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从鸿门宴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在楚汉相争的初期,刘邦和项羽的实力差距太大了。可是为什么后来刘邦打败项羽而获得了天下呢?关键就在用人的差别上。这一点,刘邦在总结成功的经验时说得很好,要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不如张良;安邦定国,抚慰百姓,供应物资,保证粮饷,他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豪杰,刘邦能重用他们,所以能够取得天下。但是,项羽他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重用,所以就会失去天下了。看看他们的用人,确实如此。项羽实力强大的时候,也并不是没有人才辅佐,相反,很多人才都来投…  相似文献   

2.
问题66:刘邦认为,自己在谋略方面不如张良,在军需后勤方面不如萧何,在军事指挥上不如韩信,他之所以夺取天下的原因在于重用这三位大臣。你认为刘邦得天下经验之谈对现代领导者有何启示?  相似文献   

3.
萧何当副手     
萧何、张良、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三人在创建汉室江山过程中,立下盖世的功勋。令人感慨不已的是,他们三人的命运大不相同,韩信被杀、张良退隐,只有萧何做刘邦的副手,与刘邦和平共处几十年,虽然其间也有一些波折,总算有始有终,终老天年。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场上,这是极为少见的。改朝换代之际,哥几个揭竿而起,一同打天下,这时,大家同甘共苦,相互关照,生死相依,天下平定  相似文献   

4.
前段时间电视剧《楚汉传奇》热播,韩信拜将一幕令人特别是自认为怀才不遇的人唏嘘不已,他们不禁感叹——刘邦安在? 不错,刘邦可是个关键人物.韩信拜将,拜的人是刘邦,受的人是韩信.没有刘邦,也就没有后来的韩信.没有刘邦,韩信先前所经历的事,如"漂母饭信"、"胯下之辱"、"帐前执戟"就等于没有发生过.虽然说"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但哪个"人民"要饭、打架的事情能够被记载得如此详细呢?韩信拜将,前提条件就是刘邦的存在.这个刘邦必须具备如下几个条件,没有这几个条件,韩信不可能拜将.  相似文献   

5.
<正>领导性格是领导意志的直接体现,它对下属的情绪、行为甚至命运走向都会产生较强的导向和影响作用。历史上领导者的性格对下属能力发展产生影响的不乏其人。韩信一生的大起大落,就与他的领导项羽和刘邦的性格息息相关。项羽和刘邦都有称霸天下的鸿鹄之志。楚汉相争之初,刘邦在各方面都不能与项羽相提并论。就个人能力而言,刘邦武不能上阵,而项羽勇冠三军,力能拔山;从双方兵力来讲,刘邦仅有十万人马,而项羽旗下有雄  相似文献   

6.
正刘邦即皇帝位的第十年,代相陈豨造反,刘邦统兵讨伐,平息了叛乱。吕后回到京师长安。随后,她设计逮捕了阴谋政变的淮阴侯韩信。未加审讯,她就极其果断地将韩信杀于长乐宫。韩信曾统兵百万,富于谋略和机变。韩信临死时,怎么也不相信,自己英明一世,竟葬送于一个妇人之手!韩信不甘心赴死,可是,最终,他还是在吕后的冷笑中命归西天。手握兵权的陈豨、韩信覆灭后,刘邦、吕后需要铲除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开国大功臣、居于山东定陶的彭越。韩信被捕后,彭  相似文献   

7.
善悟     
读史,知道有两个悟性极好 而又善悟的人,一个是汉高祖刘邦,人称“捷悟”。他在与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的时候,一次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情势危急。不料他手下的得力干将韩信  相似文献   

8.
历史故事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打败 了项羽,一统中国,成为皇帝。在志得 意满之余,他在洛阳举办了一场宴会。他问文武百官:“你们老实告诉我,何以我能得天下,而项羽却失去天下?请  相似文献   

9.
萧何、张良、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三人在创建汉室江山的过程中。立下了盖世功勋。令人感慨不已的是,他们三人的命运大不相同,韩信被杀,张良退隐,只有萧何做了刘邦的副手,与刘邦和平共处几十年,虽然也有过一些波折,总算有始有终,终老天年。  相似文献   

10.
刘邦是汉代的开国皇帝,是封建时代的顶级领导,萧何是汉代的首任丞相,是顶级秘书。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的七年内,刘邦削平了主要的异姓王国,“汉初三杰”中,张良在抑郁中病死,韩信在忧愤中被杀,临死前喊出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因当烹”的惊天话语。众多的属僚中只有丞相萧何是个例外,不仅论功行赏时刘邦让他坐了头把交椅,死后还“谥为文终候”,更是泽被子孙若干年,  相似文献   

11.
纵观"楚汉之争",弱小的刘邦取得了胜利,而看似强大的项羽却最终失败.关于失败的原因,项羽总结为"时不利兮骓不逝"和"天要亡我",而刘邦说项羽输在人才的使用上:"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吾擒也."(《史记·高祖本纪》)当然,项羽的失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其历史的必然,但其中显示出项羽与刘邦领导能力上的差距,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也能带给我们更多启示.  相似文献   

12.
<正>道家在中国历史上,最初发生最大影响的,是在汉朝汉高祖刘邦的创业之初,所用建立功业最大的人才,便是张良、陈平这些人,而他们都是学道家的人物。在历史上标榜汉初的盛世"文景之治",汉文帝与汉景帝父子两代的思想领导,都是用"黄老"的道家学说。清静无为保全性命大汉一代的开基皇帝高祖刘邦,在位不过几年就死了,政权则落到他妻子吕雉的手中,天下最诱惑人的权势,极少有人摆脱得开,因此吕后便想因势乘便,要把帝位传给娘家的人。但是,当  相似文献   

13.
吾有三杰     
(汉)高祖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供应军需),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相似文献   

14.
用人的奥妙 汉高祖刘邦,原只是沛县(今属江苏)乡间一个无赖平民。尽管无聊文人也给他找了个显赫的祖宗,但是,他们弟兄三个(刘邦是老三),名字就叫作“伯”、“仲”、“季”,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老大、老二、老三,可见这个家庭有多少文化教养。 刘邦的“邦”字,前人推测是他做了皇帝才起的。因为“邦”的意思就是“国”。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记这位皇帝未曾发迹时的行径,大抵如在家不肯干  相似文献   

15.
西汉开国丞相萧何,与张良、韩信并称“汉初三杰”。西汉天下初定,群臣争功,汉高祖刘邦以萧何功劳最大,封其为酂侯,位列群臣之首刘邦为何如此看重萧何?细读《史记》,不难发现,萧何不仅具有杰出的治国才能,而且具有很强的责任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其第一流的责任心,成就了其第一流的业绩。  相似文献   

16.
刘泽是汉高祖刘邦的堂弟,又是吕后的姨侄女婿,高祖三年授官郎中,十一年受封营陵侯,留居都中。但刘泽并不满意,一心想封王,却一直不能如愿。于是,便花钱买人从中活动,高祖七年时终于被封为琅琊王,这才如愿以偿。  相似文献   

17.
刘邦从一个小吏开始起义,最终消灭群雄,吞并天下。善于用人可能说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而项羽继承祖业。拥兵百万。骁勇善战。最后落得自刎乌江的结局。用人不善是失败的重要原因。刘邦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秘诀时这样说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才,皆人杰也。吾所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  相似文献   

18.
萧何当副手     
萧何、张良、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三人在创建汉室江山的过程中立下了盖世功勋。令人感慨不已的是,他们三人命运大不相同,后来韩信被杀,张良退隐山林,只有萧何做了刘邦的副手,与刘邦和平共处十几年,虽然其间也有一些波折,但总算有始有终,终老天年。这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场上是极为少见的。封建社会实行的是家天下制度,皇帝和副手的关系实际上是依附关系、主仆关系。这就决定了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极为微妙,官场上险象环生、危机四伏、变幻莫测,有伴君如伴虎之说。往往是这样,在改朝换代之际,哥几个揭竿而起,一同打天下,这时候,大家同甘共苦,…  相似文献   

19.
<正>秦末的人们高呼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个人才都想称王称侯,有点痞子性格的刘邦就是这诸多人中的一个。他在萧何等一干能人的帮助下取得成功后,心里老是不踏实:像自己这样的人都能成为汉王,那么手下那些文臣武将,哪个不比自己有本事,他们怎么会死心塌地听从于自己而不起异心呢?刘邦的这些猜疑不是没有道理的,韩信、陈豨、黥布等一个个能人另立山头就是很好的说明。因此,刘邦无论是在创业还是在守业时,都把提防手下造反作为  相似文献   

20.
本来夺取天下、论功行赏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可是汉高祖刘邦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这天下已定,能臣良将们都有功劳,并且,个个都认为自己劳苦功高,理当封王封爵。可是全国就这么大,地就这么多,功臣却一大把,封谁不封谁呢?平时和刘邦关系密切的,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平时和刘邦有嫌隙的,铁定捞不到好处,就私下里议论:“不行,就反他娘的!”流言蜚语不断传到刘邦耳朵里,让刘邦很受伤。此时,他面临着一场关乎大汉江山的诚信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