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迅速。山西作为一个能源大省,原有的资源性产业结构已难以为继,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调整的背景下,如何发展山西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纵向分析了山西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收入、机构数量,结合中部六省的人力资本和创新能力,比较分析了山西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目前的现状,指出当前山西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知识是创新的源泉,知识的管理已成为创新的决定因素。知识管理也就成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分析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知识的生产和流动,提出并详细阐述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知识管理的过程,指出要在KIBS中构建知识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创新。本文从长期利润、声誉积累以及市场的惩罚机制三个角度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创新现象进行了博弈分析,阐释了促使合作的内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用以抑制有机会主义倾向企业的行为,进而保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创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结合“新”新经济地理学,测度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异质性特征和趋势,并构建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及细分行业集聚程度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探索其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高质量增长方面尚存在短板且呈现异质性,存在内部效率结构不均衡、技术进步不足、技术生产率低下、规模效益尚未形成、有效供给不足、全要素生产率整体较为滞后等问题。(2)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依然存在粗放型、滞后性的特征,各行业间异质性较大呈现出非均衡现象,各行业均由于技术效率水平影响整体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3)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程度的上升对城市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呈现出“倒U”型关系,需要引导各要素形成技术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引领作用和结构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开放式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搜寻对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的重要性日益显著。本文从三个维度(知识搜寻、关系搜寻、惯例搜寻)探讨了网络搜寻行为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并通过对和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进行了验证。由此从企业和政府两方面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通过增强搜寻水平来提高创新能力给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交互创新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造业创新一直是技术创新领域研究的焦点,而伴随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正越来越多地参与甚至主导制造企业的创新行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产业之间的互动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和实践界的关注。本文从创新系统观,创新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角度,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交互创新的机理和趋势作分析。  相似文献   

7.
基于服务创新理论,以山西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创新形式和创新战略、创新障碍、创新资源等方面来分析山西KIBS创新发展现状。从创新的三方主体:政府、KIBS企业、行业协会出发,分别给出促进山西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发展的相关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服务业国际化模式的分析,指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相对传统服务业的最大特点是其具有知识性.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利用不同类型的知识向顾客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这影响到服务过程中"供应商-顾客"间的互动关系和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化程度,最终影响到企业国际化模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金融服务创新过程中的知识转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现代经济和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中有效的知识管理将大大促进其服务创新的开展,是提升金融企业竞争力的有力保证.文章提出金融服务创新过程的本质是知识转移和开发客户关系,并根据金融服务创新过程,分析服务创新各阶段知识转移特性及知识获取和扩散过程.  相似文献   

10.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现代经济和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中有效的知识管理将大大促进其服务创新的开展,是提升金融企业竞争力的有力保证.文章提出金融服务创新过程的本质是知识转移和开发客户关系,并根据金融服务创新过程,分析服务创新各阶段知识转移特性及知识获取和扩散过程.  相似文献   

11.
江苏沿海文化产业开发与政府公共财政政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的连云港、盐城、南通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政府公共财政政策是地方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和有效手段。江苏沿海三市地缘相亲,优势彰显,文化资源互补性强,具有协同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和基础。在江苏沿海开发新一轮的城市经济发展中,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购买、扶持引导、税收返还等合理、有效、适度的积极公共财政政策,扶持沿海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沿海文化产业的积聚度和带动能力,从而不仅使文化产业开发与沿海开发的同步,逐步使文化产业成为江苏沿海地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大运河城市服务业的增加值和比重不断上升,服务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也面临着内部结构不合理,发展水平不均衡等问题。我们应深入挖掘大运河城市的文化资源优势,将大运河文化融入城市发展之中,重点培育文化服务、商贸服务和旅游服务等行业,以大运河文化产业发展为契机,促进大运河城市服务业转型升级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2004~2010年江苏省13市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选择外资规模、内资研发能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及对外贸易依存度作为解释变量构建模型,实证分析了江苏省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内资研发创新对制造业的升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虽然外资对制造业升级有正向影响,但其影响力在不断减弱;而外贸依存度对制造业的升级的促进作用较为微弱。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余年江苏、广东两省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不仅江苏、广东在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指标上你追我赶,而且在产业结构、区域发展等方面也显示了不同特点。在经济发展上,江苏对于广东经历了领先、落后、追赶三个阶段;在产业结构上,广东实现了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而江苏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制造业;在区域发展上,广东不平衡性超过江苏,广东经济胜在中心城市,而江苏胜在县域经济。  相似文献   

15.
镇江综合经济实力及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指标分析与SWOT分析相结合的角度,可以透视出镇江经济发展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国民经济运行已步入递增式快速发展的轨道,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镇江的经济总量规模和平均水平与苏南板块其他城市相比有较大的差距;镇江产业结构的调整还存在结构性偏差;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因此,要进一步提高镇江的综合经济实力,应大力推进和实施沿岸发展战略、跨越式发展战略、体制创新战略等十大战略。  相似文献   

16.
苏南乡镇民营产业集群是在原有乡镇企业的基础上不断壮大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整体实力较强,发展快速,对乡镇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尤为显著。文章对苏南乡镇民营产业集群的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并从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乡镇民营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益和乡镇民营产业集群投入要素贡献率等几个方面对苏南产业聚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果和结论。从而对本区域乃至全国同类地区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旅游产业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互为支撑,二者必须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共赢。以2000—2012年的统计数据描述苏南地区旅游产业与经济增长,运用综合评价和协调水平模型就苏南地区旅游产业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协调性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发现,苏州为优质协调发展旅游滞后型,南京、无锡为良好协调发展经济滞后型,常州为基本协调旅游滞后型,镇江为失调发展经济滞后型。  相似文献   

18.
工商业问题是苏南土改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着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而且对苏南经济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苏南土改所制定并执行的保护工商业的政策,既符合当地的实际,又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江苏省2002年、2007年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通过计算分析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得出结论:江苏省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拉动很大,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的影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互动发展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推动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支撑,对2005-2016年长三角41个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资源系统进行综合可持续发展评价。首先,运用熵值法计算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4大系统综合评价值;其次,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发展度、协调度以及持续发展度的耦合协调模型,对其进行历时性演变和共时性对比分析;最后,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进行空间关联分析。研究发现:(1)长三角经济、社会、环境以及资源4大系统综合评价值波动上升,但市际差异依然明显;(2)长三角发展度较低,而协调度较高,提升经济、社会、环境以及资源的综合发展水平是下一步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3)可持续发展度首位特征明显,多数城市属于第III、IV、V类,类别较高的城市集中在上海、苏南和浙东北地区;(4)可持续发展度呈现空间集聚趋势,存在明显空间极化区域,上海、苏南以及浙北区域属于持续发展高值集聚区,而苏北区域属于持续发展低值集聚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