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刑事诉讼的启动程序具有两大基本功能:输入功能和过滤功能。在我国,立案的输入功能存在不足,而基于人权保障的理由,立案的过滤功能却得到过分强调。立法和司法实践存在的脱节使这一程序的改革成为必然,对其功能的定位也必须重新认识,要淡化其案件过滤功能和由此产生的人权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2.
刑事诉讼的启动程序具有两大基本功能,输入功能和过滤功能.在中国,立案的输入功能存在先天不足,而基于人权保障的理由,立案的过滤功能得到过分强调.立法和司法实践存在的严重脱节使这一程序的改革成为必然,对其功能的定位也必须重新认识,要淡化其案件过滤功能和由此产生的人权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3.
基于恐怖活动犯罪具有较强的隐蔽性、突发性以及毁灭性等特殊特征,反恐刑事诉讼应具有及时性和主动性,在价值取向上应为安全优位兼顾自由。传统刑事诉讼启动程序强调立案独立性,无法满足反恐的及时性、主动性与安全性要求;《反恐怖主义法》行政调查权的强化有助于突破传统立案程序的瓶颈,但其所带来的危害同样不容忽视。在现实条件下,应建立专门的反恐刑事诉讼启动程序,取消立案独立性,降低刑事诉讼启动条件,实行案件登记制并完善立案前紧急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为代表的多层次刑事诉讼体系改革背景下,检察机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监督机关,应当立足审前主导角色定位,从注重规范起诉裁量权,构建以证据为核心的刑事指控体系,发挥刑事诉讼程序的分流、过滤作用,集中行使强制措施适用审查决定权四个维度来充分发挥审前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刑事审前程序分流对提高司法效率和司法公正有着重要的价值。我国刑事审前程序分流环节单一、适用案件范围窄、适用对象少。我国应结合具体国情,汲取国外先进的经验,在立案、侦查中合理适用程序分流,在审查起诉环节扩大适用程序分流案件和人群的范围;我国刑事审前程序分流的适用应附加条件,采取多样的分流方式,要加强监督,配套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事立案程序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立案是我国刑事程序的开端。本文通过对现行立案程序中存在问题的归纳与总结,从刑事立案程序功能入手,指出了我国刑事立案程序设计上的缺陷,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方案。  相似文献   

7.
案件分流应是审查起诉环节的重要功能,这不但有利于司法效率的提高,而且有助实现司法公正。然而由于我国审前程序的缺失,再加上不起诉制度案件分流功能的极其有限,起诉环节分流案件的功能从司法实践来看微不足道。但犯罪率的快速上升,及对程序正当性要求越来越高,而司法投入又相对有限,司法资源尤其是审判资源的紧张状况日趋严重,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的实现。笔者认为,借鉴外国成功经验,立足于我国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实践,有必要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设立暂缓起诉制度。并对暂缓起诉的概念、特征、制度基础、利弊进行初浅的探讨,对如何构建我国的暂缓起诉制度提出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立案审查行为的性质及立案的阶段性目标的设置入手 ,论证了立案不应成为诉讼案件的一个独立阶段。认为在刑事审判前程序一体化的大格局下 ,设立新的刑事诉讼启动程序 ,并使其更符合诉讼规律和价值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为保障当事人诉权,解决立案难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改革法院立案制度,变立案审查制度为立案登记制度,但在实践中出现了案件井喷、立案程序冗杂、法官工作量日趋加大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改革中并没有涉及案件受理程序的核心问题——起诉条件,职权主义因素仍占主导地位,在理念上以管控维稳为主、诉权保障为辅。完善立案登记制度首先要区分起诉条件与诉讼要件,将其放置在不同的诉讼阶段中;其次要完善分流机制,解决案件数激增的现象;最后要重新梳理诉答程序,实现每一阶段程序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刑事诉讼庭前程序对于庭审的集中、高效进行有着重要作用。但这一程序在我国学界和实务界被长期忽视,导致庭前程序的虚无化。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新增了庭前会议制度,这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诉讼庭前程序的重大变革。但在实践中,各地法院对该制度的落实仍存在诸多问题。文章分析了刑事诉讼庭前程序的概念,针对我国庭前程序的现状,提出了完善刑事诉讼庭前程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辞典特性和辞典学学科地位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辞典特性概括为查检性、条目性两条,是可以把它同普通图书和一般工具书区别开来的。辞典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语文辞典、专科辞典和百科全书,它不可能是语言学的“分支”或“分娩”学科。它与众多学科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它是一门接受众多学科和自身的理论指导,有着特有内容体系的独立学科。  相似文献   

12.
结合钱氏宗谱和有关史籍,对宋代钱氏家族的人才状况进行了综合考察,列举了这一家族在学术文化、艺术、医学等诸层面的成就;分析了其人才现象的特点;并进而剖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3.
实现主食产业化发展,实行产品的标准化是关键。以豪特林(Hotelling)线形选址模型和塞洛普(Salop)的圆周模型为基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后建立一个三阶段的博弈模型讨论主食企业和政府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4.
台海问题目前是祖国统一大业的最大障碍,并对祖国的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原则,加强大陆与台湾的经济联系,以发展促统一,坚强两岸人民的亲情联系,以民意促统一,是我国政府在新时期对台方针政策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5.
士人与大众文化心理的交融 --元杂剧三国戏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典文化与大众文化碰撞融合的角度重新阐述了元杂剧三国戏的文化意蕴.元剧作家在向三国故事取材的同时,大众文化层面的某些东西也随之进入到三国戏中.剧作家的士人身分,以雅融俗的思维方式,其以史写心的创作本旨,又使三国戏印有雅文化的色彩,个中寄寓着元代士人群体的复杂文化心理.这从仕隐矛盾心态的投注,忠君观念的强化,三国人物身分品格的雅化等方面可见一斑.这说明元杂剧三国戏是士人与大众文化心理交融的产物.这种文化层面的碰撞融合,影响着三国戏的文化内涵、人物特征与美学风格,也影响着罗贯中的创作.  相似文献   

16.
十六国时期的匈奴政权 ,立国时间颇短。其原因 ,既有外部局面动荡的因素 ,也有其内部统治腐朽的因素。但从深层次探讨 ,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突如其来的胜利冲昏头脑 ,狂妄自大 ;在学习先进民族经验时 ,不加辨别 ,以莠为良 ;丢弃了本民族的优良传统 ,人力匮乏 ,素质蜕变 ,战斗力下降。这些致命弱点 ,导致其短暂的国祚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理论界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起点问题上存在的不同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探索往往会导致一种新理论的形成,但这种探索必须是成功的探索。导致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成功的探索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其始发点的,因而它也就自然成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文章还对认定一种新理论形成起点必须符合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探索的起点能否成为历史起点,关键要看有没有正确的逻辑起点相匹配,反之,逻辑的起点能不能成为形成起点,除了本身必须正确,还需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找到契机,找到载体,即与历史的起点紧紧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欧洲先锋电影运动被认为是一次“精英运动”,是精英性和违背了观众的惯常审美心理导致其迅速消逝。但对观众的审美心理作出分析的话就会发现先锋电影迅速消逝的原因并不是它违背了观众的审美心理,而是由于观众感知积累的缺乏;精英性也并未导致先锋电影走向尽头,反而使其摆脱了早期的“杂耍”身份,成为了20世纪整个现代主义文化的一条支流。  相似文献   

19.
从管理的角度阐述了合并高校图书馆固定资产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并针对高校合并后图书文献资产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对于国际私法的性质,理论界历来持有不同的观点,国际私法诞生至今,从积极的意义上讲,这些观点在各个历史时期帮我们解读了国际私法。然而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我们有必要将国际私法放在飞速发展的国际社会这个大环境下进行审视,并对其性质进行重新解读,明确其功能及效用,通过各国国内立法的变革以及国际统一立法的完善,促成其作用的完全发挥,同时完成国际私法的理论重构与国际私法的完整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