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纳博科夫的现实与小说的自我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纳博科夫现实观经历了从现代到后现代的演变,他成为美国反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锋。为了演示他所认识的现实与传统现实主义之间的区别,纳博科夫对小说的形式进行了不断的实验,他小说的自我意识产生于其实验的过程。因此,独特的现实观是纳博科夫小说自我意识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鬼魂、亡灵复活等超现实意象在纳博科夫小说中有举足重轻地位,特别在其代表作《微暗的火》中,幽灵、暗影等超现实意象频繁迭出,富有哲学思辨色彩,不仅充满了彼岸世界的召唤,而且彰显了纳博科夫独出机杼的艺术观。对纳博科夫小说《微暗的火》中幽灵意象进行诠释,为阐释小说主题提供了丰富的多维空间:哲学思辨空间、文本叙事空间、人物心理空间、文学艺术空间。通过小说多重幽灵意象书写,揭示了纳博科夫对死亡的形而上的哲学反思,而文本叙事空间、人物心理空间显示出小说人物身份多元化与纳博科夫的流亡创伤意识与飞散思维,通过小说人物命运的结局,表现出纳博科夫的向彼而生的哲学观,从而管窥火焰缘何微暗的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3.
纳博科夫把作品的纯艺术性放在第一位,在小说创作中大胆试验和实践新的艺术理念和写作技巧,堪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实验派作家。纳博科夫的作品彰显游戏精神和制谜意识,具有非同一般的魔幻色彩,《梦锁危情》是纳博科夫文学游戏观的阐释和实践。论文将从语言和叙事两个层面分析这部小说中的游戏设计及其效果,探讨纳博科夫的文学游戏观在该小说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纳博科夫是一位视觉艺术大师,这是理解其小说创作的关键.纳博科夫反复声明自己天生是画家,具有特殊的听音辨色的“色彩听觉”天赋,其作品运用文字呈现出五光十色的艳丽色彩.纳博科夫对古往今来欧美列国的画家画作了然于心,其创作过程即如作画般在纸张的画布上挥毫泼墨,实践着“诗如画”的书写传统.除了斑斓的五彩世界与绘画般的文字书写,纳博科夫的小说还大量借鉴了电影叙事技巧.在文字与视觉艺术之间,纳博科夫自觉且自如地进行着空间书写.  相似文献   

5.
纳博科夫处女作《玛丽》打破了时间的线性流动,情节由多个空间场景和虚实时空间的不断对话构成,展现了人物在时空对话中对自我的探索。《玛丽》中时空成为其设置情节、展示结构、表达人物内心思想的重要手段。体现了纳博科夫洞察时空的能力,初露其时空对话的叙事风格和文学创作理念,为其后期小说时空对话的创作方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论纳博科夫的流亡意识与纳博科夫研究的多元文化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历了从俄罗斯到欧洲各国及美洲大陆的多年流亡之后,纳博科夫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流亡意识。文章分析了纳博科夫流亡意识的内涵,论证以俄罗斯文化及多元文化视角进行纳博科夫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纳博科夫"审美的狂喜"美学思想分为:感官的"狂喜"和理智的"狂喜".感官的"狂喜"是作者和读者都容易感受到的,是那种用"脊椎骨"所感受到的震颤;它在小说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狂欢化的场景、小丑式的人物、诙谐灵动的语言等.理智的"狂喜"衍生于纳博科夫对蝴蝶"摹拟之谜"的研究,它是一种需要用大脑来思考、顿悟而产生的"狂喜";它在小说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戏仿的结构、对细节的编织以及叙事的技巧等.纳博科夫提出的"审美的狂喜"美学思想,不仅赋予小说文本超凡脱俗的艺术性,而且还使得小说创作成为一场充满"审美的狂喜"的文本游戏.  相似文献   

8.
从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语篇中,可以析离出“失衡”和“失协”两种突出的特征模式,这些模式从语言的经验功能上体现了该小说语篇的虚构性和幽默诙谐的后现代主义文体特征,显示了语言选择对作品主体意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纳博科夫的小说<微暗的火>是一部复杂的小说,其文本呈现出典型的后现代特征.通过对小说文本叙述者层次的分析,可以发现小说中的叙述者之间存在镜像关系,小说文本的叙述者问题就是纳博科夫的一场游戏和词语狂欢.不可靠叙述者的叙述干预背后隐含着作者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和纳博科夫其他作品中的思想相呼应.  相似文献   

10.
纳博科夫的蝴蝶式思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瞬间我明白了作家纳博科夫是从生物学家纳博科夫的影响下浮现出来的."这是俄罗斯年青的微生物学家索科连科在举办名为"纳博科夫密码"的展览之前所产生的灵感,此展览中拍摄了科博科夫小说中提到的蝴蝶或他在鳞翅类昆虫学研究中涉及的部分蝴蝶,索科连科举办这个展览是为了提出他的假设:纳博科夫笔下那种强调细节、精巧娴熟的风格来自于他对自然科学的爱好,具体地说是来自于蝴蝶这种鳞翅类昆虫学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