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社会结构变迁中的城市青年农民工群体特征的描述,以社会整合与发展为分析框架,结合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在对青年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地位、群体关系及社会互动状况加以比较的基础上,对青年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的"问题化"倾向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进而探索了我国城市农民工群体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整合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城乡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这一群体具有较高的社会活动能量,他们在给城市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如青年农民工的越轨问题.笔者拟从社会体制结构及群体心理两个维度对青年农民工的越轨心理进行分析,并希冀能对城市管理体制的改进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下,青年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对这个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引起了全国更广泛的关注。青年农民工是这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他们与这个社会的融入,关系到国家的繁荣稳定。对于这一群体怎样健康成长,最终实现与这个社会融入的问题,本文将对当前青年农民工社会融入现状及其存在问题进行浅析,并试图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力求为青年农民工开创一条最佳道路,缓解当前城乡冲突,以实现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青年农民工的婚外恋行为,容易导致离婚、婚外性行为、家庭暴力以及更低的婚姻满意度评价.子女数、婚前恋爱次数、夫妻家庭角色和婚前性行为是导致青年农民工群体婚外恋行为的主要因素.青年农民工群体中的这一非主流现象和城市工业化的大背景有关,也与其特殊的社会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5.
流行文化对青年农民工城市化历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某高校从事服务业的农民工群体的经验研究,探讨流行文化对青年农民工城市化历程的影响.本文认为,由于近年来中国农村流行文化新的发展特点以及青年农民工务工性质的变化,城市流行文化对青年农民工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流行文化作为城市生活的表征,可以部分地弥合和消解城乡间生活方式及文化的巨大落差,而另一方面,由于工作时间、经济收入的限制,流行文化又在相当程度上阻碍着青年农民工的城市化历程.而就本文的经验研究而言,目前以城市人口为主要受众的高速发展的流行文化使得后者的影响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就业关乎青年的主观幸福感.实证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城市青年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总体而言仍高于城市非青年群体和农村青年群体.就业质量对提升城市青年主观幸福感有正向促进作用,且主要通过收入、社会保障和职业发展机会三个维度发生影响,工作强度和工作稳定性的促进作用在统计上并不明显.要提升城市青年的主观幸福感,需从提高收入、加大保障力度、提供更多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机会入手,同时还需要降低这一群体对工作和就业的厌倦情绪和无力感.  相似文献   

7.
青年农民为农民工群体中的主力军,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浙江省杭州、温州和宁波三地青年农民工的问卷调查,试图从生活、职业、认同和交往四个维度去探究青年农民工的社会适应议题.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青年农民工的社会适应呈现生活工作的适应性.总体上已基本适应城市的生活和工作,群体内部具有较强的趋同性--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个体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差别.第二,认同存在混沌性.他们认为除了农村户口自己已经是城市人,当中的大部分觉得大多数事情自己可以和城里人做的一样好,城市生活没有紧张感,还愿意或很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来自农村.第三,交往的两重性.他们在初次社会化时习得了社会交往的农村特点,再次社会化时则获得了城市特点,传统与现代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8.
英国文化研究的伯明翰学派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青年亚文化,成为影响深远的理论流派。伴随着网络社会与消费社会在中国的崛起,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日益成为文化生产的主体。在当代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研究中主要有两种范式:"阶级形成"范式强调这一群体的苦难、集体抗争与阶级的形成,"市民化"范式强调在城乡二元文化对立中,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对城市文化的融入。这两种范式都忽略了新生代农民工作为青年的文化生产。杀马特和庞麦郎这两个个案的出现彰显了已有研究的不足和突破既定范式的需要。借鉴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理论,以一种"亚文化范式"切入新生代农民工考察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对山东四城市制造业青年农民工的调查发现,不同性别的青年农民工在就业年龄、职业技能、职业选择、收入水平和劳动保障方面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传统观念和妇女较低的文化素质等因素有关.因此,改善农村女青年的就业环境和生存状况.就必须从引导妇女转变就业观念、建立农村流动女性公共服务与保障体系、提高妇女自身素质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青年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持续至今的人口流动现象,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双重作用下,农民工群体日益壮大。随之而来的农民工问题也成为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焦点。农民工的诸如讨薪、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许多显性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问题解决总是差强人意,进展缓慢。实际上这里有一个隐性问题未得到重视,这就是政治参与问题。它涉及到公民的资格、利益的表达与维护、制度的供给。公民的政治权利保障制度愈完善,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就愈公平。目前,青年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状况并不乐观,尤其是青年农民工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日益增多。他们有序政治参与面临着制度供给、自身素质、政府自利动机、组织代表局限等困境。对此,政府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并积极从制度和组织层面解决青年农民工在政治参与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