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伟 《老年人》2015,(2):27
父亲去世的前一天晚上,上床睡觉前他还洗了个热水澡。父亲平时就是个爱干净的人,难道冥冥之中竟晓得自己的生命大限到了……这让我们子女感到内心歉疚。父亲也真是,连个净身的机会也不给我们。父亲退休前是位邮政投递员,一位在底层讨生活的普通劳动者。每天天一亮他  相似文献   

2.
一场车祸将我送进医院后,是乡下的父亲始终陪伴在我的身旁。 小时候,母亲因病去世,是父亲一手将我抚养成人。为了我的成长,父亲吃尽了苦头。他靠给人织篾货,供我念完大学,又拿出多年的积蓄,帮助我在城里买房,娶妻。婚后,我曾多次让父亲搬来城里与我们同住,但他却说乡下住惯了,宁愿一个人清清静静过日子。其实,我明白,他是怕城里的儿媳嫌他,所以宁愿选择乡下。  相似文献   

3.
大爱无言     
李盂雄 《老年人》2006,(7):30-31
“五一”节放长假,我准备回乡下看望独居的父亲。父亲已经80岁了,身体尚健,只是近年来听力已大不如从前,常常把话听错。3年前母亲过世后,父亲就一个人住在乡下,砍柴、种菜,侍弄一亩多责任田,过着一份恬淡而寥寂的日子。父亲原本可以过另外一种生活。母亲过世那年,我们姐弟就提出让父亲和我们一起到城里来生活,可父亲死活不肯,他说“:我哪里都不去,乡下乡亲好,空气好,我还要守着这栋屋子莫让它倒了。”其实,父亲的心思我们都懂,他是怕给我们添麻烦,增加负担。办完母亲的丧事,我们姐弟就回了城。父亲一个人留下来,住在屋子的西头,东头住着堂弟…  相似文献   

4.
编读往来     
《老年人》2005,(6)
父亲最喜欢《老年人》杂志3年前母亲去世,由于我和妻子工作都忙,不能每天陪伴父亲。接他来住,他又不习惯。父亲一人在家,甚是孤独。于是,我给他置渔具,要他外出垂钓散心;给他买棋牌,要他约人玩乐解闷;还给他订了三五种报刊,让他打发时间。父亲最喜欢的是读《老年人》杂志。他说  相似文献   

5.
辅仁 《老人天地》2010,(3):12-13
“天崩地裂也要还上父亲的欠债!” 郑宜栋是江西省上饶市黄沙岭乡麻墩村人,在他童年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宽厚、温和的人,他开办的油坊深得周边乡亲们的信任。父亲的勤劳、能干换来了一家人宽裕的生活,但在郑宜栋17岁那年,一场突袭而至的变故给他家带来了灭顶之灾。  相似文献   

6.
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  相似文献   

7.
长缨 《老人世界》2010,(6):12-14
郑宜栋是江西省上饶市黄沙岭乡麻墩村人,在他童年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宽厚、温和的人,他开办的油坊深得周边乡亲们的信任。父亲的勤劳、能干换来了一家人宽裕的生活,但在郑宜栋17岁那年,一场突袭而至的变故,给他家带来了灭顶之灾。  相似文献   

8.
彭德新 《老年人》2005,(6):42-42
3年前母亲去世,由于我和妻子工作都忙,不能每天陪伴父亲。接他来住,他又不习惯。父亲一人在家,甚是孤独。于是,我给他置渔具,要他外出垂钓散心;给他买棋牌,要他约人玩乐解闷;还给他订了三五种报刊,让他打发时间。父亲最喜欢的是读《老年人》杂志。他说,《老年人》杂志办得实在,有品位,  相似文献   

9.
三记耳光     
他出生在台湾高雄眷村一个普通家庭,兄妹5人,他是父母的幺儿,一家七口人挤在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子里。父亲收入低微,母亲为了补贴家用开了个家庭美容院。姐姐站在板凳上给客人洗头的场景,至今还让他记忆犹新。可是,最令他难忘的还是父亲。  相似文献   

10.
<正>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从没有给我们过过一次像样的生日,甚至连提也不提,而他,更不会张罗给自己过生日。他认为,人的生日只有一个,每年所重复的那个生日,不过是人们对出生徒劳的一次又一次刻画。他的这个理论独特而且执拗,从我懂事起,它便一直在我们的家庭中牢不可破地贯彻并实行着。  相似文献   

11.
蒋波 《老年人》2013,(11):35-35
年过七旬的父亲是真的老了。他的老。是心理年龄老。比如他说在他身边没有一个能说上话的人,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又没有什么共同语言,日子过得乏味难熬。 我猜想父亲是因为身边缺少一个说话相伴的人。我母亲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为了我,父亲没有再娶。  相似文献   

12.
平凡即是福     
我父亲廖介年今年87岁 ,是一位退休干部。他的故乡在湖南省双峰县华国乡。这里 ,过去是个偏僻落后而又闭塞的地方。父亲以读书求上进。幼时他上私塾 ,镇里开办新式学堂后 ,他第一个报名入校。之后又独自一人进长沙求学。1935年 ,他考入南京中央政治大学 ,就读于财政系会计专业 ,成为家乡为数不多的见过世面的人。父亲学有所成 ,在家乡轰动一时。当年 ,家乡的人以父亲为榜样 ,出了不少读书人。我们兄妹在父亲的影响下 ,都崇尚学习 ,取得了大专以上的文凭。现在 ,五兄妹中 ,有4人获得高级技术职称。父亲素以帮助晚辈学习为己任 ,家乡人…  相似文献   

13.
佚名 《当代老年》2006,(8):20-20
父亲是军人出身,如果不是一些特殊的原因,也许父亲的军龄会更长一些。父亲虽然已经离开部队,离开军人生活近半个世纪了,可是军人的作风却永远成了他性格的一部分。父亲对“八一”有着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已经深入父亲的骨髓深处。我在这里把父亲给我们讲的他当年参军的故事叙述下来,仅表达我对父亲的敬意之情。  相似文献   

14.
六年间     
父亲在外做生意,从我懂事起,我们就聚少离多,只有节日才见上一次。尽管这样我觉得自己是爱父亲的,从小到大我都没顶撞过他,每年都记得祝贺他的生日。我开始工作那年,父母亲搬到广东定居。此后我每年只能见上父亲一两次。当然,每个周末我都会给他们打电话。可跟我聊的几乎总是母亲,偶尔父亲接到我电话,我们的通话也总是那几句。一般是我问,爸,吃饭了?父亲答,吃过了,你呢?也吃了!即使没吃,我也不想他担心。  相似文献   

15.
每当看到老范气喘吁吁地爬上6楼,给我们家送水时,我心里就特别不好意思。想多给他一些钱,他却不要。所以偶尔会给他买件衣服骗他说自己父亲穿不了,他这才收下。  相似文献   

16.
父亲     
父亲满了65岁,按现在的说法,他还是一个“年轻的老年人”。父亲虽然还不算老,但也不得不退出人生的大舞台,缩回到自己的家窝中来。我的家庭是典型的严父慈母式,很传统。母亲慈善得一辈子不说一句重话,父亲严得满脸都是“阶级斗争”。小时候我恨过父亲,恨他做事常常不近人情。比如,我的作业字迹潦草,他就罚我跪在学校的乒乓球台上示众,那时他既是我的父亲,还是我的校长。无法否认,父亲的高压政策给过学生时代的我们许多恐惧和烦恼,不能说他的教育方法有多科学,只能说他与母亲的搭配正好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张弛有度的氛围…  相似文献   

17.
两公里的雪     
父亲一直是我们所惧怕的那种人,沉默、暴躁、独断、专横,除非遇到重大的事情,否则,很少和我们搭腔。平时都是母亲传达"圣旨",如我们有一丝违拗,他就"龙颜"大怒,直到我们屈服为止。父亲爱我们吗?有时我会在心底不由自主地偷偷疑问。他对我们到底是不得不尽的义务,还是有深  相似文献   

18.
我的父亲     
父亲是我心中的一首诗。他辞世快3年了,我时时还在怀念他。父亲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只读过4年私塾,但悟性极高,凭一套木刻本《康熙字典》自学,成为方圆几十里数得着的文化人。但他又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一个作田的好把式。他力气大得惊人,一个人背起百把斤重的圆扮桶能穿垅过坳,引得我小时候好生自豪。父亲给我的最深印象是为人乐观,哪怕明天没米下锅,他今晚还会拿起笛子、唢呐吹起来,吹得满垅的人向他靠拢。母亲常说他是“叫化子穷快活”,父亲回她:“黄连树下弹琵琶———苦中作乐倒也乐。”要不是父亲深谙苦中…  相似文献   

19.
汪洋 《现代交际》2008,(3):57-57
父亲是很疼爱我们的,放暑假时带我到塘沽去住,他天天给我买五分钱的海棠果,我喜欢吃这玩意儿。  相似文献   

20.
正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正在爱那个人,但实际爱上的却是自己的幻象。一见钟情时,我们往往爱上的是想象中的完美爱人,而不是那个现实中一见钟情的对象。我们幻想他是忠诚的,是得体的,是有智慧的,幻想他有一切美好的特质,具备所有我们希望他具备的东西。如果此时别人不识时务地指出他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个样子,那么我们就会选择听不见、看不见。想要找一位能够无底限地包容和保护自己的伴侣,其实是想要给自己找个父亲或母亲,因为只有溺爱孩子的爸爸妈妈才能做到那样。退回到孩子的状态,放弃照顾自己的责任,甚至放弃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一些人来说有着无比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