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体现自觉的本原意识的文学理论著作。这种本原意识具有多重内涵 ,主要表现为对外追索自然本原和原始文学的渊源 ,对内探求人的心性本原和主体精神 ,实质上是一种寻找和反思文化本原的人文意识。这也是《文心雕龙》在理论体系、思想深度和文化价值上使古代其它文论无可比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钱钟书充分利用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韵味无穷的文字,并创造性地与西洋文字相结合,成就了《围城》出色的语言艺术。作品中语言艺术背后潜藏着一种贯穿始终的艺术手法——"陌生化",不仅是语言,更渗透了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成为一种自我意识,影响着作者的创作始终。本文试图从作家主体意识层次、话语意识层次的陌生化对小说进行分析,更深层次地领略《围城》的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3.
试论女书唱词《祝英台》与壮剧《梁祝》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的强弱态势、民族性格以及文化传播主体、途径、方式的不同导致了女书唱词《祝英台》与壮剧《梁祝》的文化差异 ;强烈的女性意识是女书唱词《祝英台》最突出的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4.
弥漫着《圣经》气息的《简·爱》在文本及作者的宗教意识方面饱受争议.以叙事结构角度解读《简·爱》,指出简与罗切斯特的爱情经历了"失乐园"到"复乐园"的演变,是对《圣经》结构的完整模仿;但是伊甸园场景、简的出走和回归却又颠覆了《圣经》的原型意象,折射出文本和小说作者矛盾的宗教观.矛盾的原因在于文本中蕴涵了浓厚的女性意识及个体本位主义价值观,这种女性意识与"神学"密切相连,进而造成了文本复杂的圣经情结.《简·爱》是"女性主义神学"的艺术化展现.  相似文献   

5.
《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动态地、发展地叙写了阿喀琉斯、奥德修斯、赫克托尔、涅斯托尔和佩涅洛佩等在战争、婚恋场景所展示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精神与物质、文化与自然、灵与肉的统一,和盘托出了他们在为荣誉而战的光环下的追求体系;《格萨尔王传》也在为"善道"而战的旗帜下,动态地、发展地写出了格萨尔、贾察协噶、绒察查根、珠牡等在战争、婚恋场景所展示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精神与物质、文化与自然、灵与肉的统一,将其追求体系和盘托出。中西两大史诗均开创了同时描写古代英雄之表层性格和"深层性格"之先河,他们代表着"英雄时代"之时代"英雄"亦人亦神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体现着人本意识、自由意识以及责任、担当、关怀意识,具有经典的人文价值和崇高的审美价值。从英雄形象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言,《格萨尔王传》的人物形象塑造可以与荷马史诗媲美,不愧为《伊里亚特》和《奥德赛》的东方版。  相似文献   

6.
作为英帝国的发展的文化向心力,帝国意识贯穿于康拉德的多部小说。以海洋小说中的《青春》和《阴暗线》为研究文本,围绕海洋文学之中特有的"海洋"、"船只"、"水手"三个要素,来分析这两部小说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三方面所体现的帝国意识,从中读出康拉德对大英帝国的深切关注,并探索隐匿于文本之后的帝国崛起意识形态动因。  相似文献   

7.
梁涛先生基于今本《中庸》一部分内容与《五行》的思想一致,断定今本《中庸》与《五行》都是子思一人的作品.这一论断值得商榷.今本《中庸》的"自明诚"与《五行》的"行"有着明显的不同,今本《中庸》的"自明诚"是由外在的道德行为激发内在的诚,已达内在主体自觉,而《五行》的"行"尚停留在外在道德行为,缺乏内在主体自觉.今本《中庸》与《五行》的这一差异,说明今本《中庸》与《五行》的思想是不同的,二者并非出自同一个人的作品,而是由不同的人完成的.  相似文献   

8.
巴赫金对话理论是在马丁·布伯《我与你》的"关系主体论"基础上的继承与开拓。从"我——它"、"我——你"到"自我和他者"的理论延伸。巴赫金作为哲学出发点和理论归宿的对话理论贯穿人文学科各领域,其根本是关于人的理论,蕴含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体现出一种平等、民主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9.
从《李自成》到《白鹿原》,史诗性创作经历了从以政治为主体的国家民族话语建构到以文化为主体的传统话语建构过程.当下,全球文化、商品经济多重力量冲击下的传统文化已经逐渐处于消解状态,这使得史诗性创作空有宏大的叙事规模却无法建构起属于这一时代的文化主体,从而呈现出"反史诗"的写作状态.这种"反史诗"的状态要持续多久?之后的史诗性创作将以何种面貌出现?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学史上,《红楼梦》作为古典文学的终点,《狂人日记》作为现代文学的开端,两者之间具有重要的文化承继关系。首先,《红楼梦》伤时骂世,《狂人日记》感时忧国,传承了中国文化的士人精神。其次,《红楼梦》第一次把"情"提高到形而上学的水平,以"女儿"作为理想世界的中心,对传统文化发起天翻地覆的革命;《狂人日记》则弃绝传统文化,渴望以"新文化"战胜"旧文化",把"孩子"看作"新文化"的希望。最后,《红楼梦》与《狂人日记》的主人公徘徊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前者进行精神探索,后者开始勇猛呐喊,孤独与分裂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1.
勃朗特姐妹二人都在英国女性文学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相比较而言,《简.爱》在彰显女性主体意识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受到男权话语操控的痕迹;而《呼啸山庄》则在想象的荒原上颠覆了男权社会的一切秩序。  相似文献   

12.
《易经》有几点可以表明其写作年代的文化沉积:隐晦的图腾意识;"利建侯"的社会环境;以"邑人"为庶民的社会分层;不使用"哉、矣、也、乎"等语气词的语言风格。根据这些文化沉积推断,《易经》成书于殷末。  相似文献   

13.
从巴金的《家》到刘恒的《苍河白日梦》,中间悬隔着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跨度,反映的却同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和家族的总体面貌和文化特征。而由《家》的全知叙事和叙述者“大我”的定位,到《苍河白日梦》的私密化个人叙事,因其在叙事层面上的明显差异,表征出各自时代的政治与文化思潮的脉动。比较二者叙述角度的不同,可以看到叙事主体意识的变化背后所隐附的思想、文化、审美观念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掀起的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至今仍在继续,持论者历来存在"美在客观"和"美在主观"、即"客体论"和"主体论"两种观点。周宗岱的《美辨》持"主体论",该书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基本原理为立论根本,以不同时代的民族、文化素养、艺术门类的审美实践和人的生理、心理科学研究成果为依据,指出:"论美离不开人",把握住"美是主体对客体的评价"、"美是一个形容词"这一本质,便可理清复杂的审美现象,把握审美规律。该书体现了作者丰富的艺术实践、深厚的理论根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相似文献   

15.
在《文心雕龙·附会》篇中,刘勰以人体结构比喻文学的篇章布局,并以人的情感与个性特征类比文学的抒情方式与审美风格。《文心雕龙》中有一种以生命体的有机结构类比文章体制的思考模式,即"人化文评"意识。这种以人体比喻文体的观念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背后所蕴含的是古代文化中博大精深的有机综合化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6.
<正> 一史求真同志在《论<红楼梦>的人的主体意识》文中,从人是《红楼梦》的美学和历史意蕴的主要载体、主体对象,和作家及其人物的主体意识,以及“人性的深度”和人物性格,等等方面,论证了《红楼梦》的主要美学意蕴是:“在作品所创造的人物形象体系及其人的主体意识的描写中,表现出人性的纵贯历史的深广度和横贯当时现实的丰富度,从而使作品充满了人性的魅力、充满了百读不厌的美学的魅力。”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见解,它抓住了当前《红楼梦》内容争论中的关键所在和症结所在。本来,构成历史的主体是人,让会的主体也是人;文学艺术描写的对象是人,  相似文献   

17.
文艺复兴运动把人提升为"后上帝时代"的新上帝,人一跃成为"万物的尺度";近代工业文明则进一步将人演变成无所不欲的贪婪主体、无所不能的狂妄主体、无所不做的野蛮主体,从此人"遗忘了自然性","遗忘了存在"。文章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探讨当代美国女作家凯·安·波特《中午酒》的生态意识,指出故事中的现代"文明人"(强者)对"自然人"(弱者)的利用、剥削和欺凌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掠夺和破坏;而所谓的"文明人"的贪婪、狂妄和野蛮最终落得害人害己的下场这一事实印证了现代社会生态环境失衡和人类生存危机等严重的生态问题。波特通过《中午酒》这个悲剧表达了她深远的生态意识:人只有放弃自封的主体地位,恢复与自然的平等关系才能守住自己的心灵家园,才能缓解自然生态和人类生存的种种危机,人类才能拥有未来。  相似文献   

18.
选取《新列国志》《东周列国志》《鬼谷四友志》的重叠部分,对三书评点进行比较研究.从文本嬗变来看,《东周列国志》删削了《新列国志》部分诗文;《鬼谷四友志》则对《东周列国志》的语言、回目、情节均有改动.从评点来看,形式上三者各有不同;内容上,《新列国志》评点涉及多个方面,《东周列国志》《鬼谷四友志》评点则专注于劝诫;风格上,《新列国志》评点冷静自持,《东周列国志》评点相对严肃,《鬼谷四友志》评点则平易自然.这些差异彰显了明清时期历史演义小说发展进程中对"贵幻"理论的接纳、对英雄传奇模式的吸收以及评点者主体意识的增强.  相似文献   

19.
《职方外纪》是继利玛窦世界地图之后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人文地理的著述,艾儒略在编纂《职方外纪》的过程中,精心编织了绘制世界图像和展示海外奇观两条线索,借助了晚明尚奇的习俗,以"奇人"、"奇地"、"奇事"的雅俗共赏的描述,给明清中国人介绍了大量闻所未闻的海外奇事奇人。这些图像在东西文化初次接触的过程中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形象化地为国人展示了世界的自然图景和海外的人文奇观,帮助了国人在猎奇意识的支援下能够初步认识和理解一种异域的文化,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天朝中心主义的陈旧观念,建立起最初的世界意识。  相似文献   

20.
从继承、革新传统文化中悲剧意识的角度,《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红楼梦》所写“家亡人散”是对传统文化“家国同构”模式的怀疑和否定。从“屈原模式”到“贾宝玉模式”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悲剧意识的升华.《红楼梦》的恋爱悲剧模式革新了传统的以礼节情的恋爱悲剧模式.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对传统的“游”悲剧意识及天道悲剧意识都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曹雪芹原著消解了传统文化对悲剧意识的消解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