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和谐社会的科学社会主义解读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包心鉴 《齐鲁学刊》2005,1(4):109-114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基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要求而作出的科学抉择。社会主义本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前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基础;社会主义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质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核是科学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因为: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转型、社会建设、社会发展中具有先导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指导和保证作用。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必然会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新的丰富的内容、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强劲的动力。因此,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指导地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从而不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徐鸣 《兰州学刊》2006,(1):124-127
本文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理论渊源、时代背景、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特征,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政治文明的关系以及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对当前国内理论界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研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常樵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5(1):218-224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施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趋势和逻辑结果;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针,揭示和规定了其构建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其必然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和特色,和谐社会是特色与和谐的完美结合,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又为物质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对精神文明建设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者之间的内在一致及其共同规定性入手,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8.
曹延莉 《理论界》2009,(8):32-33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是内在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二者统一的基础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以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遵循客观规律,科学地、合理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为了人、依靠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统筹兼顾,协调各方,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白立强 《南方论刊》2006,1(3):13-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概括说来,主要有四个方面: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来源;西方关于社会发展的相关理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借鉴意义;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当代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的生长土壤。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共建和谐世界,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内政、外交方针的有机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共建和谐世界,继承了以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共建和谐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共建和谐世界,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手段和目的的辩证统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究中存在着思想资源与理论基础的混淆,从而出现将儒学等传统思想资源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基础、指导思想的方法论迷误,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易产生误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社会主义形态为本质属性。从政治经济基础、构建路径到最终价值取向等要素构成的基本逻辑构架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导之下完成的。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只能是马克思主义,而非儒学等其他思想体系,后者充其量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思想资源。明确这一点是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性质与构建方向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意蕴,应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涵出发,考察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根据,剖析和谐社会的深层理论内蕴;辩证法理论要进行不断的创新,赋予它以时代发展的新内容;当代西方文化哲学中的合理因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举  王伟 《学术论坛》2005,(7):31-34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党在新形势下提出的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其深刻的内涵和重要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努力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保障、政治保障、精神支撑和社会条件,促进“三个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2005年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对学者们关于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背景,前人提供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以及有待深入研究的一些理论问题等方面的观点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表现在: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固有本质;以人为本,扬弃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满足人的利益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立足点;以人为本,扬弃人自身的异化,实现人自身的和谐,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驱力;以人为本,扬弃人与物、人与人的异化,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深层内蕴和最终目标。要实现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进行多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意义重大,主要表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能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优劣的重要标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为了确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正确方向,最根本的就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支柱;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广泛的社会动力。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加强意识形态建设,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确立共同的价值导向,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合理的社会调控手段,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效的社会整合工具。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态平衡与和谐社会的哲学价值论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平衡与和谐社会分别标示着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的不同状态,但当它们成为我们今天自觉追求的目标时,以它们为目标的活动即保持生态平衡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努力却表现出以人为本这一共同的价值取向。这种共同的价值取向,使得保持生态平衡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具有一种相依相促的紧密联系:一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在地要求保持生态平衡,或者说,保持生态平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和基本内容;另一方面,保持生态平衡也需要我们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或者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重要措施和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