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网络伦理的建构原则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网络社会作为一种新生的社会组织形式,在带给人们极大自由与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伦理问题,使得建构网络伦理显得日趋迫切与必要.建构网络伦理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社会责任原则、整体利益原则、人性关怀原则、公平正义原则、诚实守信原则、因势利导原则、兼容允许原则、和谐发展原则等.  相似文献   

2.
“法律下乡”:乡土社会的双重法律制度整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勇 《东南学术》2008,2(3):19-27
本文从现代国家建构的角度分析国家法律向乡土社会渗透的过程.认为伴随现代国家建构中的"政权下乡"是"法律下乡".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由政策整合向法律制度整合转变,以求建构统一的法律制度共同体.但起源于工业和城市社会的现代法律下乡,与根植于乡土传统的农村社会遭遇着碰撞和困惑.在现代国家建构和乡土社会变迁的双向过程中,乡土社会呈现出双重法律制度整合的状况,并需要加以制度性整合.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过程并非简单的市场转型,而是向由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生、动态互补的制度结构转型.在此过程中,作为一种元制度的社会网络资本日益凸显,对人们经济社会地位的获得、维持及流动产生重大影响,导致社会分层机制更加复杂化.关于当前我国社会分层机制的研究,应综合地位结构观与网络结构观、制度建构论与个体建构论的分析视角,重视社会关系与社会网络资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网络社会的民主性基础使网络民主成为可能.网络民主是作为网民的公民借助网络的信息媒介,参与公共事件、影响政治社会决策,建构公共生活的网络集体行动创新过程.网络民主的功能取向在于公共协商与治理.网络民主的制度创新以导引公共领域的形成为核心目标;以理性的公共运用为条件;其有效性源于网络民主参与的集体行动与正式制度系统之间的互动联接.其具体路径在于:以公共性原则引导网络集体行动;促进多元理性的交往融合;促进信息共享;以地方性公共事务为当前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焦富民 《兰州学刊》2007,110(12):70-73
物权法定原则作为物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是物权法律制度的建构基础.传统的物权法定原则的解释导致了物权制度的僵化,运行中出现了不可避免的弊病.而基于物权法定原则内涵的科学把握与现代化阐释,物权法定原则与民法的意思自治原则并不相悖.对我国《物权法》第5条"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条文的理解与适用,必须坚持强制与自由和谐共生的理念,坚持物权法定的现代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对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及其贫困者,以什么样的法律理念来支撑社会救助制度设计的大厦,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从系统论的视角看,中国现有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的不平衡性,无论是法律制度层面,还是政策制度层面,甚至是法律理念层面,都有一个进一步进行整体性建构的重要任务.社会救助制度的法律理念首先是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权利保障,社会贫困群体及其个体需要从国家和社会两个层面获得救助,因此,国家义务和社会义务在社会救助中的功能将被凸现出来.现代社会的贫困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现象,而且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现象,致贫的原因多种多样,但社会救助制度的终极目标是运用消极性和积极性的救助制度和机制,达到减少社会贫困、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冲突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框架下有三种法律观国家中心论认为法律体现国家意志,必须而且只能由国家制定和宣示;社会中心论认为法律是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包括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国家-社会互动关系论认为法律包括国家制定的正式法律制度、社会自发生成的法律制度和介于国家法与民间习惯法之间的过渡型法律制度.在国家-社会理论框架下,无论哪种类型的法律观,均缺乏本体论上的价值关怀,无法摆脱实证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的法治建构必须以人本法律观为其哲学基础,以法律制度为其骨架,并通过完善与健全的法律全面规范起社会生产与生活的行为秩序。但是,和谐社会仅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无论法律制度如何完善也难以避免各种社会纷争与冲突,因此为了社会和谐与稳定,必须构建司法和谐运转的制度,最大程度保障司法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钟月明 《社会科学》2002,2(4):57-61
文章认为 ,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形成是自发性与自觉性的结合。建构社会主义义利观应遵循以下原则 :综合系统原则、重在建设原则、群众实践原则、持之以恒原则、骨干带动原则和注重发展原则。建构社会主义义利观要协调好教育与规范、创新与继承、熏陶与修养、领导与监督等关系。建构的具体机制包括科研教育、传媒舆论、社会管理、文化艺术、经济杠杆、法律制度等  相似文献   

10.
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规范有序地管理社会事务,是新时期政府推动和负责社会管理创新的主渠道.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建设法治政府、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法治途径.行政检察监督可以依法监督和纠正行政违法行为、提高行政效能,其核心是能动地发挥检察职能.前移法律监督关口,是检察权监督行政权力的创新举措.行政检察监督必须依法、规范运行,要从制度建构和法律实践层面进行法律论证和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1.
网络社会在带给人们极大自由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现实道德难以应付的难题,使得建构网络伦理显得日趋迫切与必要.建构网络伦理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是制定网络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不仅是一种新的制度体制的建构,而且是一种体现在这种制度体制中的新的伦理和法律秩序的建构.法律秩序和伦理秩序蕴含着共同的价值目标,生成于特定的客观经济利益基础,从不同视角并基于不同的作用机理对社会和谐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法律秩序与伦理秩序价值上的契合为根据,以运行过程中的互动与交汇为方式,通过主导与先导功能的释放实现二者的最佳配置,以确保社会的最优秩序和最高效率.  相似文献   

13.
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发展主要经历提出与早期运作、稳定中的调整、成熟中的调整和危机中的调整四个时期。已经成熟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遵循自由竞争原则,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实行独立的中央银行运行体制,保证货币的稳定性;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社会公正与稳定三个方面。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制度建构包括保护市场竞争制度建构、国家干预制度建构、劳资共参的企业制度建构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建构四个方面。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发展路径及制度建构也给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带来了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在国外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公平一直是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也是热点问题。许多国家都积极地从法律、制度和社会政策等方面,建构适合自己情况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福利制度。基于对国外社会公平保障的理论溯源和制度考察.推进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建设必须切实着眼当今中国实际,把握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脉搏,确立正确的社会公平保障理念,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社会组织渐趋兴起,但还面临着发展缺少必要的法律制度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实力和能力偏弱、社会公信力欠缺、独立性较弱等问题.推动公民社会组织发展,要求政府转变观念,改革和完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建构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加强公民社会组织的自身建设等.  相似文献   

16.
网络舆论监督与权力监督目标的一致性及监督功能的互补性决定了二者对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网络舆论监督与权力监督的对接需要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的建构在遵循监督信息公开原则、信息互动原则和信息权利保护原则的基础上,由监督信息的收集制度、查处制度和反馈制度构成对接制度的架构.  相似文献   

17.
采用制度—行动的分析框架,分析中国分配制度变迁的过程中个人建构社会网络的策略的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网络建构的变化。在单位制时代,再分配制度决定了个人建构社会网络的努力更多地体现在单位内部。在后单位制时代,混合型分配制度决定了社会资源分配的多元化、分散化和市场化,行动者建构社会网络的行动在多个场域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18.
惩罚性赔偿制度,在英美法系中是一项较成熟的法律制度,凸显出较高的社会价值.虽然该制度已在我国相关立法中有所规定,但由于大陆法系公私法理论的严格划分,使惩罚性赔偿制度在理论上难以界定其法律归属,妨碍了惩罚性赔偿制度立法上的合理建构,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应从该制度的法律属性及社会价值的角度入手,突破大陆法系传统观念的禁锢,提出切实可行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韩网络实名制之精神分野与网络管理理念更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网络实名制身份验证制度的技术性、工具性以及伦理特性压缩了实名制的功能。中韩实名制规范意旨以及社会功能存有分野。韩国实名制旨在治理“恶意回帖”、“网络恶搞”等网络暴力行为,以净化信息网络环境,增进社会福利。我国网络实名制作为转型中国的一种社会现象,不仅对网络形成一定的行政约束力,也反映了公共领域对公共决策等行政活动之监督以及回应。韩国过分倚重实名制之工具性价值、伦理导向却在黑客技术面前不堪一击,引发大规模个人资料外泄,也加深了源起于科技负效应的社会、文化裂痕。我国应调整规制网络暴力之逻辑思路,即加强民事立法的赋权,从个人数据资料保护的角度进行制度建构,在一些需要更多技术营养的社会领域发挥实名制之工具性价值。而对网络市民社会的“声音符号”以及“决策监督”,我们要有更多的远见,以宽容、保护、引导其发展。当法律遭遇新兴科技冲击,人们不仅要处理科技与法律之关系,更要关注科技、法律以及文化三者之间的对话与博弈。  相似文献   

20.
林兴发 《理论界》2004,(6):67-68
政府制度选择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制度选择必须遵守社会公正原则、效率原则、人民性原则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