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罗汉的出典和形象罗汉属佛教神系第三等级“声闻部”的神祗。有二大罗汉、四大罗汉、六罗汉、九罗汉及至十六、十八、五百罗汉等名称。中国的罗汉造像,一般仅限于十六、十八、五百之数的三种。这三种罗汉,唯十六罗汉有明确的经典依据,十八罗汉系从十六罗汉发展而出,五百罗汉的出处则有多种说法,莫衷一是。对此,阎文儒《中国石窟艺术总论》第七章和周叔迦《漫谈罗汉》一文所述颇详。据二文所述,十六罗汉之名首见北凉道泰译《入大乘论》,《入大乘论》说:“尊者宾头卢、尊者(?)罗,如是等十六人诸大声闻散在诸渚……守护佛法。”唐代湛然《法华  相似文献   

2.
自玄奘《法住记》译出之后,罗汉信仰及其造像艺术在中国普遍推开。罗汉信仰虽源于古印度,然而,古印度尚未见到明确的罗汉艺术,因而,这基本上可以视为中国僧众的创造。中国佛教美术中常以高僧大德为模样塑造罗汉形像,其形貌分为梵汉两类。罗汉艺术自唐代始有遗作留存,至五代北宋时期形成了两种艺术风格:以贯休为代表的“禅月样”和以李公麟为代表的“龙眠样”。前者为野逸派,以梵貌奇古为造型特征;后者为世态相,以笔墨线条展示艺术品位。北宋以后的罗汉艺术大致在这种风格的基本上演绎发挥,并成为最重要的佛教美术主题。  相似文献   

3.
西域佛教长期大小乘并弘,罗汉崇拜在其历史上曾占据重要位置,然而一直以来由于受资料限制不为人所知。《大唐西域记》中有许多关于西域各国罗汉遗迹和传说的记载,为我们研究西域罗汉崇拜提供了重要线索。西域罗汉信仰的方式主要有求证罗汉果位、尊奉罗汉遗物、崇拜罗汉舍利、供养罗汉饮食、礼敬入定罗汉和为罗汉建伽蓝精舍等。西域流传的罗汉既有清净禅修、厌世出离的一面,也有神通广大、感召信众的一面,还有慈悲利生、赏善罚恶的一面,反映出大小乘融合的特征。罗汉作为西域早期法化的开拓者,其与国王以及外道的交涉,反映出佛教在西域的传播曾引发与西域本土信仰的斗争,而其最终在西域扎根盛行与当地统治者的支持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十六国东晋时期,佛教兴盛,现实多灾多难决定了汉地诗文比较多地容摄功德及因果报应思想等佛经内容,决定了汉地诗文容摄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因果报应思想等佛经内容呈现出较高的艺术性,决定了赞体对佛经中佛、菩萨言行具有强烈的选择性;佛教的传播的范围不很大,决定了容摄佛经内容呈现出较高艺术性的汉地诗文不多。  相似文献   

5.
济公原本只是南宋临济宗的一位异僧,在南宋杭州浓郁的罗汉信仰氛围下,他圆寂后不久便被传说为五百罗汉转世.对此,口头文学、文本文学不断叠加新的传说以及新的称号,济公罗汉的名号由一普通的金身罗汉到紫磨金紫脚罗汉再到降龙罗汉.这些罗汉名号多有出处及历史文化内涵,而名号的更迭更有其深层的民众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五代两宋时期出现的“世态相”和“野逸相”出现了两种不同风格的罗汉图像,折射出这一时期特殊的国家宗教观念和社会文化形态,以及罗汉图像与宗教世俗化以及罗汉信仰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道德的信仰化是社会道德对象化的前提,公民的公德信仰培育是构建和谐文化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公民的公德信仰状况总体呈现出积极进步的态势,公德认知较为巩固,公德情感逐渐增强,但知与行、情与意不能完全统一的情况较为突出,公德习惯还有待养成。立足公共生活经验进行生动活泼的体验性教育是公德信仰培育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8.
贯休与"应梦罗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贯休是晚唐至五代的一位僧人,在唐末五代的兵荒马乱年代,他颠簸四方,先后流离于湖北、贵州等地,最后入蜀投奔王建,被封为禅月大师,而其行踪仅可从其散落的诗句及其弟子叙述中寻其佐证.他的"应梦罗汉"掀起了佛教绘画乃至整个中国绘画界的改革,从此,上千年来中国罗汉就以其为模式创造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罗汉艺术.他的作品大多流散于日本,国内现有少量作品遗存.其主要形式有两种水墨罗汉、淡彩罗汉.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信仰是人对"终极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是人类对"至真至善至美"境界的永恒追求与向往;指出在当前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背景下,大学生的信仰出现了功利化、世俗化等倾向。分析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信仰观,引导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仰中进行合理选择;辩证对待宗教信仰;坚持信仰教育与其他课程、信仰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是信仰教育的应然路径。  相似文献   

10.
西夏卷轴画集中出土于今内蒙古和宁夏两地,约有200余幅。其中的佛教卷轴画并存汉地传统绘画风格与吐蕃传统绘画风格(唐卡)两种形式。前者较多表现汉地净土信仰题材,特别着重于“阿弥陀佛来迎”场面,体现了西夏在继承唐代基础上的独特性;后者的构图、色彩、造型等内容,皆可于12世纪前后的西藏唐卡中找到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