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摘要]任昉是南北朝时期骈文宗匠,时人有“沈诗任笔”之誉,又推其为“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清人孙德谦为研究骈文大家,在其《六朝丽指》中亦称“骈文之有任沈,犹诗家之有李杜”。但对任昉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还甚为简略,而且因其作品多为诏策之制而颇受贬抑。因此,从研究任昉交游入手,去研究任昉的人脉和文脉以及他在当时文坛的地位,都很有价值。本文通过对任昉交游活动的梳理,来考察交游对任昉人脉、文脉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惨烈的社会转型,惊醒了当时的学界,催生了由空转实的学术转型。当时的学术取向,由空疏玄虚的"宋学",首先转向经世致用之学,之后又转向了崇实师古的"汉学"。在"汉学"全盛的乾嘉时期,"汉学"的学术精神、治学方法深刻地影响了骈体文学和骈文理论的发展,促进了骈文的复兴和骈文理论观念的转变。乾嘉时的《四六丛话》,便是这一骈文复兴过程的理论总结和骈文理论观念转变的突出代表。以《四六丛话》为例,研究社会转型与学术转型时期的骈体文学与骈文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学术转型对骈文及其理论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在社会文化宏观背景中寻求骈体文学、骈文理论嬗变的动因与根据。  相似文献   

3.
李华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先驱,有其独特的文学观念。学界一般将李华的文学观念概括为尚古、宗经、载道。而实际情况是李华对于文学的定义有宽和严两重标准,"言饰而成文"是对文学宽泛的界定,"有德之文信"则体现出了严格的选择标准。宽严两重标准既不刻意把骈文排除在文苑之外,又自然将骈文末流置于择取的范围之外,这有利于以散代骈文体变革的顺利进行。此外,李华在论及文学时,认为文学应当重质亦重文,尚古而厚今,这种观念是对当时流行的重形式的文学观念的矫正,但又不至于矫枉过正。李华的文学观念深合时宜,又具有较深的理论价值,因而直接影响到了中唐的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文学观念的主体部分就是对于李华文学观念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试论骈文的美质美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骈文是六朝时期的一种新兴的文体,其美的形式的首要构成因素是偶句,偶句是由汉语的形、声方面的特点和传统文化观念决定的,因此,骈文的美的形式主要是汉语的文化意蕴以及某些传统观念的艺术显现。历史的逻辑与文化的历史在骈文的形式上达到了某种统一,使骈文成为文学的初步觉醒时期的代表性文学形式。骈文之美的本质是对人的类的感性的乐感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清代选学的兴盛源于对六朝文学的重视和对其文学观念与生活态度的追捧。清代骈文大多模拟清代选学 ,同时又在其基础上有选择和甄别  相似文献   

6.
文学进化观在近代文学观念中很值得研究,从梁启超和刘师培都可见这种文学观念的影响。而刘师培的进化文学观尤其复杂。本文从他立论的基础即俗语和骈文,从语言文字和文体变迁两个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认为他的进化文学观只是一种论证的策略,承认俗语和为骈文立正统分别合于他的启瀹齐民和保存国学两个立场。刘师培只是从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角度来使用他的进化文学观,以至于他的进化文学观不成系统,但是它却暗合了文学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7.
在文学观念和学术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下,桐城派对骈文的态度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先驱者戴名世、方苞等关注时文对古文空间的挤压,主张复三代秦汉经史类"古文",对诗词、四六等"艺"都比较轻视、冷漠。创始者姚鼐在乾嘉汉学兴盛与骈文复兴的背景下,关注骈文,虽然对六朝藻丽俳语颇有微词,但对骈文文体本身并不轻视,对好友的骈文成就加以肯定。桐城后学,包括姚门弟子和曾国藩等,理解并接受骈文,他们不仅在骈散对举的话语体系中探究骈文的功能、特征、风格等,有的还喜爱骈文,创作骈文。整体上,桐城派主张文章以"道"、"理"、"气"而不是以骈体之"辞"来定高卑优劣。桐城派对骈文态度的演变,为现代文章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宋代理学家的骈文观是宋代文学研究中一个被忽略的重要课题.大多数北宋理学家对骈文持批判态度,并与宋代古文正宗地位确立和骈文风格转变有直接关系.南宋时期理学家的骈文现出现了分化,并在骈文的创作态度、审美风貌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骈文是我国文学史上争议较大、影响较深的文体。王勃的《滕王阁序》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代表骈文的最高成就。从内容上看,《滕王阁序》拓展了骈文的艺术境界。在艺术形式上《滕王阁序》接受了六朝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在骈赋的形式上加以散文化,达到了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王勃《滕王阁序》的内容、形式及艺术境界,探讨骈文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肯定它对中国文学发展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历来学者多批评骈文繁缛华丽、重文轻质,并以其典雅深奥、用典颇多、难以学习掌握为病。自文学有雅俗之辩后,骈文又被冠以"贵族文学"之名而为学界不齿。自白话文行世后,骈文更是少人问津,鲜有用武之地。其实,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独有的一枝奇葩,其特有的艺术表现力和其丰富的文学资源都是不应被忽视的。  相似文献   

11.
才思无穷寄载笔——论任昉笔体作品的思想和艺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朝学者任昉擅长表奏等笔体文章,和当时文坛领袖沈约齐名,有"任笔沈诗"之称。任昉的笔体作品中有大量的属于代人创作的代言体。即使是代言体作品,任昉也能设身处地恰如其分地把握作品的艺术表达出自己的褒贬,表现了有为而作的精神。任?的笔体作品用典恰当、笔端含情,其艺术价值得到当时人的赞赏。  相似文献   

12.
陆机的物感思想是“象、文”传统与《礼记.乐记》的综合,他深深陷于“象”、“文”传统设置的紧张关系之中,同时也在文学领域保持了《礼记.乐记》中的物感思想。而刘勰则将诗歌观念置于一个无所不包的宇宙学说基础之上,以消除“象、文”传统的紧张关系。他认为“象、文”与“道”不是价值逐渐递减的关系,而是内外相符的关系。从而革命性地改变了言意关系在传统物感思想中的功能,将物感思想的重心从“物”转变到了“情(感)”,将“物感”转变成了“感物”。  相似文献   

13.
任昉年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朝学者任昉在齐梁间是一个重要人物,他与沈约齐名,同为文坛领袖。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六朝的重视,对任昉的关注和研究渐多。但对任昉的生平中一些重要事迹的系年多有讹误,本文对此进行了爬梳整理,以期有助于对任昉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因王士禛语试论任昉诗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人有言"沈诗任笔",则知诗歌创作并非任防所长.然而在<分甘余话>中,王士稹却给予任防诗歌高度的评价,以为优于沈约,抵牾显生.任防博物广知,作诗动辄用典,他的诗歌呈现出渊雅的风格特征,与以沈约为代表标榜"三易"说的永明新体诗人大相径庭,而这显然也正是作诗重材力的王士稹激赏任昉的主要原因.尽管钟嵘等批评家指责任防诗格不高,但他与王融等作诗以事义表学问的方法,却得到相当一部分士人的认同及效仿,在当时文坛形成了以学问为诗的一派.任防诗歌今存虽少,然而以学问为诗的倾向迹状显在,仍可借以察知当时这一派诗人创作的大致情况.  相似文献   

15.
韩愈柳宗元同为复古运动领袖,为文却个性独具。文章主要以其论事析理类文章为考察对象,力图从内容、复古理念、文与道连接模式等方面来把握他们行文风格及个性表现上的差异,并揭示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韩愈在论述重大问题时多用正面展开的途径,主题思想的正统性决定了风格的特征;柳宗元则张扬理性,其论事依据发自严密的逻辑,思力贯透的强度和深度皆非韩愈能比。  相似文献   

16.
《人谱》是明末大儒刘宗周平生最为重要的一部著作,是探赜他哲学思想核心主旨的最重要“文本”。学者们围绕《人谱》的撰著背景、过恶思想、图示、学术影响等问题多有论述,但对《人谱》所开显的独特的“心体论”、“工夫论”、“心学易”等问题尚未深入研究。以《人谱》为切入点研究刘宗周哲学思想的演进逻辑,是蕺山学研究的又一可能进路。  相似文献   

17.
从魏晋到清代 ,“水神托人传书”母题在不同时代的小说、戏曲中皆有表现 ,构成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此母题在唐传奇《柳毅传》中达到真正成熟 ,以后的流变皆从《柳毅传》加以扩展 ,不同时代的作品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  相似文献   

18.
刘勰的诗论思想散布在《文心雕龙》对诗体的各种论述当中。《明诗》篇对诗的含义进行了界定———"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是刘勰诗论的核心内容。现在通行的观点把"持人情性"理解为讲诗的政治教化作用而非诗的含义,既没有把握《文心雕龙》文体论的独特论说方式,也没有将刘勰诗论和其"标自然为宗"的文学观相结合,因而造成了误读。刘勰不仅用诗"持人情性"的新观点重申了自己的"自然"文学观,还对孔子"思无邪"思想作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陶望龄受王阳明心学影响,从尽心尽性的角度,提出"偏嗜必奇"说,大反程朱理学,一时振聋发聩,并奠定了他在晚明文论史上的独特地位。陶望龄此说从刘邵《人物志》"偏至之材"引出,由人物品评到文学理论,他首次揭示并盛赞了"偏"、"奇"的关系及价值,为晚明文论注入了新说。陶望龄既提倡偏奇,又强调圆美,这与他崇尚自然的审美标准有关,而他所谓"自然"又带有强烈的心学色彩。  相似文献   

20.
在文学的政治功利性倾向上,柳宗元、刘禹锡、吕温等人认为“文”应该服务于“道”,但在“文”与“道”的具体关系上,他们的观点有异。任何文学团体都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环境,永贞贬谪文人的文学观点也不是独立于中唐文坛之外的一家之言,他们是中唐文坛上最活跃的文学团体之一,其“文以明道”文学思想的提出与发展,与当时其他文学流派密切相关,尤其与同时期以韩愈为首的古文运动互为呼应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