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新历史小说”,自生成之日起就存在着命名、指认等一系列问题上的争议,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与其独特的创作观念密不可分。在结合“新历史小说”诞生的时代背景以及新的“历史”认知基础上,通过多面辨析其具体的文本呈现,构成了研讨其叙事观念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新历史小说”,自生成之日起就存在着命名、指认等一系列问题上的争议。这一现象的出现,除了与其自身内涵和外延的不确定性有关之外,还与认知的视角和理论的转换密不可分。本文从概念述析和阶段演变的角度出发,渐次过渡到“历史”和“叙事”的问题。鉴于域外存在的理论背景,当代中国的“新历史小说”问题研究必须强调叙事的维度和历史的关联等侧面,而上述内容,正是认识这一现象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3.
“新历史小说”,自生成之日起就存在着命名、指认等一系列问题上的争议,这一现象的出现,除了与其自身内涵和外延的不确定性有关之外,还与其叙事上的独特角度密不可分。有鉴于此,结合“新历史小说”出现的时代背景,通过对其结构特质的三个主要方面,即第一人称视角与“历史”同步、聚焦变换与情感演绎、民间视野及其视点应用进行阐释,就成为一道重要的逻辑线索。  相似文献   

4.
“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的关系问题在当代理论界和批评界一直存在分歧。中国本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与文学的双向影响以及文学自身的经验积淀和革新要求为“新历史小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是其生长之根,它有中国本土小说发展流变的特色。而新历史主义是一种“文化诗学”,从它自身的理论建树以及在中国被引进、介绍的情况看,“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新历史小说以实验文本的形式走上当代文坛,繁荣一时,但至今为止还是一个含混的概念,从历史题材、历史视角、历史意识三个角度入手,尝试澄清它与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小说和传统历史小说的区别以及“新”之所在,为它的存在提供理由与合法性依据,并对简单地将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理论对应阐释的状况提出批评。  相似文献   

6.
“新历史小说”,自生成之日起就存在着命名、指认等一系列问题上的争议。这一现象的出现,除了与其自身内涵和外延的不确定性有关之外,还与认知的视角和理论的转换密不可分。本文从概念述析和阶段演变的角度出发,渐次过渡到“历史”和“叙事”的问题。鉴于域外存在的理论背景,当代中国的“新历史小说”问题研究必须强调叙事的维度和历史的关联等侧面,而上述内容,正是认识这一现象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7.
“新历史小说”是以与“用艺术手段再现历史的真实”的逻辑小说截然不同的话语体系重构自己的言说机制和价值系统的,其“非正史”的叙事立场,不仅表现了写作“新历史小说”的“新写实”和“先锋派”作家们新的历史观念和审美倾向,也折射出了这些作家面对当代生活的边缘心态。  相似文献   

8.
历史小说研究虽是个人化的学术实践活动,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新时期以来当代历史小说批评和研究的总体情景及发展脉络。历史小说研究大体经历了从批评到理论再到综合三个阶段或曰三种研究方式。如何“历史”,怎样“小说”,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人言人殊的问题。回顾和总结过往走过的道路,感受和体会最深的,是需要正视并处理好“创新与规范”“寻找‘根据地’与超越‘根据地’”“批评与研究”三方面关系。这不仅对历史小说,其治学有关问题与方法,对更为宏大的当代文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肃穆与消解肃穆——从传统型历史小说到新历史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出现了新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与传统型历史小说在意识形态,历史再现与历史重构,叙述立场、态度、角度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新历史小说有其艺术贡献,也有其缺陷。  相似文献   

10.
对新历史小说定义的相关界定进行了综述,阐述了“历史”的3种形态,新历史主义的兴起及其主要内容,指出西方当代历史哲学思想是新历史小说产生的理论背景;新历史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革命历史小说的区别;新历史小说与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的文学渊源。认为新历史小说是从历史小叙事的视角来讲述近、现代民间历史生活,表达“个人自我心中的历史”的一类小说。  相似文献   

11.
倡导生态文明的21世纪,文学的差异性和多元性应当成为文学史写作的文学史生态理念,文章对大文学史观的写史理念提出了几点看法。以“现代”作为论述平台,着眼于现代文学史改进和调整的必要性,重申加强被长期被忽视的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在大文学史观的生态视野下构建相对完整的现代中国大文学史。  相似文献   

12.
当代文学史写作自"重写文学史"浪潮兴起后,就一直是文学史研究的热点话题。由于时间上的近距离,当代文学的历史书写一直存在着变动性乃至对于书写者的挑战性。从当代文学本身的历史、现状出发,并结合已有的文学史写作,进而对当代文学史书写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3.
进化史观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中占据主流,为绝大多数文学史家所采用,影响至深。作为小说史家的鲁迅,也受其影响。然而,在撰写《中国小说史略》过程中,鲁迅对进化史观进行了取舍扬弃。独特的小说史建构方式,使《中国小说史略》成为中国小说史学史上一部特点鲜明而又具有典范意义的学术文本。  相似文献   

14.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其研究中深刻反思了过去的文学史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分朝界代式的文学时期划分,“从后往前读”的线性解读方式,以名家名作的评介取代文学史全貌,以先行观念决定原始材料的取舍,等等。针对这些弊病,他也做了重写文学史的尝试:将文学文本还原到“话语体系”中考察,在历史的流变中考察文学文本的接受情况,将文学文本视为一个充满不定性的历史生成物。  相似文献   

15.
考察历史文学的创作主体意识及与时代的精神联系一向为研究界所忽略.唐浩明的历史小说因为确立了以发掘王朝衰变时代的功名文化人格为基点的创作主体意识,并将自我的创作生命状态、文化身份、情感体验等方面的个体精神特征渗透于艺术境界之中,使文本的审美内涵超越一般的"历史官场小说",显示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由此形成了在时代精神文化和文学语境中复杂的接受效应.  相似文献   

16.
蒙文通在对待经史关系问题上,既主张经史分途,批评六经皆史说,又认为经、史有一定的联系。其经史观认为经学乃中国思想文化的无上法典,其影响远非史学等所及,不应以西方学科之分类来衡量经学,这在当时儒家经学扫地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保持和发扬中华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戏曲在《红楼梦》由小说文本,向一种社会性文化现象的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清代道光年间泰州人仲振奎创作的《红楼梦传奇》,以及由之引发的其他清代红楼戏曲最终能够蔚为大观的现象进行了论述。进而全面阐述了仲振奎《红楼梦传奇》在红楼戏曲改编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说明其在《红楼梦》改编与传播史上的地位显著,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文学和史学评价标准的分野,制造了曹操人物形象解读的艰难。这种解读的分歧直接关合着作者的期待视野和作品所隐寓的意义指向。而从读者维度切入,阐释小说文本意蕴,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丰富含义,恰好是小说人物形象多向指涉的具体表征。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分析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状况时提出,这样的国家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其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这一思想对于今天全球化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其理论价值集中表现在使世界历史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境界,并开拓了观察社会历史的新视野;其实践价值集中表现在为推动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