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李清华 《东南学术》2011,(4):223-232
台湾当局重视科技教育,从政策上对科技教育给予极大的支持,促使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层次不断得到提升。在70年代,成立了以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工业技术学院";并且经过80年代的转型,使台湾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在90年代获得了快速发展。台湾科技教育的不断转型和发展,促进了台湾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台湾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台湾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台湾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专门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台湾科技教育的不断转型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台湾政治转型主要是由台湾岛内外因素、主客观因素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台湾岛内因素来看,台湾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台湾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国民党政权的"法统"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危机,被迫进行民主改革.从台湾岛外因素来看,大陆"一国两制"政策对台湾政治转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对台湾的专制体制产生了巨大冲击;而来自美国的压力也迫使国民党进行"政治革新".在这些岛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台湾出现了多党并存的格局.  相似文献   

3.
社会经济形态转型视阈内的中国民主文化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聚录 《学术论坛》2007,30(8):39-42
社会经济形态转型主要包括社会技术形态转型和社会交换形态转型.民主文化指人们的民主取向、民主行为和民主效能的总和.社会经济形态转型对民主文化转型构成基本影响.社会经济形态转型对民主文化转型的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中国民主文化转型的良性发展有赖于对社会经济形态转型的优化.  相似文献   

4.
2005年6月12日,由3000名“流浪教师”组成的“拯救国教大联盟”,在台北发动了数万人的大游行,抗议台湾当局忽视师资过剩的恶果,要求“降低班级人数”,“改善师资培育政策”,呼吁“教育部”检讨师资培育政策,提高教育品质。这一状况的出现,是台湾教育工作者对现行师资培育政策的反对与扦格。目前,台湾的教育已经到了千孔百疮的时候,教师的抗议进一步凸显台湾师资培育政策的失衡,反映出台湾社会各阶层民众对台湾教育所存在的忧虑的加深。本文试图对台湾师资培育制度的发展、转型以及改革的方向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教育转型论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时期我国教育经历的是转型性改革和发展。理论界关于教育转型有“文化转型”、“历史形态转型”、“知识转型”三种瑜瑕互见的理论观点。我国内地应被转型的“传统教育”不是“近代型学校”,而是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下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学校教育;由它转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社会的教育,这是当代中国教育转型的实质。教育转型的根本旨趣落实到实践环节中,首要的是育人目标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6.
台湾社会形态由传统农业社会转变到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台湾广告的内涵也在随之发生变化,主要体现为由过去以资讯告知、文字表现为主转变为具有浓厚象征意义与认同形式的广告为主.台湾消费时代早已到来,财富的积累、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以及职业结构更趋专业化等因素都使得台湾"中产阶层"范围扩大,越来越多的人们对身份认同产生强烈需求.台湾广告发展到现在,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有着浓厚的台湾特色,并运用各种认同凸显这种特色,影响台湾民众的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以围绕藤井省三<台湾文学这一百年>的相关论争为切入点,初步探讨近些年来在日本和台湾地区的日据台湾文学研究领域出现的"台湾民族主义"话语.对日据台湾出现了"以皇民文学为核心的台湾民族主义"这一荒谬论点进行辨析和质疑,认为对于日据台湾文学研究而言,学术化转型有其合理性,但不能以牺牲殖民批判作为代价.  相似文献   

8.
"解严"前后至今是当代台湾社会和政治剧烈转型的历史时期,也是当代台湾思想转折的年代.如何理解和描述当代台湾思想史的这一重大转折的脉络,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这一时期台湾地区文艺思潮发展十分复杂,"后殖民批评"、"本土论"和"左翼论述"三大理论思潮相互绞缠,各种"台湾论"竞相登场,相互角逐,交锋辩证.一系列的充满歧义的话语显示出理论的紧张与思想的焦虑.  相似文献   

9.
康熙统一台湾后,即解除海禁实行开海贸易政策,台湾社会经济从此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清代前期,台湾社会已普遍存在"男有耕而女无织".这标志着早在鸦片战争之前,台湾自然经济基本解体,而商品经济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其重要意义在于,这一社会经济转型与如下要素密不可分,即:国内沿海间的长距离贸易、海峡两岸互为市场、受经济利益所驱动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发达的商业资本、与世界市场的联系,等等.建筑在这些要素上的耕织分离,全然具有近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新宪 《东南学术》2006,(6):161-168
公学校是日据时期专为台湾人子弟设立的一种基础教育机构,存在时间较长,在台湾近代教育史上影响较大.本文通过对公学校产生、发展的考察和主要特点的揭示,认为这一教育机构是日据当局对台湾民众实行民族歧视的产物,具有显而易见的殖民教育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