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建立教育基地做好德育工作张荣高,赵启营党的一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特别要把提高青少年素质作为工作重点。”学校担负着培养“四有”人才的...  相似文献   

2.
孙桂香 《职业》2016,(20):22-23
高等职业院校推行“双证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和人才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此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淄博技师学院与淄博职业学院联合开办的“双证教育”办学模式,是适应当前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有益探索。本文结合“双证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探索与实践,对“双证教育”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完善“双证教育”人才培养、师资力量、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苏玉 《职业》2007,(10)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这说明在教育活动中,教育方针能否贯彻,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教师是起着主导作用的。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4.
高校团的工作如何在改革的大舞台上大有作为?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当今世界正处于“信息爆炸”时代,仅从“第一课堂”传授知识,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所以,广泛开辟“第二课堂”,配合教育改革,为四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具有“三个面向”的创造型人才,已成为高校团组织的一个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本文试图就“第二课堂”在培养创造型人才中的作用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出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展露在人们的面前。经济的快速的、不平衡的、缺乏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一个适应社会需要的特色人才的培养问题,而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正是特色人才的摇篮。高职教育由于其本身办学的灵活性,颇受社会的青睐,发展一度呈良好态势。但是近几年有许多高职院校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开始逐渐丢弃自己的特色而误入歧途,将自己引入“升学”与“就业”两难的境地。高职教育要平稳发展,摆脱目前迷茫的困境,应从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全方位打造自己的特色平台,适应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六大任务,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放在第一位。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并有一系列论述。党的十四大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六大重申“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7.
周锡海 《职业》2011,(5):101-102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赖于自身的改革,改革的最终目的和价值在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高职教育观念的变革与体制改革,最终都应当落实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上,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8.
苍中洪 《职业》2016,(36):47-48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要求加大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支持力度,这标志着全面推进创业创新教育、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创业创新人才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全国两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成为推动创业教育的新引擎.适应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职业教育也面临着供给侧改革难题,升级传统就业教育观念,开展创业教育,培育大国工匠和企业家精神,是当前及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9.
浅谈技校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妙群 《职业》2014,(33):153-155
2014年6月23至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同志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地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职业教育是以为国家输送合格人才为成功标准的,这个成功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需要得到满足,二是人才自身满意自己的岗位,喜欢自己的职业,并在岗位中实现自我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对技工院校的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近几年来,整个社会都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劳动力供给总量超过了需求总量,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导致一些学生在毕业前夕甚至在刚踏入技工院校便产生了对就业前景的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强壮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构成了当代健康的新概念。本文提出,为了使技校生以健康的心理、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性格步入社会,我们应该在新形势下的就业指导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0.
关于职教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取其广义,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21世纪即将来临,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职教课程该如何改革以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一、课程改革的根本动因课程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是僵化的,它通过不断地改革获得发展并以此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需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相应地培养人才的课程当然也要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1.
吴巧 《职业时空》2009,5(5):92-93
通过开放式艺术教育体系六个方面的构建——开放的思想意识、学科机制、办学特色、课程设置、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强调艺术教育的实践必须是创新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适应社会和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大学教育对公民社会的构建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正处于公民社会的初级阶段,需要大量高素质、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投身到公民社会建设中,本文从我国公民社会理念的提出和发展出发,结合大学教育与公民社会的关系,对大学教育在公民社会构建中的作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的要求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而且,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也在不断变革,人才培养的质量观也随着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而不断改变,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不断改革,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职业》2006,(Z1)
一、时代呼唤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自谋职业出路,成为开拓、创业型人才的教育。创业教育是从提高社会发展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就业率的需要,也是从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出发的。创业教育是人的发展、生存、创新教育,也是人的终身教育,它是为迎接新世纪带来的挑战和新世纪对人才素质构成提出的新要求,是教育沟通社会经济的桥梁,是连接新增劳动力从传统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职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切实提高职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社会综合型人才来适应社会需要,由此推动了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不断改革和创新。通过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的分析和研究,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合理、高效地运用到高职课堂中,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高职会计教育应以提高会计执业能力为导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教育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进入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教育大众化的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行业也是如此。从供需情况看,表面上会计人才是供大于求,但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又为找不到理想的  相似文献   

17.
李以涛  张红艳 《职业》2013,(8):57-5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随之提高,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成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但不可回避的是当前的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已不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笔者试图从目前中职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与当前社会发展对中职人才的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入手,对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自媒体已经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传播工具,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结合自媒体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9.
高级技工学校培养的是高级技能人才.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随之发生变化.以往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在当今社会并不一定适应社会所提供的每一岗位.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趋“多面性”.也就是说,高级技能人才不仅要有强壮的体魄、高超的智能,还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和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20.
我们党从建立开始就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这面旗帜.从延安整风时毛泽东同志提出:“三个整顿”。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不久,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到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都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条红线.三个不同阶段分别形成了有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