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维中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0,(1)
经过识变说、种子说及四分论、唯识九难,唯识宗推出了唯识无境原理。唯识之 意有三层:其一,以“唯”而遮外境,证成境无识有;其二,识体即唯,识相及认识功能皆不离此 识体;其三,境无而非有,识虽有而仍空,不可定执两边,而应取中道。此中,识体即阿赖耶识。 相似文献
2.
林国良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1):99-110
《解深密经》与《成唯识论》在三自性理论上存在着差异,包括遍计所执自性是否遍一切法、依他起自性能否依遍计所执自性而生起等。这些差异的根源在于唯识论前后期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了变化,即从否定世俗世间、唯以出世间为根本宗旨,到以出世间为根本宗旨、同时对世间法的一定程度的实在性给予充分肯定。此种变化是力图使唯识论能更为严谨圆满地解释各种精神与物质现象。 相似文献
3.
战世锴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11(4)
巴克莱的物质学说是其理论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反物质理论也是引起众多争议的一个内容.本文首先从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观说起,分析了巴克莱对他物质学说的理解,指出了巴克莱理解的物质的两层含义,同时对巴克莱反物质学说进行了简要评述并提出了两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马秀梅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4):31-33
爱勒基斯尔的《回教真相》是产生于 19世纪后半叶的伊斯兰文化名著 ,2 0世纪上半叶马坚教授将其翻译成汉文后 ,在上海、北京、重庆等地分别刊印了六版。在今天 ,重温这部巨著 ,颇感它耐久的、永恒的内含 ,即客观、科学地刻画了伊斯兰文明与精神 ,简明而科学地阐释了伊斯兰文化真相。本文就该著作的体例及所含的伊斯兰哲学物质观与辩证认识论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姚卫群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1):25-31
佛教思想是在与不少其他宗教哲学派别思想的相互影响和冲突中发展起来的。大乘佛教虽然分为中观和瑜伽行两派,但它们在许多方面有共同之处,对其他派别的态度也有类似点。《成唯识论》中的唯识思想实际上包含了般若中观理论的重要成分,是瑜伽行派论述佛教“空”观念的一种基本形式。《成唯识论》从佛教的唯识空观出发,对其他派别进行了批判。这种批判涉及各派的核心思想,而批判的重点则是各派学说中的实有观念。通过对这方面内容的分析,可以了解佛教与许多印度古代思想派别的基本理论差别。 相似文献
6.
张永超 《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9-12
熊十力先生反对将“体”“用”截成“两片”,并看到了宇宙发生流行中海沤不二的终极本体,但是熊先生却又将心分为“本心”和“习心”。我们可以追问,若是“体用不二”,“本心”与“习心”何以截分?或者说“本心”和“习心”的关系如何?“境不离识”,可同样“识与境存”,而“识”(习心)本即是“本心”的流行,在新的意义上可以说“境不空”而“识亦不妄”,“本心”即是“习心”,心本无二。 相似文献
7.
张永超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3):9-12
熊十力先生反对将“体”“用”截成“两片”,并看到了宇宙发生流行中海沤不二的终极本体,但是熊先生却又将心分为“本心”和“习心”。我们可以追问,若是“体用不二”,“本心”与“习心”何以截分?或者说“本心”和“习心”的关系如何?“境不离识”,可同样“识与境存”,而“识”(习心)本即是“本心”的流行,在新的意义上可以说“境不空”而“识亦不妄”,“本心”即是“习心”,心本无二。 相似文献
8.
索绪尔之后,语言学上出现了布拉格学派与哥本哈根学派。这两个学派,与美国描写语言学一同构成结构主义。本文从学派渊源、主要学术观点、历史贡献等角度,对这两个学派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从而发现两学派观点中的异同,以及各自的特点等。 相似文献
9.
10.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连续的,即物质存在在时间上没有中断,在空间上没有空白。物质的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及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时间和空间都体现着物质世界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严肃文学观观照下的京派和海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继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4):12-21
京派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其发展衍变的过程可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一向抱定严肃文学观不放的沈从文看来,以周作人、废名为首的前期主要成员,自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已逐渐由积极走向消极,即由积极的社会性文化追求向消极的“趣味个人主义”转化,并于1933年后与“海派”相融合。沈从文的《论冯文炳》、《文学者的态度》、《论“海派”》等文章,实际上是对文学上的“趣味个人主义”和商人习气的共同批判。其出发点完全是为了捍卫中国新文学的庄严性。 相似文献
12.
张岩泉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8(4):54-60
九叶诗人穆旦、陈敬容、郑敏等人新时期的诗歌创作,不仅坚持早期的艺术理想,而且还深化和发展了自己的艺术探索和艺术风格,老诗人归来的歌唱丰富了新时期的诗坛,迎来了艺术生命的"第二个童年与海". 相似文献
13.
栗壮志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绘画史是由对媒介的兴趣所支撑着的历史,媒介贯穿着整个绘画历程.艺术史上的每一次变革都伴随着媒材自身的变革,在某些情境下媒材的变革甚至成为了各种艺术潮流、风格演变的先声.印象派正是媒材通过画面的传达和表现,它将人们对古典艺术的形体与线条的崇尚引向对色彩的关注,其作品体现着对色彩的视觉革命所做的贡献与价值.通过物质和精神媒材的演变,印象派绘画映像了社会和时代.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三次物理学革命之一的量子力学在诸多方面对经典科学世界图景进行了变革。量子力学突破了经典科学的机械决定论,使之转化为非机械决定论;使得科学认识方法由还原论转化为整体论;使得科学思维方式由追求简单性到探索复杂性;确立了科学活动中主客体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吴民祥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1):79-84
五四时期的学派之争,更多地表现为文化观念的冲突。聚集于东南大学、以反五四新文化运动姿态出现的“学衡派”,持中西会通的文化理念、举新人文主义之大旗,与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新文化派”展开了激烈的思想论争。这种以南北两所著名大学为阵地的不同思想间的论争,有利于中国文化与学术的健康发展及南北学风的互补。“学衡派”的新人文主义文化观及其教育实践活动对东南大学学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刘士杰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2)
"九叶派"和台湾现代派所处的政治背景大体相似."九叶派"和台湾现代派在艺术传承上既有相同之处,又各有特点.二者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异同.台湾现代派和"九叶派"存在着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如果把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运动比作一根链条,那么,它们就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环节.无论是"九叶派"还是台湾现代派,它们都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中不可分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刘锋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4):71-72
关于先秦诸子所属派别的划分,自古以来就存在分歧。宋钘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他生活的年代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威王或齐宣王时代,通过对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宋钘既吸收和发挥了墨家的思想,又接纳了道家的学说,这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家思想博采众说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诸问题,探讨了该课程教学系统的要素、结构、优化及课程建设,提出了若干改进的构想. 相似文献
19.
结合教学实践 ,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及考试方法等方面 ,对工科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姚远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3):152-158
依据新发现的历史文献,清理出了从创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的陕西课吏馆,到陕西法政学堂,到关中法政大学,再到西北大学的清晰历史脉络,从而勾勒出陕西近代法、政、商专门教育的起源和发展轨迹.重点着墨于附设陕西第一个学堂研究所等创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