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林鹏同志连续发表两篇文章,认为晋作爰田是“取消公田”、“改八夫一井为九夫一井”、“改在公田服劳役为征取什一之税”。这就是说“八夫一井”、“九夫一井”曾经是井田制递相发展的两个阶段,而晋作爰田就成为划分这两个阶段的界限。  相似文献   

2.
《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九年第三期刊载了王树伟同志《爰釿两考》一文,作者对我国古代的重量名称爰、釿、两作了详细的考证,读后有所启发。但是,作者对爰的考证和我们的看法完全不同。今就管见所及,提出来和王树伟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3.
﹁作爰田﹂注释新探屈友贤古今史学家、注释家,对我国春秋时期晋国“作爰田”的解释,各有所见,众说纷纭。本文试从“作爰田”的历史背景、目的意义及其实施后的反应等方面来探讨,并提出新的见解。一、“作爰田”的历史背景公元前645年,晋国与秦国交战于韩原(今山...  相似文献   

4.
周谷城同志在《略谈我国古代货币中的‘爰’与“布’》一文中,认为楚、郢的“即猿字,楚国铸造出来的猿头币;郢即楚国首都郢铸出来的猿头币”,这一说法值得商榷。 在甲骨文中作。的本义是指璧玉如借助璧玉进行牵引。《说文解字》“瑗,大孔璧。人君上除陛以相引。”古代人君上除陛(即台阶),防止倾跌,有失尊严,所以君手捉住璧。臣手  相似文献   

5.
《左传·僖公十五年》、《国语·晋语三》都载有春秋时期晋国“作爰田”之事(《国语》作“作辕田”)。历来对“作爰田”的释义异解纷纭,迄无定说。近时有屈友贤先生《“作爰田”注释新探》(载《学术研究》1997.8),结论为:“作爰田”即“作援田”,是晋国开始...  相似文献   

6.
《晋阳学刊》(1982年第3期)刊载林鹏同志的《晋作爰田考略》一文认为,晋国作爰田是“取消公田”而赏给了国人,因此使晋国的土地制度由原来的“八夫一井变为九夫一井”;使晋国的削剥方式“由古助法(籍)变成了新助法,即由在公田中服劳役变成交纳谷物,名曰什一之税。”从而在奴隶组织,行政区划,百官食禄、以及在晋国的对外政策中也发生了一系列相应的变化,所以,晋作爰田“这件事情是一个大界限,我们就把它叫做划时代的变革也不为过。”既然问题被提到这样的高度,那么这个颇带标志性的  相似文献   

7.
一货币到底有没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分?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志认为:“社会主义贷币和资本主义货币虽然都是一般等价物,都有着类似的职能,但它们的作用却有本质区别。”这是肯定货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分的,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但持这种观点的同志又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的本质仍然是一般等价物。”在同一本书中,前后用同一个  相似文献   

8.
《学术月刊》1981年第6期发表了韦行、齐杜蘅两同志的《货币是特殊商品吗》一文。该文断言“作为货币商品,它只能是一般商品,而不是特殊商品”;只有“一般商品”才是货币的本质所在和正确定义。对此,本人不敢苟同。下面我谈点自己的看法。韦、齐两同志认为,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特殊等价物的‘特殊’同特殊商品的‘特殊’是一样意思”,当价值形式发展为货币形式后,特殊等价物转化为一般等价物,特殊商  相似文献   

9.
李孟存、常金仓二同志在今年《晋阳学刊》第6期发表的《对〈晋作爰田考略〉的异议》对拙作《晋作爱田考略》(见《晋阳学刊》今年第3期)提出了不同看法.我看了很受鼓励.我认为对这一学术问题展开认真讨论,将会推进晋国史以及春秋战国史的研究.两位作者认为我对晋作爰田一事评价太高了,  相似文献   

10.
怎样认识货币“体外循环”?是否可以把1988年下半年以来金融领域的一些混乱现象都归咎于货币“体外循环”?变“体外循环”为“体内循环”是否可以办得到?这是当前金融理论和实践亟待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本文准备就此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金融界同志。 (一)要严格区别货币“体外循环”与货币“体外循环”的紊乱 所谓货币“体外循环”,指的是货币游离于银行“体外”自发循环;它包括资金“体外循环”(直接融资)与现金“体外循环”(现金结算)两个方面。在我国,货币“体外循环”是历史地形成的。改革前,我们实行大一统单一银行制度。人民银行作为信贷、现金出  相似文献   

11.
本刊一九八二年第一期及第三期发表了肖怀远同志《西藏地方货币史初探》及《半殖民地时期的西藏地方货币》之后,在我国经济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现在作者已将此文汇编成书,并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千家驹先生为该书写了序言、专门研究中国货币史的张虎婴同志写了书评,他们称这本书为“不可多得的一部研究西藏地区货币的著作”“不仅填补了我国研究西藏货币史的一个空白,而且对西藏地区经济史的了解,也有重大的意义,丰富了我国货币史的内容”,是“第一部纵横古今的西藏地方货币史的著作”。现将《序言》及书评全文刊登于后。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同志都来研究西藏经济的历史和现状,为西藏地区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2.
爰釿两考     
爰、釿、两都是我国古代重量名称,多用它们作为金属货币——包括黄金的称量单位。今天。除了两的重量已明白外,爰、(金斤)及三者相互的关系,还不清楚。本文就个人贫乏见闻,结合实物与文献对爰、(金斤)、两试分别作如下考证:  相似文献   

13.
据先秦史籍中记载,在当时商品交换过程中,流通一种布币。对于布币,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所反映,后来的班固在《汉书》中更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但是,对于布币的解释,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议。近来,大家基本上已经接受了“布”是货币的观点,坚持“布”不是货币的同志已微之又微了。然而,关于“布”币形体是不是铲状币的问题,我们觉得还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多年以来,出版界出版有关中国古代货币史书不少,但中国近代货币史书则少见。中国之大,领域之广,有关近代一个地区的货币史书,更是少见。现在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张通宝著《湖北近代货币史稿》一书,可算是开始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这部新著在主体结构上分上下两编,上编为“旧政权统治下的湖北货币”(1840-1949年),共有五章;下编为“湖北革命根据地货币”(192-1949),也有五章。主体结构的前面,有长篇“绪论”,用以阐明本书的著述目的:旨在“温故知新,鉴往资来”,“教化、资治于一体”。后有“图例附录”,用以让读者亲…  相似文献   

15.
薛志贤同志在《学术月刊》1982年第6期发表的文章中,就《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的结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他不仅“没有使问题得到清楚的解决”,而且产生了新的混乱。例如,他认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在概念上和历史上,都先于货币。”我认为这里有两个错误: 第一、《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一句话就是“假定金是货币商品”。这就是说,马克思研究货币的各种职能是以货币,  相似文献   

16.
正如我们看到的二里头文化和夏文明起源于黄河中游和洛河河谷那样,而商文明可能发祥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东部。陕西渭水河谷乃是周的摇篮。据记载,周的第一个统治中心建在岐山下的周,这样称呼可能是因为周平原北部主山上有两个主峰。关于周营建第一个都邑的情况,在《诗·绵》中有生动的描绘: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乃慰乃运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自西徂东,周爰执事。  相似文献   

17.
一、货币流通量正常标志问题衡量货币流通量是否正常的标志是什么?金融理论界一些同志一直把货币流通速度作为货币流通量是否正常的标志。有代表性的意见是: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农副产品收购量的比例为1∶4;与商品库存量的比例为1∶5;与社会商品价格总额的比例为1∶8;流通中的货币量大于这个比例为“过多”。有的同志还引据历史资料,说凡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物价动荡的年份,都反映为这个比例偏大,作为实证。据此推理,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了怎么办?一个办法是增加商品价格总额去与“过多”的货币量平衡;另一个办法是在商品价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的货币理论,曾一度被人们忽视。在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中,最早承认它的理论价值的是叶世昌同志。在他编著的《中国经济思想简史》中,称孙中山的货币理论为“钱币革命论”,①并对它作了一分为二的、较为客观的评介。以后,有的作者写文章,又把孙中山等人的货币理论抬到了不切实际的高度。②因而,本文试图就此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王毅同志的《王茂荫货币理论述评》(《人文杂志》1984年第6期),对拙著《中国经济思想简史》下册中关于王茂荫货币理论的评价提出两条商榷意见。我认真阅读了王文,觉得所提的两条意见都难以成立,为了分清理论上的是非,有必要作一答辩。又考虑到王毅同志在评述王茂荫的货币理论时,没有联系中国古代货币理论的成就,把不属于王茂荫首创的货币理论当作了王茂荫的创见,既拔高了对王茂荫的评价,又贬低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在货币理论上所取得的成就。因此,本文想从同王茂荫货币理论有关的先行资料说起,以有助于更恰当地评述王茂荫的货币理论。  相似文献   

20.
《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3期,徐公豪同志《“莫须有”别解》一文,引据清人俞理初《癸巳存稿》卷三“莫”字条,谓《宋史·岳飞传》中“其事体莫须有”一句,当于莫字断句,即读为”其事体莫,须有。”徐同志再加以发挥,谓“近来言谈中,语末常带一‘嘛’字,含问意,意表惊叹。莫嘛同音,不过今古写法不同耳。举此或可助证俞氏之解为不诬。”此外徐同志还引了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一中的两段话,认为这两段话均应于莫字断句。谨按:俞理初对“其事体莫须有”一句的理解和断句,是错误的(详下);徐同志就俞说而加以发挥,训莫为嘛,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