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以中国共产党的法治思想为研究中心,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关于法治思想的历史演进:从"人民正义"、"民主法制"到"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国共产党统筹兼顾思想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关于统筹兼顾的思想,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由"均衡发展型"、"非均衡发展型"到"可持续发展型"和"科学发展型".这一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正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经过实践检验后,统筹兼顾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各时期领导人讲话和中央相关文件的全面考察,认为新时期中共新闻舆论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强调“舆论宣传”阶段、强调“舆论导向”阶段和强调“舆论引导”阶段.“舆论宣传”阶段虽开始从“舆论”视角审视新闻工作,但所谓“舆论”主要指阶级舆论,且偏重灌输式宣传;“舆论导向”阶段认识到了新闻舆论、社会舆论及其引导的重要性,但更强调舆论引导方向的正确性,其中居高临下意味较浓;“舆论引导”阶段开始重视引导的艺术性、实效性与合规律性,显示出对新闻传播规律和公众自身主体性的认识与尊重.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的探索与实践,并对各时期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实现途径进行了纵向分析,描述了发展观在中国的探索、形成、完善和深化的历史进程,旨在揭示中国共产党人在发展观上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不仅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导向问题,明确要求新闻舆论宣传工作必须把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作为根本任务、根本原则,而且对坚持正确导向,加强舆论引导,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原则,为新形势下的新闻舆论导向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思想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6.
孙焱杰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论是一个形成、发展、创新与完善的演进过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理论的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理论的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理论的创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发展理论的完善,表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7.
车辚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2):17-20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对执政安全问题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成功的经验和挫折教训都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政权建设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的关系事关党的执政安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具有价值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双重含义;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使党建理论与战略实现了价值取向和现实取向的统一,这将有助于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基础,改善执政环境,扩大执政资源,确保执政安全。 相似文献
8.
刘建武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91-1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演进既与改革开放40年来的探索紧密相连的,也与新中国70年来的探索紧密相连,是“新中国以来”“新时期以来”和“新时代以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伟大成就。对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演变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进行研究,对于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葛英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561-564
根据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对党的四代领导集体所倡导和创新的人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追溯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表明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性和与时俱进性,"以人为本"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荣峰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2(4):7-10
汉传佛教慈善思想与实践的演进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即从佛教传入中国至晚唐,晚唐至晚清,民国时期和建国后至今。隋唐佛教中国化完成后,佛教的慈善思想基本形成。宋以降佛教慈善实践在佛教世俗化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而做出适应性调整,佛教慈善在佛教弘法利生过程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显现出制度化、规模化和地方化等特征,持续至晚清外来文化的介入方始终结。民国时期人间佛教逆势中兴,在佛教慈善思想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建树,建国后人间佛教继续发展,但佛教慈善思想和实践发展一波三折,逐渐边缘化,改革开放后,相关研究和实践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1.
郝明工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85-88
网络新闻传播具有无限的传播开放性与普适性,发挥出空前的传播优势,有助于舆论导向转变为舆论引导,从而有利于舆论表达与舆论生成. 相似文献
12.
刘果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2):151-156
在新时代语境下,网络新闻舆论在内容呈现、生成方式、传播渠道、内在动因、传播频率、传播效率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增强新时代网络新闻舆论引导力,应该以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两翼,做好主流舆论矩阵的顶层设计;夯实新时代网络新闻舆论凝聚力,应重建文化担当,才有共识;应顺应民心民意,方能凝聚。优化新时代网络新闻舆论传播力,应从理念与内容、体裁与形式、业态与手段、体制与机制四个方面着手;提高新时代网络新闻舆论防范力,要依法治网和敢于亮剑;巩固新时代网络新闻舆论监督力,应着眼建设性,讲究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阳海洪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2):71-74
在犀利哥事件中,一些"名ID"发挥了意见领袖的作用。在犀利哥事件的第一阶段中,意见领袖引导网络舆论关注犀利哥的"帅"与"身世;"在第二阶段中,意见领袖引导舆论转向帮助犀利哥;在第三阶段中,意见领袖再次引导舆论转向,要求政府对犀利哥实施救助,并最终促成了犀利哥事件的解决。 相似文献
14.
徐晓波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
本文以1950年以来中共中央文件和党的领导人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涉舆论监督的话语为分析文本,对作为国家政治话语的舆论监督及其意义演变和建构进行了探讨。认为舆论监督在国家政治话语中经历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协商对话、权力监督、民主政治权利这四种话语类型的演变。从初期作为一种改进工作和防止官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到对权力进行监督的民主政治权利,舆论监督的所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下国家政治话语对舆论监督的意义建构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使舆论监督具有广阔的学术话语空间和新闻实践话语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王积龙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2):144-149
数据导控下中国绿色金融舆论监督强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在数据库建设中的重要性,由环评信息公开和绿色评级数据库的绿色信贷体系、上市公司强制环境信息公开和绿色股票指数的证券体系、环境效益量化评估和投资人网络数据平台的基金/债券-保险体系、以及产权关系明晰的碳交易市场数据平台体系构成。公众参与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来增加舆论的科学性,建立我国的公益环境成本核算数据库是将来数据导控舆论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魏颖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8(2):87-88,73
突发事件总是在人类毫无防备的时候突袭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人们平静的规律的生活模式,也绷紧了人们的神经,使人们对于突发事件有一种惧怕,恐慌,又急于想了解真实情况的心理。这时,大众传媒就应该发挥一系列的舆论引导功能,扩大言路,提高新闻报道的透明度,增强新闻的时效性,加强与广大受众的互动,让大众能够无门槛,无时差地了解事态动向,以达到充分实践人民的知情权,消除民众的顾虑,抚平民众的恐慌、躁动心理,稳定社会大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公众参与:新时期舆论引导的正确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福平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5)
当今世界开放性和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人们的观念日趋多样化,大众传媒通过"单向意见整合"使社会思想一体化已不可能,变革传统舆论引导方式势在必行.沿着历史文化脉络考察可以发现,以"单向意见整合"为特征的舆论引导源自文化精英主导的话语方式.还话语权予社会公众.让公众参与意见表达的舆论引导是传播社会学中"社会参与论"的题中应有之意,社会调查也表明这种舆论引导方式更为有效.公众参与意见表达的舆论引导既与以共同体自治为特征的良好治理方式相适应.又与发挥公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的中央精神相一致,并与互联网带动下的交互式传播潮流相契合.因而是新时期传媒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8.
网络空间是承载社会舆论的新兴载体,网络舆论有着内在的生成逻辑,既离不开公众主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切身利益,也离不开媒介主体的报道加工、信息呈现和传播方式;既离不开国内社会矛盾、国际斗争形势和信息选择趋向的时代背景,也离不开自媒体、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时代条件;既离不开社会事件背后的现实本质,也离不开网络舆论引导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实现科学的网络舆论引导必须把控主体性、紧扣时代性、立足现实性,促进主体性、时代性和现实性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9.
周定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74-78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形成机制遵循"网友爆料→网友讨论→新旧媒体互动→政府应对"规律,并表现出草根化的话语环境、与手机紧密结合、形成传播快、网民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演变快等特征。有效引导与规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就是要坚持公民个人权利与行政紧急权之间的平衡的价值取向,遵循公益性原则、时间原则、比例原则以及分级分类原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