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代以前,中国城乡的教育与科举制度相联系,属传统文化的范畴.这种局面,在近代随着开埠通商和与工业文明相联系的新式教育的展开,发生变化.清朝政府宣布改革教育制度和废除科举后,新式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助于以通商口岸为主体的近代文化和工商业的发展.无此依托的广大农村,则明显衰弱.一旦有机会走出乡村求学乃至出洋留学者,很少有人学成后再回到农村;即使那些土生土长的读书人,也不愿呆在农村.城乡间近代文化教育的联系微弱,甚至呈现出明显的断层.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张之洞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尤其在清末教育改革活动中,举凡旧式书院的改制、新式学堂的开设、留学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废止,他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至于新学制的建构、教育宗旨的确立以及教育管理机构的创置,更是无不由他玉成其事。他的教育思想及各种教育事业,人们或褒或贬,多有论及。本文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其办理教育的经济成份予以探析,以利人们对这样一个“过度性时代”的“过渡型人物”的教育活动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洋务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一场著名的革新运动,丁日昌作为洋务运动中的先行者、创新者与实干者发挥了重要作用。在 江南制造总局创办的各个阶段中,丁日昌积极参与其中,是该局的实际创办者之一。其近代海防思想符合国家近代化的要求, 促进了我国近代新式航运业的起步和发展。在教育近代化上,丁日昌大胆对科举制度提出变革,并积极促成了出洋留学计 划。丁日昌在洋务运动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之洞是清季名臣重儒,也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发展留学教育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积极主张出国留学,尤其主张留学日本,并身体力行,大批派遣留学生,为留学立法,制定了奖励和约束留学章程,创建了中国近代留学体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之洞是清季名臣重儒,也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发展留学教育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积极主张出国留学,尤其主张留学日本,并身体力行,大批派遣留学生,为留学立法,制定了奖励和约束留学章程,创建了中国近代留学体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晚清留学美国运动是清政府第一次官派留学运动,出于为洋务运动储蓄人才的目的,清廷在客闵、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建议和奏请下自1872年至1875年先后派出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尽管在中体西用指导下的幼童留学美国运动最终夭折,但归国后,幼童们凭借着在美国学到各种近代科学知识,很快成为了洋务运动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积极推进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人们对出国留学教育的认识,拉开了改革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大幕.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中国近代历史环境的考察,阐明了科举制度在近代中国嬗变衰减的基本轨迹及历史动因,并由此侧视近代教育新格局,反思这一问题带给历史与现实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科举制度在近代的衰亡主要是由于它无法适应近代社会转型的需要,但是近代士人学术风尚的变化则从另一个层面折射出科举制度衰亡的必然性。经世之学的崛起与经古之学的复兴,挤迫了八股之学的生存空间;而西方新学的涌入,剥夺了八股之学的话语霸权,而八股之学又以科举制度为“安身立命”之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并动摇了科举制度的根基,也加速了科举制度的衰亡。  相似文献   

9.
袁世凯是近代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在清末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倡导新式学校教育,建立了地方教育体制,凭其社会地位为清末教育脱离旧的轨道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清末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中国近代历史环境的考察.阐明了科举制度在近代中国嬗变衰废的基本轨迹及历史动因.并由此侧视近代教育新格局.反思这一问题带给历史与现实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从考试内容和文体来看,科举具有文学考试性质。科场试文与当时的文学密切相关,各种文学流派的升沉消长及文风变易皆与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科举学”的视角研究文学,可以大大拓宽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度与厚度,而科举文学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又从另一个方面推动“科举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2.
从专学到学科:"科举学"的应然求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目前的科举学是一种以科举制度为研究对象的专学,但作为专学的科举学只是科举学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无论从科举学的演进历程和发展需要来看,还是从科举学本身的特点来看,未来的科举学都应该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科举学只有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才能获得繁荣发展,真正成为21世纪"一门烁然可观的显学".  相似文献   

13.
科举评价:标准、视野与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举评价既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它对近代文官制度的重建、学校教育转型乃至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后科举时代的科举评价,需要确立多元评价标准,拓展评价视野,从“科举学”的全新视角,全面认识和客观评价科举制。  相似文献   

14.
2002年以来,国家司法考试制度的实行对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民法学作为全国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法学本科教育和司法考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集中体现了法学本科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冲突与契合。我们要理性看待司法考试对民法学本科教育的负面影响,正确确立民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使民法学的本科教育尽快脱离困境,实现民法学本科教育与司法考试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两宋的词科考试作为科举考试之一种,其制度的设立对两宋骈文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南宋文人由词科入等而入西掖、北门,进而执掌内外之制的现象颇为常见,朝廷诰命、典章巨制的写作从初习词科的模拟之作成为视草代言之体,由此也生发出一些较北宋而言更为复杂的文体观念。词科与制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应试词科衍生出一批进卷、行卷行为,并出现了大量的类书,促进了四六文的兴盛,影响了馆阁的制书写作;对典故的谙习、制度的熟稔与制文体式的遵循是应试词科的基本要求,词科者入等者在馆职写作中也承续了词科文体。词科与制文的关系如此密切,以至宁宗嘉定以后,轻视宏词科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两制之文的衰落。词科的发展也引起时人对"词科习气"的批评,而所谓的"词科习气",与南宋骈文对北宋骈文的变异有关。另外,由词科入等或曾应举过词科的士人中,有不少人也有着兼学理学的倾向,他们也试图在朝廷的公文写作中复返汉代遗风。  相似文献   

16.
唐代的明经科是国家为加强中央集权化而形成的科举制度中比进士科更占优势的科目,但处于当时以士人为中心的社会认识中反而不如进士科重要。这种制度和社会评价之间的拮抗过程使明经科的实质重要性渐渐下降,直至北宋中期科举制度变成进士科这一单一科目。通过对比进士科和明经科反映出的这些现象表明,在国家权力和士人在社会、文化上的力学关系中,士人所起的主体能动性作用令人瞩目。因此,有必要重新思考科举,它不仅是以国家选拔官员为主的政治制度,其中还包含着士人所主导的社会、文化性因素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约瑟之谜"研究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于李约瑟提出的"为什么近代科学不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间产生,而只在欧洲发达起来",众多学者试图做出解答,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官僚体制"说、文化影响论、"高水平均衡陷阱"说、"人口规模+科举制"说、整体研究论等.在对这些解释进行简要评价的基础上指出,对"李约瑟之谜"的全面回答实际上超出了科技史范围,而且对该问题的全面回答将大大加深我们对历史发展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刘海峰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科举考试史、教育史与高考改革问题专家,“科举学”学科的开创者。他首创了“科举学”学科,提出为科举制平反的主张,强调“理性评价科举”的基本立场;在高考问题上,他主张采取务实渐进的态度,在坚持统一高考的前提下推进高考内容与形式等多方面改革。在高等教育研究中,他积极致力于高等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解决,努力促进高等教育史学科建设,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史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19.
科举法与科举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科举法的主要形式与内容出发,认为科举法设计了一套考官之间、考生与考官之间相互监督的制度,具有重视程序建设、相关规定严密而具体,具有可操作性、重视礼在科举制度中的价值,道统与法统相统一、公平性等特点。科举法与科举制度关系十分复杂,它是科举制度的护航者,但在一定情形下也与科举制度的目标相冲突。  相似文献   

20.
明初统治者在健全科举考试制度的同时,将官学纳入科举体系之中,形成了科举-官学的人才选拔与培养的运作模式。在官学能够满足科举应试需要的时期,书院被排斥在科举-官学模式之外。然而,当官学的教学功能日渐式微,在官方的认可和扶植下,书院再次承担起了教授科举人才的重任,科举-官学模式转变为科举-书院模式,书院因此而兴起,其数量与规模都远逾前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