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马克思学”从“马克思恩格斯对立”的预设前提出发将马克思恩格斯在俄国公社问题研究上的差异扩展为对立,主要围绕着在俄国社会发展道路上恩格斯的“单线论”和马克思的“多线论”的对立,在俄国社会发展前景上恩格斯的“悲观”与马克思的“乐观”的对立,恩格斯扩展“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应用范围背离了马克思等三个方面.持这种“对立论”观点存在三个认识误区,没有考虑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辩对象的不同,忽视了在1882年《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里两人已经达成统一的认识的事实,没有看到两人产生不同论述背后的资本主义发展变化这一因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俄国农村公社性质和定位的分析、对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和坚持社会主义革命的立场等重要问题上都有一致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赵家祥 《河北学刊》2003,23(4):189-195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我国学术界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俄国公社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设想展开过热烈的讨论 ,在提出很多有价值的思想的同时 ,也在不少方面误解或误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笔者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是否提出了在落后国家首先发生并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思想、马克思在“跨越”问题上早年思想和晚年思想是否相互矛盾、马克思与恩格斯是否在“跨越”思想上相互对立以及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否对马克思、恩格斯“跨越”思想的证实等四个方面的冷静反思 ,得出了与不少学者不同的结论 ,意在澄清对马克思、恩格斯晚年“跨越”思想的误解。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设想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深化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设想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思想材料,邓小平理论深化与发展了马恩“跨越”设想里的重要论断。  相似文献   

4.
“马恩差异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嫱嫱 《广西社会科学》2008,153(3):205-208,F0003
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前后,对他们思想的歪曲始终不断,由此形成了各种关于马恩关系问题的观点,其中包括"马恩差异论"。"马恩差异论"起初是由怀疑、敌视、反对马克思主义者引起,此后,在西方,随着"马克思学"的兴起,"马恩一致论"开始转向"马恩差异论"。国内坚持"马恩差异论"的学者不多,大部分还是坚持"马恩一致论"。实际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阅历和气质、志趣和特长、思维方式和研究的侧重面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但他们之间的共同性则是基础性和本质性的方面,他们共同构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对待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系应当在坚持差异基础上的一致,反对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起来的观点和完全否定恩格斯的历史地位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社会关系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在马恩著作中,对社会关系概念的使用极为广泛,在众多的场合,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关系概念的运用,从内涵和外延上都不尽相同。但是,人们对马克思、思格斯所用社会关系概念的不同含义,长期以来缺乏应有的重视。本文试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社会关系概念的思想加以简要列述,以就正于理论界的同志们。一、社会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的共同活动过程中彼此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社会总体的意义上运用社会关系概念,把社会  相似文献   

6.
列宁“东方决战论”献疑刘文汇众所周知,尽管马克思晚年曾提出俄国有可能会直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但是他和恩格斯始终坚信“由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和西方资本主义的高度发达,未来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决战将必然爆发在西方。如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异质性差距论'"的"实质"在于,它是在"重读马克思"的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即澄清并矫正以往在"马克思-恩格斯问题"上的种种误读成分,当归马克思的归马克思,当归恩格斯的归恩格斯,以便恢复马恩各自思想的本真性.这无疑是"重读马克思"的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努力和尝试.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始终认为,俄国革命是农村公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先决条件。关于“俄国革命”的性质,学界有不同理解。基于基本理论、历史实际和相关文本分析,本文认为,它不可能是“社会主义革命”,或者“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只能是“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人民民主革命”。不能把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即将发生的俄国革命与后来的俄国“十月革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术关系问题,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回避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理论界大致形成了“一致论”、“对立论”以及“差异论”等几种观点。不同的是,英国著名的社会学者吉登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马恩的关系做了“一致论”的论述。吉登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一般差异、友谊关系以及恩格斯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作了深刻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的学术关系,对我国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曾就俄国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提出著名的设想:俄国社会可以凭借农村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近年来,这个设想被人们当作落后的东方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根据,成为理论界的热门话题。但是,如何理解和评价这一理论,似乎并未一致。本文旨在通过对马克思自身的思想;马克思这一理论与民粹主义的关系;马克思这一理论与恩格斯的看法等不同的视角,对这一理论进行一次全面地审视。  相似文献   

11.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不是马克思的首创;跨越设想是马克思尚未成熟的理论;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阶段不可跨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俄国未来发展道路问题上并没有真正为俄国革命党人指明一个确切的方向和提供一个确切的答案;马克思给查苏里奇的复信及《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并没有真正解决长期以来萦绕在俄国革命党人心头的这个重大理论问题。我们不能把自己一厢情愿的东西强加于马克思。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提出“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重要论断,恩格斯也在相关论著中也提出了这一重要思想,但是后人在马恩的基础上去理解和阐述这一重要思想时,却争论不断,因而在笔者看来,要想正确把握马恩的“重建个人所有制”这一论断,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必须回到马恩的语境中理解它的内涵;其次,需要把握这一论断的目标;最后,需高瞻远瞩,理清这一论断实现所须具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俄国农村公社的命运时指出,由于俄国村社的公有性质,以及它是和西欧资本主义同时并存的东西,所以具有从原始公有制直接实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而不必经历西欧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波折。这就是所谓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设想。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设想,为尚未进入资本主义的国家选择自己的社会发展道路开辟了新的方  相似文献   

14.
一、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和人才,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本观点。中国现代史的经验教训,为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马克思在从事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创立的时候,一直以极大的热情注视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他对科学技术上的每一次进步,总是感到欢欣鼓舞。他认为,“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马克思把需要经过专门培养训练、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称为“复杂劳动”。并指出,“少量的复杂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马恩全集》第23卷第58页)他强调说,工人阶级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马恩全集》第16卷第217页)。恩格斯也断言,“能够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措施之一,首先是对一切儿童实行普遍教育”。他认为,“受过教育的人,会比愚昧无知的没有知识的人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好处”。(《马恩全集》第2卷第614页),恩格斯还指出,工人阶级的解放,除了需要律师之外。必须有大量的医生、工程师、化学家、农艺师及其他专门人才。因为问题在于,工人阶级“不仅要掌握政治机器,而且要掌管全部社会生产,而在这里需要的……是丰富的知识”。(《马恩全集》第22卷第487页) 列宁继承发展了马恩重视教育、知识和人才的思想。他说过,在一个文盲  相似文献   

15.
(一) 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无论是西欧还是东欧,都有一些人抓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经历、气质、学术道路和学术分工上的一些不同,制造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的神话。他们特别责难恩格斯“歪曲”马克思的观点,用经济决定论代替历史唯物主义,用自然辩证法代替马克思的主体——客体辩证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的“互补”,指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是社会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这是唯物史观的一条重要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中,曾直接提出了俄国革命和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双方互相补充”的思想。马克思在许多论著中,也阐述了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在各方面都互相影响、互相补充这个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后来,这个观点被普遍忽视了。随着当代新技术革命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年是否认识原始社会,对这个问题,历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马恩在初期尚不知道有一个无阶级的原始社会;另一种意见认为,马恩是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创立者,他们对原始社会一开始就认识的。许道勋、赵克尧二同志在《关于马克思对原始社会史的认识过程》(刊《江汉论坛》1983年第4期)一文中,又持后一种意见,批评前一种意见。读后觉得,许、赵二同志的论据难以成立,论证矛盾重重,其中涉及如何实事求是地进行史学研究的方法问题,也有进一步辨明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成理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民族形成问题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提出了民族形成理论,并依据后来的研究成果不断加以完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民族形成理论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传播到俄国。列宁根据这个理论和俄国的民族情况,对俄罗斯民族形成有过深刻的论述。特别是在1913—1914年列宁和斯大林对民族形成问题作出了独特的理论概括。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成理论开始传播到中国。解放后,我国学术界对民族形成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争论。人们在民族形成的时间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这与对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语义分析方法 ,澄清了恩格斯的哲学名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唯物主义”的双重语义 ,消解了由传统教科书理解框架“反注”恩格斯所造成的逻辑语义冲突 ,并据此讨论了“马恩对立说”的主要论据 ,从新的视角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思想根本上的一致性。本文表明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读恩格斯”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在国内外学术界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马克思所讲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究竟属于何种社会经济状态?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论述的“亚洲社会”的特征是否符合东方各国的历史实际?马、恩在晚年有没有改变关于“亚细亚形态”的观点?对于这些问题,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众说纷纭,很难取得一致的意见。我们认为,要使这个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