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哉书同志在《价值转形问题新探》(《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一文(以下简称史文)中,批评马克思创立的生产价格理论“自己违反了自己的一些已有的原理”之后,提出了——“平均利润价格”理论。指出:“在平均利润率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下,资本家怎样得到平均利润的问题,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利用价格与价值背离对价值进行再分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李家骥同志在本刊1982年第5期发表《宗法今解》(以下简称《今解》)一文,对《古史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中《试论西周春秋间的宗法制度和贵族组织》一文提出了商榷意见。我们认为《今解》所提出的意见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今解》开头说:“要研究西周、春秋社会政治制度,必须研究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杨宽先生《古史新探》一书,从三礼探讨西周、春秋社会政治制度”。这里就有很大的误  相似文献   

3.
在世纪转折之际 ,回眸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历程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以“现代性”为参照 ,深入地分析、探讨 2 0世纪中国文学 ,更使当下的文学研究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态势。1996年 ,杨春时、宋剑华在《学术月刊》第 12期上发表了《论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近代性》一文 ,对于被惯常接受的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性质是现代性的观点提出质疑。该文以西方文学史为参照 ,指出现代文学是发生在现代社会 ,带有非理性倾向的文学阶段 ,它以现代主义文学为标志 ,而中国“五四”以来的文学发生在前现代社会 ,是理性 (科学、民主 )主义指导下的、现实…  相似文献   

4.
拜读了石泉先生所著《古代荆楚地理新探》一书(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以下简称《新探》),其中有些见解我很同意,如“江”并非长江的专称、曾与随的地望、古邓国地望、云杜与绿林故址等等;但对有些问题,我有自己的不同看法。这里仅就该书中的《楚郢都、秦汉至齐梁江陵城故址新探》(见《新探》一书第417—501页)一文关于东汉末年当阳、江陵两城的定位等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就教于石泉先生。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先生从1895年出生到1976年逝世,生活经历实足sl年,而他的文学和学术生涯如果从大学毕业后执教清华学校算起,前后共约60年。纵观他的生活和学术历程,不难发现一种有趣而又不是偶然的现象,即他在思想文化领域早年追求过或运用过的东西,中途曾有所改换,若干年后又再“回归”。从这种“回归”现象中观察林语堂,特别考察他同中外文化的关系,窥探他的文化心态,似能得到一些启示。这种“回归”现象,笔者在《从文化视角看林语堂》(福建学刊》1988年第6期,《新华文摘》1989年第3期)一文已约略述及,但未专门论述,本文是前文的补…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读了贵刊1988年第2期晓河《关于艺术中的时间问题》一文后,过了几个月我又在《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第2期看到同一署名的《关于艺术时间研究的思考》一文,标题虽略有不同,但内容却完全一样。无独有偶,贵刊1988年第3期发了邓友平《论产业相关律》一文后,不久,我又在《中南财经大学学报》同年第3期上看到同一署名同样标题同样内容的文章。可见,这均属一稿两投者的“杰作”是确定无疑的了。同样的现象,其他刊物也不时出现。也许,对那些习惯于一稿两投的先生们来说,由于能轻而易举地多获取一份稿酬而暗暗沾沾自喜,但是广大读者却认为这是一种不义之财,是应当受到谴责的卑劣行径。 一篇文稿在一个时间跨度内只能投给一家杂志发表,这是目前国内外所有撰稿人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也是人所共知的。而少数撰稿人无视这个规范,搞一稿两投或多投,浪费杂志的版面,浪费读者的时间,这实在是缺少文德的一种表现。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在光明正大的刊物上不再出现这种不光彩的字迹,除了杂志社自身需要对采用与否的稿件及时通知作者以免发生阴错阳差外,我建议:①对一稿两投者,有关杂志社应扣发其稿费,如稿费已经发出  相似文献   

7.
李西兴同志《“共和”新探》一文(载《人文杂志》今年第2期),探讨“共和行政”真义,颇多新意,足成一说。然文中称言:“西周时期有世族而无世卿”、“世卿制度是春秋中期以后列国政归私门(即大夫)才逐渐产生的”,则嫌过于武断。至少从齐国的情况来看,并非如此。 《左传》僖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记: 王以上卿之礼飨管仲,管仲辞曰:“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何以礼  相似文献   

8.
安旗同志继《<蜀道难>新探》(见《西北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之后,又写了《<蜀道难>新笺》(载《光明日报文学·遗产》589期。以下简称《新探》、《新笺》),目的在于“识此诗的本来面目”。读过《新笺》,感到安旗同志所论,仍然和《新探》一样缺乏充分坚实的材料来证明其新说的可信和合理,很有值得商榷之处,下面谈谈我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刘勰论“文德”》作者 张福勋原载 《集宁师专学报》2 0 0 2年第 2期刘勰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 ,首次以“文德”命题 ,强调作家的品德修养。在《程器》篇中 ,只是要求作家的“文德”就是为“军国”服务 ,为“政事”服务 ,仍然是儒家政教的一脉相传 ,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在其它篇章里 ,如《序志》、《奏启》、《章表》、《诏策》、《论说》、《诸子》、《史传》、《谐隐》、《铭箴》、《祝盟》、《明诗》、《辨骚》、《征圣》等 ,不断地强调了作家的“文德”的修养 ,对创作的决定作用。刘勰不仅从创作方面强调“文德” ,而且还从批评和鉴赏方面 ,也一样强调“文德”。刘勰论文德 ,其深刻的渊源 ,当然还是承继了儒家的思想和观点。周振甫先生也曾讲《〈文心雕龙〉论文德》 ,但周先生阐述的是《圣道》所说的“文之为德” ,具体论形文、声文、情文 ,认为“这就是文之为德”。与拙文所论 ,有所不同。拙文讲“文德” ,是阐发为文之道德。《史传文学对小说发展的推动与阻滞》作者 吴广义原载 《职大学报》2 0 0 2年第 1期关于中国小说与史传著作的关系 ,一直是小说研究关注的热点 ,一般研究者多着重史传著作的积极影响 ,他们认为史传著作...  相似文献   

10.
吴承恩《西游记》的祖本问题,是本世纪20年代以来争论中未能解决的问题.邢治平、曹炳建发表在《新疆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上的《〈西游记〉祖本新探》一文,对传统的观点进行了评驳.文章对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的杨本说,和柳存仁在《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提出的朱本说提出了怀疑,对郑振铎在《西游记的演化》一文中提出的大典本说持肯定说.大典本即今学术界通称之《西游记平话》可简称为《平话》,《平话》的残文有三处,一处  相似文献   

11.
事实与共识     
这几年,台湾文学界出现一种值得警惕的倾向:有的作家、评论家在谈论台湾文学时,总是不适当地强调所谓“独立性”、“自主性”,而否认“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1988年,羊子乔先生发表了一篇题为《让我们自己来》的文章,对我的《台湾现代文学简述》一书提出“质疑”。他认为:“台湾文学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性”,在台湾,“中国、日本文学是台湾文学的一部分”,而我却站在“有利于‘中国统一’的立场,来从事台湾文学的研究”,“视台湾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视台湾文学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因而是“大中国沙文主义”。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文学创作的趋向如何?这是创作界和当代文学研究界共同关心的问题。黄健在1990年第10期《当代文学研究》发表题为《文化冲突与文学创作的深化》一文,对此作了有益的探讨。他认为,新时期以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是一个阶段。“伤痕文学”渲泄的只仅仅是一种由政治迫害而产生的伦理感情;“反思文学”丧观的只局限于政治、经济、伦理道德方面的思索,而“改革文学”也只是在这种思索之中从政治、经济等某一个层次发出的“改革”呼声。它们都缺乏深刻的文化反省与批判精神,从而使创作趋向呈单一的局面。“从寻根文学”开始,文学刨作逐渐出现多元化的局面,并发生了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超越政治与  相似文献   

13.
人的文学     
刘小新 《东南学术》2003,(2):120-122
“人的文学”是贯穿20世纪中国文论的重要概念。今天 ,人们一般都把“人的文学”观念的建立看作中国文学从古代向现代转折的关键 ,视为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性”标志。“人的文学”术语的首次使用者是周作人 ,1918年 ,周作人在《新青年》第5卷第6号发表《人的文学》一文 ,阐释了“人的文学”概念的内涵。但“人的文学”并非周作人一人所主张的 ,而是五四时期文学的核心理念。周作人对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的突出贡献 ,是以“人的文学”概括新文学的新内容 ,标识出新文学不同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周作人在1918—1919年间相继发表了《人的…  相似文献   

14.
本刊从1988年第一期开始,开辟“港澳台学者之窗”专栏。本期摘要转载台湾已故学者徐高阮先生的《戊戌后的康有为》一文(原载台湾《大陆杂志》第四十二卷第七期)。我们希望,随着条件的不断成熟,海峡两岸学者之间能早日架起直接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从戊戌维新新思潮兴起至“五四”新文学运动前夕的二十余年间,中国文学的发展较之戊戌前整整两千多年的情况,发生了显著的质的变化。换言之,“五四”前二十年的中国文学现象所形成的一股文学潮流,足以划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因此值得区别于所谓的“中国近代文学史”而作重点研究。①本文即旨在探讨“五四”前二十余年中国文学潮流的基本性质。  相似文献   

16.
<正> 许华同志在《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9年第4期上发表的《李鸿章“避战保船”新探》一文(以下简称“许文”)认为:所谓李鸿章“避战保船”之说,主要见于姚锡光所著之《东方兵事纪略》、蔡尔康编译之《中东战纪本末》等私家著述,而从官方文电档案中可以看出,清廷、李鸿章根本没有命令北洋舰队“避战保船”或株守军港,力主避战保船和株守军港的,是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事实果真如此吗?这是需要进行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武汉大学人文学院、湖北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主办的《宋代文学研究年鉴》(1997- 1999)由武汉出版社 2 0 0 1年 10月出版。该《年鉴》于开篇《宋诗研究的展望》征引程杰、莫砺锋载于《阴山学刊》2 0 0 0年第 2期的文章 :《新时期中国大陆宋诗研究述评》 ;在“研究综述”中引用台湾学者张高评发表于《阴山学刊》1997年第 3期的文章 :《新变代雄与宋诗之文学史地位》 ;于“论文摘要”中摘引了杨海明发表于《阴山学刊》1997年第 4期的文章 :《柳永 :世俗词人的人生哲学和人生况味》 ;于“论著索引”…  相似文献   

18.
也谈项羽乌江自刎原因──与吴仰湘同志商榷叶永新项羽乌江自刎,史学界一般认为是战败被追自杀。吴仰湘同志《项羽自杀原因新探》一文(载《晋阳学刊》1994年第3期,以下简称吴文)认为,“事实并非如此”。我以为吴文很有新意,给人以启迪,但其中的说法是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9.
瞿明刚 《船山学刊》2008,(4):156-158
长江三峡是悲秋的文学主题和时间悲情的原发地、多发地、绝响地。宋玉的《九辩》以心物同构模式和社会、人生、自然的巨大悲剧内涵开启悲秋的主题和传统,宋玉也成为真正的“言秋之祖”,“宋玉悲秋”也成为重要的文学典故。长江三峡的悲秋主题在汉魏六朝即已扩为宏响,至唐代杜甫《秋兴八首》和《登高》而达到高潮。  相似文献   

20.
我在《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发表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在中国现当代实践中的确证》一文引起了一些反响。何祚榕先生在同刊1997年第3期撰文,评述了我的文章中关于中国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三种不同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解、“实践唯物主义”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