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教育伦理思想的三个基本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的教育伦理思想 ,是指导我国教育伦理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思想武器 ,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的三个基本点是从民族利益最高原则出发而确定的教育优先发展观 ;以塑造完美人格理想为道德目标的“四有”观 ;决定实现“四有”理想人格目标关键的教师观  相似文献   

2.
杨昌济对青年毛泽东的成长产生过重大影响.在中西文化观上,杨昌济是持"中西融合论"的,主张融东西文化于一炉,冶出一种崭新的中国文化.杨昌济的这种中西文化观代表了当时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青年毛泽东继承和发扬了杨昌济的中西文化观,并成为他日后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现代伦理学学科体系的建构已经走过约半个世纪的历程。以民国建立为分期的标志,这一历史进程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95—1912年)是现代伦理学学科体系建构的萌芽时期;第二阶段(1912—1949年)是现代伦理学学科体系初步形成的时期。杨昌济作为民国早期学者,为我国伦理思想的转型与现代伦理学学科的创建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在理论体系的建构、学科教育的开拓、研究范式和方法的转换等方面,杨昌济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在西方伦理学史学科的建设方面,他的贡献具有奠基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池田大作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尤其是关于创造人生的态度、意义方面的潜能,使人在德性方面不断创新;教育的内容应更多关注学生的人格和心灵方面;教育的作用是通过人的改造影响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关系,要做到教学相长,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教育与社会之间要相互支持,同时教育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面对东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趋势,杨昌济开始了融合东西哲学,改造中国传统哲学的尝试,并提出了“合东西两洋之文明一炉而冶之”的“合冶”思想。杨昌济的“合冶”思想是以王夫之的哲学为主要研究对象,旁及朱子百家、宋明理学和谭嗣同的哲学思想来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这一哲学体系主要包括,融合东西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本体论”;引进西方哲学中的“自我实现”说,来诠释王夫之哲学中的“造命论”;引进培根哲学中的“实验科学”,来改造王夫之哲学中的“知行观”;比较中印哲学,吸取佛学精华等内容。杨昌济提出的对“东西两洋文明”的“合冶”思想及具体的重建工作,为青年毛泽东“先中后西,先内后外”、对东西文化兼蓄文化观的形成,以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借鉴和新的思想起点。  相似文献   

6.
身体是教育思想源起研究的重要维度,在身体危机的时代境遇中,杨昌济的身体观对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启蒙功能,并主要展现为身体的国家意蕴及教育表达、教师的身体样态及教育关怀、修身的精神理路及教育塑造以及"教育置重于体育"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论科学人文主义文化取向及其教育目的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人文主义文化取向综合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合理内核,体现了时代精神,代表了未来文化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对教育目的观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把科学教育视为基础,把人文教育视为导向,把"四个学会"视为终极目标.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以及形成相应的能力,还要使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养成科学探索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关心.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行大学素质教育以来,不论是素质教育理论还是实践均有不少成功的探索,但问题也非常突出。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人本教育,而世界上一度风行的种种教育目的观却并非有利于素质教育,包括我国现行教育方针也是偏向社本的。只有明确教育目的观,只有教育回归人本,素质结构、课程设计、实践组织以及考试评价等问题才有可能迎刃而解,大学素质教育才有可能步入坦途。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框架下的教育以“知识就是力量”为旗帜 ,教育过于注重“科学”、“理性” ,看重功利和目的 ,而在教育中丧失了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育活动成了目的的奴隶 ,教育过程被忽视了。教育应该重视本体价值 ,重视对人的生命的终极关怀 ,让学生更多地感悟生命的意义、体验人生的价值。教育应该是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走向过程与目的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没有从观念上由传统到现代的转换,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教育观念包括处于社会心理层次的个体教育观念和处于社会意识层次的社会教育观念,在相对稳定的社会里,社会的一元化价值评判标准促成二者之间的高度一致性,而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不仅二者间的一致状态被打破,而且产生各种悖离和扭曲现象。因而,澄清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判据对目前我国学校教育走出迷惘与徘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教育改革实践的推进和教育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对教育的认识逐步回到了教育的本真。有学者提出"教育"即"成人",人类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即在于人之成为人。在此它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成人,也不同于传统文化意义上的成人,它是对二者的融合与超越,在教育学意义上,它的基本要求表现为"实现个体社会化";它的最高追求则是"成人"。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伦理思想的核心原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是毛泽东思想的最高价值原则,代表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国化的最高成果,在中国伦理学史上实现了伟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大语文教育的理论提出者是张孝纯,而最终将其理论发展并与实践实现完美结合的是姚竹青.姚竹青的大语文教育思想很系统,也很丰富,本文着重从他的教育目的观、教师观和教学观三个方面探讨其理论的精髓.姚竹青的大语文教育思想是借鉴中外教育的历史经验的结晶,其核心是素质型教学法,顺应时代教育新潮流,对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载教育伦理包括:成德为圣的教育价值;去疑求新的创新教育;因人才性的教育方法;以礼为先的为师之道。张载教育伦理思想的当代启示是:借鉴张载教育伦理成德为圣的合理因素,回归人的发展的教育价值;借鉴张载教育伦理因人才性的合理因素,回归个性发展的教育目标;借鉴张载教育伦理以礼为先的为师之道,提升教师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5.
改良艺术教育需要从基础理论建设着手。理论脱离实际的学风导致艺术理论的空泛与虚浮。对艺术的客观性质、主观感受和社会基础进行三位一体的综合研究,可以突出艺术研究的三个要点:直面可感的艺术形象,以人为本的价值判断,面对社会影响的辩证分析。我们应该端正学风,立足艺术本体,研究人与社会,总结艺术实践中的道理,使艺术理论教育有效于艺,有益于人,为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池田大作与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有很大的可比性:它们都强调把学生的成长和幸福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都是在批判现存教育弊端的基础上提出的;都对当今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发展关系。池田大作的教育目的观是杜威教育目的观在当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老子以“道”为核心,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圣人”——理想的执政者。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就要通过“身教重于言教”、“因材施教”、“图难于易、循序渐进”等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形而上”的教育、道德修养教育、社会历史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子的教育思想充满着智慧,即使千年后的今日视之,仍可发现其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社会革命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革命的历史成果及当代延续。阐解马克思对社会革命的相关论述,对于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具有理论意义,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当代价值。设计/方法通过文本梳理,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呈现三个历史面相:(1)社会革命的客观性是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2)社会革命的主体性是人对历史能动创造;(3)社会革命的彻底性是充分实现生产力社会化。结论/发现三者互相渗透、逻辑互证,彻底的社会革命以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目的,客观条件与主体条件是社会革命的动力支撑,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社会革命的目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必须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事实上,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与学习观、师生关系观等都在发生着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本文主要剖析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赫尔巴特的三个层次的教育目的观;第二部分概括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论的特点;第三部分分析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论在外国教育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