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历二月二为龙头节,又称"龙抬头"或"青龙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此时正值雨水、惊蛰、春分之间,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冬天里蛰伏在洞穴里的动物开始苏醒,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古书记载,龙"春分登天,秋分潜渊",龙抬头得名于此。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  相似文献   

2.
提起山西省国际文化交流协会秘书长薛麦喜同志,老年朋友说:“他就是闲不住!”熟悉他的年轻人说:“他比我们干得还欢!”语气中,都包含着钦佩与尊敬。 是呀,论年龄,他今年已经68岁了,也该歇歇了。论事业,他也算是“成功人士”,对社会对自己都可以“交代”过去了。老薛16岁参加工作,曾任山西省文化厅文化处长、艺术处长、山西省群众艺术馆馆长、《晋阳文艺》主编等职务;主编过大型专著《山西民俗》、《山西民间艺术》、《山西锣鼓》和黄河文化丛书中的《艺术卷》、《民俗卷》、《民食卷》;两次率领山西民间艺术团赴日本和欧洲演出,获得成功;还发表过“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的实践与思  相似文献   

3.
鄂东南县域地区作为荆楚传统农业区,其传统节俗在继承中不断深化与发展。以《荆楚岁时记》所记述的具体节俗活动为参照,深入考察代表性农业民俗的传承情况、特征及其文化成因,能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典型个案,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农业民俗中蕴含的朴素的情感价值和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4.
传统民俗与山西社会的区域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自然地理与人文条件的差异,从山西民俗中可以看出山西传统社会的几个特点。一、尚节俭,善积蓄;二、巧于经商,精于计算;三、封闭与保守的社会意识;四、具有活力的种族。山西社会的这些特点充分反映在民俗之中,它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下由长期的历史积累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上巳节的民俗审美内涵与生命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巳节产生于春秋,兴于两汉,盛于魏晋,宋后逐渐融入清明节.上巳节的民俗审美活动起源于万物有灵基础上的巫术思维,其内涵是古代民众对于延续后代和避免灾祸的渴望和对于人性自由的美的追求.上巳节的民俗审美内涵与生命美学具有契合点,即人这一民俗主体对精神自由的生命审美追求.通过对二者的交叉研究,可以从更深层的视野对民俗活动和审美活动进行考察,从而为民俗美学的理论建设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电影中的民俗意象承载着独特的地缘文化与民族精神。山西电影中的民俗意象在表现原初性的奇观特质时,还以像似性的符码形态助力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并为人物的行动轨迹建构出独特的民俗情境。并且,媒介重构的民俗仪式不但为观众展现出了地域性的民俗文化,而且还通过仪式叙事传达着人物的观念信仰与情感心境。同时,图像表征中的民族精神借助隐喻修辞从人物的具象行动中升华而出,自此电影实现了艺术性、民族性、人文性的多重建构。  相似文献   

7.
岁时民俗文献是了解古代民俗的有力依据,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同时也是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献学和史料学价值。以断代或分类的方式对中国的岁时民俗文献进行整理、编纂、注释,使杂乱的资料条理化、系统化,进而条别源流,甄论得失,既为历史文献整理做出贡献,也为民俗学、民族学、社会关系和文化人类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文本支持。  相似文献   

8.
上巳节是我国古代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的节日。它起源于春秋 ,兴盛于魏晋 ,至宋代以后逐渐衰落 ,但它的民俗习惯在许多诗文中保存了下来。文章试图从古代诗文的记载中勾勒出这一节日的民俗盛况。春秋时期它是人们去邪去秽、男女交游的好时节 ;魏晋时人们在这一天郊游宴饮作诗 ,由于皇帝的参与 ,民间习俗也上升为皇家礼俗 ;南北朝时则增加了骑射的内容 ,这些习惯一直传至唐代  相似文献   

9.
山西清徐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驰名中外的山西老陈醋是清徐人的骄傲。不论制醋工艺的精湛,还是陈醋品质的独特都堪称中华一绝。悠久的制醋业历史赋予了清徐深厚的文化底蕴。清徐传统民俗中的醋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祭拜醋炭神,以求镇邪消灾;二是醋有助于生儿育女,传宗接代。醋作坊的起居习俗、店规、工作习俗也体现了清徐醋文化特色。中国醋文化博物馆和清徐架火节醋都庙会展现了当代清徐醋文化特色及功能。  相似文献   

10.
敦煌曲子词作为民俗文化的一种艺术表征、民俗事象的一种文学载体,它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内容,诸如信仰民俗、婚姻民俗、服饰民俗、岁时节令民俗、游艺娱乐民俗等等,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思想信念、审美趣味以及价值观念。由此可以论定:敦煌曲子词不仅是早期民间词的渊薮,而且是唐代民俗文化的宝库。  相似文献   

11.
山西长治市潞城县贾村是个有悠久赛社活动历史和厚重戏剧演出传统的村子,但在2006年8月举办"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前后,当地赛社在时间、形态、文化空间、经济运行模式、参与者身份等方面发生了变化.要加强对文化空间的保护,对民俗类文化遗产的多学科整体研究,保护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研究民俗活动如何与旅游、招商引资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祭祖民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于农耕社会,延续于现代社会,盛行于大江南北。从这一点上来说,祭祖民俗具有普遍性。但是,由于受地理环境、历史传承、人文传统及诸多因素的制约,各地祭祖民俗在具有许多相似特质的情况下,又有许多差异。本文以山西晋北一个普通而又特殊的村庄为个案进行研究,通过与周围村庄春节祭祖民俗的比较来探讨这一特殊祭祖民俗的起源。  相似文献   

13.
浅析戏曲的民俗传承——以山西雁北一带的民间戏曲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岁时民俗与礼仪民俗是民间戏曲孕育发展的土壤。本文以雁北一带流行或曾经流行的民间戏曲为例,从传承的角度分析了雁北戏曲与民俗的关系,探讨在这块土地上民俗事项的存在状况对戏曲传承产生的重要影响,认为戏曲的保护与传承,不是保护传承人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戏曲生存的民俗土壤也应是保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正>本刊讯陶思炎教授的新著《南京民俗》一书,今年1月已由南京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包括"概述"、"岁时民俗"、"人生礼俗"、"游乐民俗"、"民间俗信"、"民俗艺术"、"饮食民俗"等7章,字数273.3千字。《南京民俗》首次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南京的民俗文化,突出有地方特色的典型事象,着重展现了  相似文献   

15.
文人竹枝词作为一种由巴蜀民歌演变而来的特殊文学形式,其中蕴含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对于研究地方民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郑板桥在潍县所作《潍县竹枝词》进行文本分析,展现其对潍县商业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婚丧民俗、闯关东和潍县陋俗等进行的"深度描绘"。并尝试对竹枝词在当今社会的意义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寿宁待志》是冯梦龙知寿宁令时编撰的一部县志,其中《风俗》《岁时》二篇,冯梦龙以他乡人视角,详细记载了寿宁衣食住行习俗、婚丧习俗、岁时习俗等,综合体现了冯梦龙眼中寿宁的独特民俗。冯梦龙长期生活于苏州和麻城,深受苏州文化及麻城淳雅风俗的浸染,相比之下《寿宁待志》中记载的寿宁民俗呈现出奇、穷、陋等特色,这不仅是冯梦龙以超越地域局限的视角真实展现明代寿宁民俗特色,亦彰显了他身为县令对寿宁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7.
《荆楚岁时记》作为一部重要的民俗典籍 ,它的作者与注者都有相当的知识储备与文化条件。作者、注者对公元 6世纪南北民俗的记述 ,为我们保存了当时中国岁时民俗的真实面貌。本书自南朝著作完成之后 ,流传于隋、唐、宋时代 ,元初已经亡佚。明人重新辑佚成书 ,清代有多种刻本传世。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为中国社科院和上海交大联合考察小组"玉石之路"系列考察报告之一。笔者作为小组成员,负责进行古代州(今山西代县—雁门关周边地区)的玉石信仰民俗调研。笔者考察了代县—雁门关地区的用玉民俗和崇玉心理,从葬俗、婚俗、趋吉避凶习俗、宗教习俗等方面进行考察,以第三重证据的形式论证古代州地区玉文化遗存,从而为玉石之路山西道的路线提供旁证。  相似文献   

19.
"圆锁",也称"开锁"、"圆十五"、"圆辫",指摘除孩子出生时所佩戴的长命锁,是象征孩子长大的一种礼俗仪式。这种礼俗是中国自古传承下来的一种区域性的地方民俗,主要流行在山西、陕西、山东、河北、河南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北方地带。以山西为起源地的圆锁仪式,由于地区不同,在圆锁年龄上有所区别,比如大同地区为12岁,壶关地区为14岁,总体来说圆锁年龄在12~15岁。古时,圆锁的举办有一套相当繁琐的仪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仪式逐渐简化,同时注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形成了各个地区的不同特色。圆锁礼一方面表达了父母长辈对孩子未来生活富足与平安的期望;另一方面,它是中国孝道的自然传承,是一种亲情教化,赋予了孩子成长的责任与担当。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对舟曲坪定的"跑马节"、博峪"采花节"、巴藏"朝水节"、"天干吉祥节"和"东山转灯"等节庆民俗活动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这些节庆民俗具有仪式性与习俗性、娱乐性与健身性以及明显的宗教烙印和地域性特征,反映着藏汉民族传统的民情民俗,是维系舟曲藏、汉群众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重要文化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