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腐败成因论     
罗敏 《江汉论坛》2002,(1):61-65
公共权力论、道德败坏论、成本—收益论,是对腐败成因进行单因素追溯的三种典型语境。事实上,腐败的发生,需同时具备公共权力、超过基本生活需要的私人利益和利益交换空间、公共权力与私人利益的连接通道、寻租成本小于收益、官员自利的经济理性等五个条件。腐败现象的蔓延,是渐进式体制转型期各种条件综合地形成并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看,腐败在以下两大因素的相互作用中蔓延:一是公共权力或政府功能的畸变,二是组织伦理的错位导致“官德”蜕变和社会道德底线下移,二者的交互作用,逐步形成了许多官员“经济人”的需求偏好和腐败收益大于成本的情势或环境。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西部大开发离不开行政权力的发挥 ,西部开发中怎样界定行政权力是西部地区体制创新的要点之一。西部地区现行的行政理念和行政体制还有相当大的计划经济的惯性印迹 ,行政权力使用不当成为阻碍西部大开发推进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 ,要从行政权力的界定入手 ,规范行政行为 ,提高行政效率。  相似文献   

3.
腐败是滥用公共权力谋取非权力赋予的特殊权利的一切行为。本文从腐败分子滥用公共权力的方式及程度,分析了转型时期我国腐败行为呈现出绝对权力失控条件下绝对腐败猖獗、从滥用公共权力向滥用公共资源转变、腐败手段更加复杂和隐蔽、灰色腐败危险倾向日益显现等新特征。并针对我国国情,提出了客观权衡腐败零容忍、全面反腐、权力反腐的利弊,综合使用经济处罚、道德教育与法律惩处手段,保持监督制度与权力格局的动态平衡、加强对监督人权益的保护,构建网络监督反腐新平台等反腐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4.
科学制约公共权力是反腐败的治本之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和政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从严治党 ,反腐倡廉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腐败问题仍然存在 ,近些年来 ,反腐倡廉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但另一方面 ,从整体效果和社会影响来看 ,反腐与人们的期望值比起来 ,还有较大的距离。本文拟从腐败与公共权力的关系 ,探讨通过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达到有效治理腐败的根本目的。一、公共权力在实施过程中的腐败机会是腐败产生的客观基础腐败是为了谋取私利而滥用公共职权的行为。腐败行为要发生通常是几大要素 (腐败主体 ,腐败行为侵犯的客体 ,腐败机…  相似文献   

5.
随着各类腐败案件的频频曝光 ,时下无论是学界还是公众都把抑制腐败的目光放在推进民主方面。但民主政治并非抑制腐败的唯一选择。从公共权力异化的视角来分析 ,腐败是公共权力异化的外部行为的表现形式。公共权力异化主要是由于公共权力和权力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异化而引起的。当代中国的公共权力异化主要表现为第二层次 ,即公职人员的以权谋私。遏制公共权力异化 ,主要是建立一个高效运作的公共权力制度系统  相似文献   

6.
公共权力运行中的腐败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腐败,从词义上看,是指事物处于腐烂、败坏和变质的状态。腐败一词被移用到政治生活之中,则主要是形容公共权力使用者超越或滥用公共权力所造成的对公共意志的违背。被人们称为“政治癌症的腐败,其对社会整体利益的侵吞、对社会肌体的侵蚀以及对党和政府声誉的破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当我们对腐败现象痛恨之时,应对腐败的相关因素进行理性思考和分析,以寻求对其防治制度的可行性和治理举措的针对性。在考察产生腐败的诸多因素时,我们不难发现公共权力运行过程中公共权力本身和公共权力的使用者与腐败的产生有着最紧密的联系。腐败行…  相似文献   

7.
窦良 《社会科学》2001,2(12):19-22
一、权力资本的内涵和特征从经济学家的眼光看 ,西方经济学认为腐败是一种寻租活动 ,它指的是少数人利用合法或非法手段谋取经济租金的政治活动或经济活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腐败现象的根源在于公权与私利的交易 ;从内在过程看 ,是公权转化为商品 ,再转化为资本的过程 ,这种资本是一种特殊的权力资本。腐败基本内涵包括了 3个方面 :一是权力的拥有者 ;二是私人利益 ;三是公共权力。由此出发 ,我们可看出腐败的评判标准也有 3个方面。第一 ,是公职的履行情况 ,即公共权力的拥有者做了超越职权职责以外的事情 ;第二 ,以权力资本为衡量…  相似文献   

8.
中国正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建时期,由于诸多原因,出现了不少权力腐败,反腐倡廉,对策虽多,但与其场汤止排,不如釜底抽薪,根本出路在于以权力制约权力。一不规范的市场经济增大了腐败的可能性。权力腐败具有历史性、世界性,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有。只是程度不同。在私有制社会里,形公实私的公共权力必然谋私,必然导致腐败。公有制社会里,公共权力的所有者和使用者是分离的,一旦公共权力在一定条件下异化成私有权力,腐败同样不可避免。可见,权力腐败的根源在于权力的私有或私有化(异化)。但是,在市场经济初建时期,经济…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必然要求,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使这一方略彻底贯彻实施,必须坚定不移地清除权力腐败这一严重障碍。 一、权力腐败是领导干部走向违法犯罪之源 在我们国家,权力腐败是局部现象。但是,“贪如火,不遏则燎原”,“贪如水,不遏则滔天”。遏制权力腐败,已经到了“水将漫堤,情势危急”的时刻。必须“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清除权力腐败,实现依法治国。 什么是权力腐败?权力腐败是指掌握公共权力、担任公共职务的国家公职人员,利用其特殊身份,滥用职权,谋取私利,使公共权力产生异化或嬗变。权力腐败不仅严重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影响社会稳定,激化社会矛盾,而且还危及党和国家的生存。为此,江泽  相似文献   

10.
一、从理论上认识权力具有趋向腐败的必然规律人们认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社会腐败”。当然,这只能认为是一些人对眼前的种种腐败现象所作的直观概括;确切地讲,所谓社会腐败,应当区分为政治社会的公共权力腐败和市民社会的世风腐败两个层面。此二者,虽然具有相互影响的性质,但从根本上讲,前为因后为果,即公共权力的腐败导致和加剧了社会风气腐败,从严格的意义上讲,社会是无所谓腐败的。这是因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广大从事体力与脑力劳动的人民不存在腐败的问题;而权力则不然,它来源于社会劳动,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