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文典被西南联大解聘事件,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对其中的原因可谓是众说纷纭。本文通过详解刘文典被解聘事件的经过,分析西南联大管理层对此事的态度,并剖析刘文典、闻一多两人的思想性格以及刘文典吸食鸦片烟的不良嗜好对该事件的影响等,力图借此窥探到历史的些许面貌。  相似文献   

2.
<民国人物传·刘文典>说:"1943年刘曾一度离开西南联大,到磨黑中学(即普洱中学)任校长,引起学术界教育界的非议.半年后返回昆明,被西南联大解聘.后到云南大学文史系任教."[1](P310-311)笔者对此作了考订,认为这未必是刘文典磨黑之行的全部事实,未必揭示了历史的真象,未必反映了刘文典磨黑之行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刘文典一生与日本的关系极其复杂,早年曾经留学日本,把日本当作中国学习的榜样。抗日战争爆发后,刘文典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开始认清日本真实面貌,于是写文章揭露日本的险恶用心。抗战胜利前夕,刘文典写下了怎么处置日本的文章,文中内容具有前瞻性,尤其是关于琉球的论述对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刘文典的日本观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当代国防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4.
刘文典一生与日本的关系极其复杂,早年曾经留学日本,把日本作为中国学习的榜样。九一八事变后,刘文典逐步认清日本的真实面目,开始写文章揭露日本的险恶用心。因此,可以说刘文典早年对日本的认识是随着时局的变化而不断深入的。  相似文献   

5.
刘文典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虽然他不是以藏书而闻名,但是其藏书活动还是值得肯定。由于刘文典一生从事校勘古典文献方面的工作,因此收藏书籍也成了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期间因为时局动荡,刘文典寄存在香港的图书被日军劫走,从此了无音讯。其后,经过相关人士的努力,终于将被劫图书的下落查实,也完成了刘文典先生的一桩遗愿。  相似文献   

6.
我的父亲刘文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文典是一位国学大家,他极具传统士大夫的傲骨,坚守着学人气节,呈现出一副狷狂模样,但内心追求的却是独立与尊严。本文通过刘文典哲嗣刘平章的口述,从人生经历、为人处世、治学态度及世人关注等视角,展现了刘文典不全为人知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7.
大而言之,国学是一个与西学相对而言的范畴。从历史上看,国学是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国家的纷纷兴起而诞生的专门学术。从世界范围看,国力强盛的各个国家大都有自己的专门学术,它们虽然名称各异,然而覆盖的领域却基本相同,故而可以统称为各国学。中国的国学,或曰中国学,或曰汉学,与各国学的差别在于其传统非常悠久。刘文典的国学研究自成体系,所著《淮南鸿烈集解》乃是其国学研究的高度成就。刘文典的国学研究具有跨学科比较研究的突出特色,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刘文典具有鲜明的独立人格。刘文典的一生,活得爽气,活得大气,活得有骨气。刘文典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8.
“一代国学大家”、安徽大学首任校长、一级教授刘文典(叔雅)先生离开我们已四十余年了,然而至今尚少有人专门研究其生平及学术思想。间有一些关于刘文典生平事迹的记述,却又颇与史实相抵牾。故而笔者不揣浅陋,在走访有关当事人并查阅...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淮南子》校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主要涉及清人庄逵吉、王念孙、王引之、俞樾和今人刘文典、杨树达。  相似文献   

10.
和许多人一样,我得知合肥刘文典先生的大名,是从读他的名作《淮南鸿烈集解》开始的。记得50年代初期,我念《淮南子》,用的便是线装铅印的《集解》,对其精详博大极感钦佩。后来见闻略广,自然地知道刘先生的若干轶事,但是对他一生行事和学术的整个风貌,只是在最近看了厚厚四册的《刘文典全集》之后,才能有所窥见。  相似文献   

11.
国学大师刘文典有一次在西南联大授课,只讲了半个小时,就忽然宣布说: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半堂的内容在下周三晚饭后七点半、在操场上讲。约定之日到了,学生们来到操场上,发现一轮皓月当空,月光如银瀑一样倾泻而下,使得远山近水都笼罩在一层如幻似梦的朦胧色彩中。原来,那天正好是农历五月十五,刘文典计算好了这个日期,是为了在月色下讲著名的《月赋》,只见他一袭长衫、飘然而来,如仙人降世般在桌前落座。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社会急速转型的民国时期,民众精神思想极度贫乏,因而封建鬼神的唯心主义思潮进入大众视野。刘文典用文章对封建的鬼神观进行严厉批判,同时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哲学理念。他深信观念的改变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都具有重要作用,主张从西学的角度来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3.
刘文典先生的《庄子补正》一书,对《庄子》(33篇)正文的衍、脱、讹、倒等疑误都给予补正。有些意见中肯,可以据以订正原文;有些可备一说,极有参考价值,然不慎之处,亦在所难免。兹仅举《养生主补正》中不慎之二例,一是"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二是"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加以辨析,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4.
刘文典与吴宓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两人的学术交流非常广泛,涉及《红楼梦》研究、诗文写作、校勘翻译、古典文学等.两人的学术交流在西南联大工作期间达到高峰,这种交流既体现了两人的深厚友谊,也促进了两人学术上的互补,使得民国期间学术大师不断涌现,深入考察两人的学术交往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清华大学中文系的历史可追溯到 1 92 5年的大学部国文课程组 ,1 92 6正式建系。先后在中文系执教的有陈寅恪、刘文典、朱自清、闻一多、俞平伯、浦江清、王力、陈梦家、王瑶等著名学者。在学术研究方面 ,清华中文系兼取“京派”与“海派”之长 ,形成了视野开阔、严谨扎实的学术传统 ,其学术成就和学术影响在全国名列前茅。 1 95 2年院系调整后 ,历时 2 7载的清华中文系停办。 1 985年清华中文系复建。复建后的中文系继承并发展会通式教育传统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实行“以文为主 ,文理结合”的培养方针 ,中外文化综合班以培养“古今贯通、中…  相似文献   

16.
云南大学已故教授刘文典(1889~1958)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国学大师,古籍校勘学一代泰斗。194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庄子补正》,该书是他—生研究《庄子》的重大学术成果,其对《庄子》的考释、补正之卓杰,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今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重大影响,是人们研究《庄子》的必读之物。1939年陈寅恪先生为该书作序道:“然则先生此书之刊布,盖将一匡当世之学风,而示人以准则,岂供治庄子者必读而已哉。”1962年张德光教授为该书再版作《庄子补正跋》又曰:“补正乃校勘训诂专著;其兼综群言,发微补阙,实为精心刻意之作,足资治庄学者…  相似文献   

17.
<正> 在西南联大老同学中间,尤其文学院同学,流传过一段刘文典侮慢沈从文的故事,刘沈两位先生,一旧一新,都是联大的名教授.学生们好奇,对名人逸事津津乐道也乐闻,但大抵都不甚以为意,当作趣闻传说的为多,最多也不过持通常观点,认为是文人相轻一类话头而已,这段掌故若断若续地传说了将近半个世纪,近年只偶而还听人提起.忽然最近听到Y君,他从广州暨大到北京出差,路过济南来看看我,告诉我说:有一位老联大,正编纂校史的SH君,表示应为刘沈事件正名,说过去传说刘文典侮辱沈从文先生的事不实,没有那回事,应予辟谣,以正听闻.刘沈两先生都已作古,真正有谣,自然是辟了的好,不但可以为两造洗刷干净,还卫护了学校的声誉,一举数得,确是美事.但回头又一想,也不能不想,如果所谓辟谣仍然是春秋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老一套,实在不如不辟,何必多此一举.  相似文献   

18.
西南联大的教育是成功的,它已经成为教育界的金字招牌。根据西南联大学生,即今各领域大师追忆性的文章,亦发现其教学独具特色。通过对闻一多、钱钟书、燕卜荪、温德、雷海宗、朱自清、金岳霖、冯友兰、刘文典、陈寅恪、陈梦家等授课方式的研究,发现教学呈"中西会通"、"融古致今"、"个性与自由交融"的特色。这些授课方式,赢得学生喜爱,产生巨大影响。面对当下教育中"教与学"的矛盾现状,西南联大的教学特色或可成为如今公共课教学的示范。  相似文献   

19.
马曜教授,白族,历史学家、教育家、也是杰出的诗人。其建国前刊行的《茈湖精舍诗初集》乃1927到1948年21年间的诗作,计158题,261首,按编年排列,先后作于上海、庐山、福建、香港,大多写于云南。诗中感时伤世,赠友言志,叙飘泊生涯,写南天风光,无不充满爱国恋乡的深情。在那外忧内患,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之际,诗人的忧患危虑,奔走呐喊,已折射时代闪光,令人心灵震颤。著名学者罗庸、王灿、钱基博、徐嘉瑞和刘文典等为之作序题词。当时的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为诗集扉页题签。茈湖乃诗人家乡洱源县的茈碧湖。笔者为诗集作注,《茈湖精舍诗注》一书于1992年6月由云南教育出  相似文献   

20.
~~要正确对待自己的研究对象——评《史记教程》的一个论点@宋子润①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战国纵横家书·附录[C].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②同① ③同① ④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5. ①唐兰.苏秦考[J]文史杂志,1941,一卷十二期. ②杨宽.战国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 ③徐中舒.论《战国策》的编写及有关苏秦诸问题[J].历史研究,1964,(1):133-150. ④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⑤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M].北京:学林出版社,1984. ⑥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