特别是当代中国的政党制度是我国政治学界、党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正确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所实行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改进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加强我国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刊特组织刊发了两篇笔谈文章,分别就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之特色及合法性问题、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与民主政治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3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取得了制度发展与建设的巨大成就.总结我国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发展成就与成功经验,科学认识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对于进一步坚定和完善我国特色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 我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以下简称“多党合作制”),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它根本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具有自己的优点和特点。这种政党制度在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斗争中,已经发挥并将继续发挥着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多党合作制度在我国的实际运行中,先后经历了确立多党合作格局、成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三个大的阶段。“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思想和方针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的创立奠定了思想和体制基础,《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的颁发,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基本形成,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制度建设的意见》的制定,则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得到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它具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普遍性,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的多党合作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多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对政党制度理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0.
杨菘 《理论界》2005,(11):38-39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这一政党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相结合,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完善和发展这一制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组成部分。 一、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必然性 邓小平同志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曾有过西方多党制的孕育和试验,民国初年出现过300多个政党,互相攻讦,拉拢收买,搞得乌烟瘴气。1927年后,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它根本不允许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要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多党合作中,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加强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对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几十年合作共事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一大特色.那么,这个多党合作制蕴含着哪些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共产党在多党合作中的领导地位的根据何在?中国的这一政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多党制的差异、优劣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应如何加强和改善其在多党合作中的领导?本文力求就这些问题作理论上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曾宪章 《东岳论丛》2000,21(3):22-26
我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相结合的一个创造,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这既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又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优点。它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人士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有利于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有利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14.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通过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来实现其政治目标的政治组织。政党制度亦称政党政治,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政治制度。它是统治阶级实现其政治统治的一种方式。中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美国实行共和党与民主党轮流执政的政党制。下面试对这两种不同制度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在实行的政党体制,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不仅符合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优良历史传统,也切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现阶段的客观实际。从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种合作,目前主要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吸收各民主政党的部分成员,参加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并与之合作共事。对这种合作共事的理论依据、历史演变和表现形式进行研究,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 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中,坚持实行共产党与非共产党人士的合作共事,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长期的根本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有过多党制的尝试,也有过一党统治的实践,但都因不符合中国国情而最终被历史所淘汰。我国现在实行的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一方面是历史做出的公正抉择,另一方面又是我国的国情所使然。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制度中领导地位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制度中的领导地位的形成以及我国政党制度的确立 ,决不是偶然的 ,它是近代中国政党制度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被中国革命实践所证实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9.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党制度,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独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中国政治体制的一大优点和特点。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发扬前两代领导人的理论精华,把多党合作制度的建设发展到宪政的高度;明确提出了民主党派是政治联盟性质的政党;提出了衡量我国政党制度的四条标准;“三个代表”讲话为开辟新时期多党合作制度建设的新境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20.
各民主党派是我国统一战线的主要成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合作,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这种多党合作既不同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不同于苏联、波兰等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我国的民主党派既不是一般多党制国家中与执政党分庭抗礼专唱对台戏的在野党,也不是某些国家中的那样一种装璜和陪衬。这种一党执政多党合作,在政治制度、政党制度上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总结实践经验,不断完善和发展这种制度,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进一步从思想观念、制度建设等方面加以探索研究和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