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郭磊 《南方论刊》2022,(3):10-12,20
意识形态安全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领域保持安全稳定和积极发展的态势,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发挥着积极的效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西方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的入侵和渗透、"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的干扰和考验、网络和平演变和网络传播方式的威...  相似文献   

2.
王立新 《南京社会科学》2015,(2):133-137,144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社会思潮多元化产生的背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五大主要社会思潮中,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潮取代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新自由主义瓦解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历史虚无主义摧毁了苏联共产党的合法性,保守主义阻碍苏联社会的改革发展,民族主义思潮推动国家分裂。因此,在社会主义改革中,意识形态政策的调整应当有利于改革、稳定和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科学掌控意识形态,辩证对待各种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3.
王炳权 《理论界》2005,2(11):141-142
20世纪90年代,自由主义思潮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表现比较突出的社会政治思潮;它试图效法现代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模式,全面改造中国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危害性;要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角度,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高度上来认识和反对这一思潮。  相似文献   

4.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核心内容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的多样化社会思潮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的社会意识,其中前者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在我国社会文化和社会意识领域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后者则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国际环境变化在我国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它在我国社会意识领域处于从属地位。正确辨析二者关系对于推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传媒时代.它的兴起和发展给我们的交流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但是与此同时,国外资本主义思潮、腐朽文化的传播,给我国意识形态的构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正确理解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安全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冷静应对挑战,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进行理论创新,实现意识形态的人本化转向,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实现在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余喜 《理论界》2010,(7):32-34
政治意识形态安全是政治安全中的灵魂。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改革与发展、全球化浪潮和互联网的多重影响,我国原有的政治意识形态安全机制遭遇了诸多挑战。针对我国政治意识形态安全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我国需要从运行原则、运行动力、运行途径和保障环境等几个方面完善政治意识形态安全机制,实现意识形态安全机制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青年群体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关系着国家的政治安全、社会稳定和未来走向。进入新世纪以来,多种社会思潮在国内的蔓延与渗透呈现日趋明显的态势,这一局面会对青年群体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构成某种程度的消解和侵蚀,进而危及主流意识形态在青年群体精神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就目前而言,国内学界对于当代社会思潮与青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的研究尚未展开,进行该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正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和经济全球化冲击带来的意识形态多元化的严峻挑战。在多元思想文化的相互交织和碰撞中,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地位面临着被动摇、被弱化的挑战。因此,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切实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阵地的占领地位对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苏联意识形态思想形成于列宁时期,历经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等几代领导的变迁对苏联社会产生重要作用,苏联意识形态的崩溃是苏联解体的先导。所以,研究苏联社会意识形态变迁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建设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培育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对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而言意义重大.然而,在新时代语境中,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培育仍然面临着由资本逻辑引发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由社会思潮引发的历史虚无主义蔓延以及由情感隔膜引发的革命历史记忆淡化等现实挑战.为此,必须矢志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应对意识形态渗透,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消融意识形态意象,引导大学生重拾革命历史记忆以复归意识形态功能,从而保障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1.
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根源何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根源在于政治体制问题。苏共过分重视民主的实际内容而忽视了民主的程序和形式。实践证明,没有程序和形式保障的民主发生了异化,背离了其初衷,民众的利益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国家的侵犯。苏共始终作为人民的代理人管理着国家的一切,干部由党的组织部门挑选和层层任命,人民既无权选举他们,也无权监督他们,导致人民与政权长期分离。在没有民众的监督与制约下,苏共无法抵制权力的腐蚀作用,蜕变成为自身谋利益的党,干部特权制和权力私有化现象严重。苏共的执政理念也存在偏差,强国目标始终高于富民,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忠诚始终强于对民众利益的忠诚。正因为人民无权对国家的发展施加影响,所以他们也不珍惜这样的国家,最后冷漠地注视着苏共失去政权,国家走向解体。  相似文献   

12.
俄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度之路十分曲折,因专制制度不能顺应历史潮流而被抛弃。苏联时期的现代化尽管存在着种种困难,经历了各种曲折,尽管苏联领导人在治国方略上存在失误,尽管苏联体制刚性十足,苏联依次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人口革命,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就斐然,医疗保健日臻完善,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社会一直充满着活力。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共产国际在东方战略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渠道在华寻找政治同盟。南方实力派陈炯明资深的革命经历、对新生苏俄的赞美和尊崇、反帝爱国的政治态度曾一度使他成为苏俄、共产国际选择的联合对象。然而事实证明陈炯明并非莫斯科式的革命者,"六一六"事件发生后,陈氏对莫斯科和中共的态度也急转直下,苏俄、共产国际结束了联合陈炯明的尝试,从而转向与孙中山的合作。  相似文献   

14.
张屹峰 《学术探索》2004,(11):101-105
苏联党和政府在改革过程中提出了“公开性”原则 ,成为苏联改革理论的重要内容。在“公开性”原则的指导下 ,苏联社会出现了空前的“公开化”运动。“公开性”原则及“公开化”运动 ,对苏联改革乃至苏联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1921年2月1日,俄恩琴白匪攻占库伦,中国中央政府军退守恰克图,在苏俄和远东共和国以及外蒙古人民武装的攻击下,中国中央政府被迫撤离外蒙古,在苏俄政府的军事政治干预下,外蒙古宣布独立。  相似文献   

16.
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很多 ,但其决定的关键因素 ,则是苏共自身建设存着严重问题 ,表现在苏共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及作风等方面。思想路线上的教条主义倾向 ,导致政治路线、决策上的偏差 ;组织路线上“左”“右”两极倾向以及官僚主义、腐败作风的影响 ,都使党组织的战斗力被削弱 ,从而失去执政党的领导地位。其历史教训是深刻的、沉痛的。研究该问题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政党政治形态的生成及其变化,有其特殊的政治文化土壤.变革中的新加坡政党政治反映了该政治体系所蕴含的政治文化的变迁.本文重新考察和分析了新加坡一党独大体制的政党政治形态及其政治文化环境,认为近年来新加坡政党政治形态在向更为民主的方向转型,而这种转型的背后,政治文化所发生的变迁也悄然改变着新加坡社会的政治信念、态度和政治行为.这些新的元素包括参与式政治文化的生长、公民文化的成熟、理性的多元竞争、宽容性的政治文化等.  相似文献   

18.
苏联走上军备竞赛之路的原因与后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联走上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军备竞赛之路,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出于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展超出本国国防需要的军备,给苏联社会带来了多方面的消极影响,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苏联解体的深层次文化原因,对我国当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苏联解体的文化原因包括:意识形态上僵化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文化专制主义腐蚀了社会发展的活力,对知识分子高压政策失去了政权的有力支撑。我国当前文化发展值得注意的问题包括: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下降,对民族传统历史文化认同度需要加强,文化体制改革缓慢。因此必须积极探寻建设文化强国的有效路径,既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又要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中外优秀文化成果,还要通过制度改革为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20.
社会有机体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文化特质构成的复合体,它呈现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有机耦合的“3S模式”。社会在文化演进的过程中,必然会因为物质文化传递的选择性、制度文化配置的稀缺性和精神文化变迁的滞后性而出现文化出入的失衡,体现在社会“文化症候”的出现。文化症候说是对马克思主义体系的社会有机论的发展,对我们用系统思维研究当代文化变迁及和谐社会构建等问题提供了新的学术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