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探讨萨若马戈《失明症漫记》中"失明"的文学意义,试图进行关于《失明症漫记》中女性主体性的女性解读。本文认为,《失明症漫记》中女性角色用她们的行动无言地塑造了她们的主体性,因此,该小说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作者的女权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2.
李进超 《兰州学刊》2010,(6):176-178
梁斌的《红旗谱》在塑造出朱老忠等众多鲜活的革命英雄形象的同时,也塑造出了一些典型的女性形象。严老奶奶身处苦难的"老世界",心中时刻牵挂着老伴和儿孙,唯独"无我"。贵他娘身处战乱频发的年代,不得不考虑自己的生存,是"有我"的中年女性。青年女性春兰、严萍身处新旧交替的革命时代,追求思想和爱情的自由,显示出了对女性独立"自我"的渴盼。她们分别代表了20世纪上半个世纪中国北方农村老中青三代妇女的典型形象,她们个性的差异根源于中国历史的巨大变革。《红旗谱》由此也深刻地揭示了时代历史变迁对女性命运的影响,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被西方文论界誉为"侦探小说女王"的阿加莎.克里斯蒂逝世15年后,一颗侦探小说的新星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文坛上。她就是有"阿加莎.克里斯蒂第二"、"新推理之王"之称的米涅.渥特丝。这两位虽然生不同时,但同是作为英国侦探小说女性作家的杰出代表,常常有人论及她们的相似与传承关系,其实两者在小说创作的很多方面大不相同。本文拟从人物塑造、社会主题,以及创作特色等几个方面对克里斯蒂和渥特丝进行比较,并探讨她们作品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湖南省江永县为研究场域,针对当地女性通过运用"女书"书面文字媒介传承她们对平等、独立、自尊的吁求与践行。从女性主义视角诠释"女书文化"这一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特性:多民族互动背景下女书文化的多元性,女书作品彰显出女书文化的开拓性和女书传承中女书文化的能动性;而女书文化的这些特性则缘于女书流传的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5.
《东岳论丛》2016,(7):141-147
新媒体赋权为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实现途径。新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在流入城市前获取流入城市的相关信息,促进她们做好职业发展的身心准备;帮助她们获取就业信息,找到工作;帮助她们增加收入,让她们成为"两栖群体"、实现"工作-家庭"平衡;帮助她们建立或扩展社会关系网络,为职业发展广开渠道;帮助她们学习知识与技能,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新媒体赋权揭示了技术、性别与制度的理论关联,同时反映了女性农民工反"沉默螺旋"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李长娟  于伟 《兰州学刊》2010,(9):134-138
在"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男教师霸权话语建构下,乡村女教师的主体性在呈现出在场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被压抑着。在乡村学校场域中,她们处于从属地位,属于"次属群体",她们的主体性实质上一直缺席着。作为乡村男教师霸权话语的权力者,校长及领导层继续构建着缺乏主体性的乡村女教师客体。而乡村女教师主体性的重构是改变乡村女教师地位的关键所在。如何实现乡村女教师自身话语基础上的主体性重构?那就是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从而在女性话语基础上重构乡村女教师的主体性,提高乡村女教师在学校场域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7.
《琼州学院学报》2018,(1):90-95
金庸笔下的女性形象非常丰富,尤其以偏执女性更加富有特色。她们是封建男权的牺牲品,有着永远无法安顿的灵魂,她们是走投无路的叛逆者,是命运的抗争者,更是偏执的固守者。在与自身命运抗争的过程中,她们的叛逆与挣扎被无限放大,坎坷的命运与扭曲的性格使她们成为女性中的"偏执狂"。这些夸张变异的女性形象,是对中国传统妇女形象的颠覆。金庸笔下的偏执女子主要有因情偏执和因武偏执两种类型,金庸塑造偏执女子的成因主要有男权压制以及多元化创作的需要与现代意识的动因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萧红短暂的一生,以其特有的敏感和艺术天赋,更以觉醒了的知识女性的眼光,审视传统社会中国妇女的生存困境,展示她们在多重压迫下的非人生活。她讲自己对女性社会地位和人生角色的关注与思考融入创作,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揭示她们的悲剧命运,反思她们的精神负荷,挖掘旧时代妇女苦难的深层原因。本文主要就萧红的女性意识对人物塑造所产生的影响,及其文体的抒情性与女性意识的关联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庄园 《晋阳学刊》2007,(2):119-123
李昂的作品是台湾女性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她文笔犀利,目光敏锐,理性训练充分,行文切中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女性,她坚持不懈地致力于自身性别的反思、自省和潜力的挖掘;作为作家,她积极参与人类精神事业的探索,关注文明变迁中人的存在境况。李昂的女性写作始终存在一种理性的自觉,相比之下,其他作家的女性主义创作总让人感到她们的抒写与她们的人生是同构的,她们笔下的人物与她们本人有着不期然的同样的命运。李昂对女性问题的描写与前辈女作家的差异还表现在,她除了关切女性在整个社会制度中婚姻爱情方面的遭遇外,更注重揭示女性隐秘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女性对“性”的认知、压抑、沉沦与抗争。因此,李昂也成为极富争议的女作家。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6,(3):132-136
20世纪80年代,中美两国的女性剧作家大多从女性的视角出发进行创作,她们以女性问题为载体,以家庭作为剧本的基本框架,聚焦现代女性的生活,表达女性的欲望和诉求。中美女性话剧中所表现的女性问题,折射了当今社会在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当代女性正面临的生存困境以及她们在事业和家庭、伦理与情感矛盾冲突时的痛苦和选择。  相似文献   

11.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与萧红是20世纪初中外文坛上两位杰出的女性小说家。前者被誉为新西兰文学的奠基人、现代英语小说的先驱,在世界近代文学史上享有"短篇小说大师"①的称号。后者为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誉为"艺术表现上最具现代化的作家"。虽然二者处于不同的时空,她们的艺术人生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她们都是家庭、社会的"叛逆者";作为女性作家,她们的创作几乎都指向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她们都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童年  相似文献   

12.
秦艳 《晋阳学刊》2009,(6):86-91
宋代女性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佛教教义,种种原因又促使大量女性最终皈依佛教。不过,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生活时期的宋代女性,她们的佛教信仰状况存在着差异。同时,作为家庭、社会的重要成员,宋代女性的佛教信仰行为又不可避免地对其家庭、对社会产生不同层面的影响。此外,与以往时期信佛女性相比,宋代信佛女性既与她们有相似之处,也具有这个时期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萧红和迟子建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东北女作家,她们的写作以浑然天成的童心和诗心、结合她们特有的女性视阈和立场,构建起不乏诗意而且充满思想和审美意蕴的艺术世界。她们的创作具备穿越时间和空间的艺术魅力,能够在拂去历史和现实重重迷雾的遮蔽后绽放异彩。童心与诗心的女性书写,是她们共同具有的独特的心性和创作品格。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近几年来,女性违法犯罪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记录她们罪错的字里行间,我们不仅看到了她们违法犯罪的事实,更窥见到她们的人性、母性等善良的天性与那些邪恶力量的拚搏与挣扎;既看到了女性长期受压抑后疯狂的报复,更看到了她们灵魂深处的痛苦。她们的罪行当然要受到法律的惩罚,但是我们更关心的是什么导致她们一步步走上违法和犯罪的道路的。 一、情感错位与女性犯罪 女性的情感世界较之男性往往要丰富得多,这种情感大多体现在母爱、情爱和性爱当中。然而也正因其感情的丰富而又多善于幻想,所以就往往容易造成在情感问题上…  相似文献   

15.
《荆棘鸟》中女性情感悲剧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晓梅 《理论界》2006,(11):175-176
本文简析了《荆棘鸟》中一家三代女性代表人物的情感历程,揭示了她们悲剧命运产生的根源与结局:女性建立在理想与梦幻基础上对幸福与爱情的渴望,与男性对权力、地位、金钱、名誉的追求之间的冲突,其结局必然是理想破灭,女性经历巨大的情感创痛。与命运抗争使《荆棘鸟》中的女性显得与众不同,她们的情感体验虽然多以失败告终,仍不失一种悲壮的美。  相似文献   

16.
革命女性是中国现当代史上一道颇为引人注目的风景,近年来一些随笔中对她们也多有涉及。她们曾经为革命和“进步”而迷失。当今天中国人的生活逐渐走出泛政治化的氛围时,我们应该历史地看待她们,认识到她们的极端革命性与进步性是“五·四”以来女性“走出家庭”的意识在建国后的畸形发展;是各种宣传媒体不断催化的结果,是当时整个国家和社会高度政治化的缩影;是女性在紧张的政治气氛中形成的自我保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安德森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他的作品表达了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怀.倍感孤独、压抑的女性极度渴盼爱与理解,但在男权中心文化规范下,她们丧失了爱与被爱、理解与被理解的权利,她们内心的渴望和憧憬无以言表,女性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作品同时警示我们:善待女性才能建立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女性作家的创作始终与时代同步 ,她们充分发挥了女性内化视角的特长 ,细心描摹了都市各色人物的心态 ,并从人物的内心世界透视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变迁过程 ;女性作家偏重于反映同类的生存状态 ,并在创作中表现出了她们对都市女性的独特理解 ;女性作家对女性独处心理的揭示达到了对人性深层意识的开掘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5,(1):77-82
惊悚小说流行于英国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其中出现了许多与传统小说迥异的女性人物形象,在她们身上体现了明显的男性化特征。从性别理论上看,它是一种性别角色颠倒现象;从道德伦理上看,它是一种越界行为。这些女性人物的意义在于她们颠覆了维多利亚社会"家中天使"的形象,因而也向传统的男权社会观念、制度提出挑战。她们强悍的性格、大胆的行为、追求独立和争取法律平等的努力,表达了一种现代精神,从而使她们成为现代女性的先驱。  相似文献   

20.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女性悲剧性格成因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常磊 《东岳论丛》2006,27(5):117-119
福克纳作品中的南方女性大多以自我毁灭的形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她们的毁灭不仅是因为她们寻找外部世界和自我世界的希望破灭,更重要的是她们自我生存意识的必然选择,但无论采取哪一种形式生存,她们都是为了寻求南方社会对女性作为人在社会中拥有与男人同样的基本生存权和正常的生理需求,期望在男人参与的南方社会生活各个层面中发挥自己天赋中的自然本性。福克纳通过自己作品中南方女性悲剧性格成因,告诫南方人要彻底消除历史沉积在南方妇女身上的重负和偏见,使她们在回归自我的同时体现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