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探讨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循环经济在我国发展的必然性,并提出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及对策。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与黑龙江生态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云辉 《学术交流》2006,(10):114-116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农业资源丰富,但由于工农业的快速发展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生态环境被破坏等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鉴于此,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完善农业循环经济科技支撑体系,建立生态农业绿色消费体系,强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体系,建设适应发展循环经济的生态农业管理体系,是促进黑龙江省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经济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和争夺国际发展制高点的一场新竞赛.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应提高人们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加强政府引导与市场推进相结合,加紧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大力推进循环经济,以绿色消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  相似文献   

4.
发展首都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城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首都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并首次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议题。本文论述了发展首都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介绍了北京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政策和措施,并对进一步发展首都循环经济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理论是基于现代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需要循环经济理论指导。循环经济与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本质联系,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必须走循环经济的科学路径。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些是基于高能源消耗和支付巨额生态环境成本而获得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给资源和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当前我国应采取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来取代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追求"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的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维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方式来保证循环经济在我国顺利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雷 《唐都学刊》2005,21(6):85-88
循环经济是按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体现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现代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实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国内外循环经济实践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借鉴,经济结构调整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人类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要树立发展循环经济新理念,加快循环经济立法,开发并建立绿色技术体系,因地制宜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市民化与扩大内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一般均衡的视角,揭示农民工市民化与扩大内需的关系。中国之所以要立足内需发展经济,应对外需下滑只是一个短暂的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改变当前经济内外失衡和产业结构失衡的"双失衡"格局,以及充分利用国内市场优势更好更快实现工业化的需要。如果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则其潜在的消费需求就可以充分释放出来。这不仅有助于抵消外需下滑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而且有助于中国经济摆脱"双失衡"格局,全面提升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压力,若想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转变传统工业的生产方式,发展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工业是在循环经济理论、工业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出现的一种新型工业,是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型工业具有实现生态型资源的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等特点。对循环型工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0.
孙静  何庆光 《创新》2013,(3):118-121
在归纳县域循环经济理论和循环经济评价方法基础上,对广西2009~2011年三大经济区域的91个县区循环经济的经济子系统发展状况进行评价,计算各县区经济发展指数,采用交叉分析法实证,并进行横向、纵向比较以及典型分析。通过分析可知,广西县域循环经济的经济子系统方面发展较慢,且分布不均衡,尤其是桂西资源富集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差,而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也只有防城港和桂林两个亮点,对周边经济发展的辐射能力有限。政府应加强区域统筹规划发挥区域优势、做大做强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以推动县域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1.
赵峰 《社科纵横》2005,20(6):51-52
“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内涵的集中表达。本文重点介绍了循环经济这一崭新的可持续发展有效模式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国际上的一些成功案例及其在中国的初步探索和实验,强调了循环经济是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资源最有效循环利用并协调发展的最佳模式。结合作者的工作实践,以地处古黄河流域的江苏徐州为分析对象,进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案例设计,提出了徐州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向生态化转型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2.
循环经济是一种师法自然,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转向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体现了以“绿色”为基本特质的先进理念,包括绿色系统理念、绿色生产理念、绿色技术理念、绿色消费理念及绿色价值理念。循环经济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佳模式,其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绿色设计理念为指导,以绿色生产理念作保障,以绿色技术理念作支撑,以绿色消费理念作动力,以绿色核算理念作推力。  相似文献   

13.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长期以来投资和出口为我国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后经济危机时代,随着全球经济形式的转变,扩大内需成为我国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文章依据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关于生产必然经历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大再生产转化,进而带动消费的转化理论,针对当前全球的经济形势及我国经济发展中城乡居民的消费状况及发展趋势,阐述了我国扩大居民消费的有效措施,以达到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循环经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忠华  姜野 《学术交流》2005,(5):100-102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实现方式,也是老工业基地进行改造、调整产业结构、解决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王群 《学术交流》2008,(3):49-51
循环经济是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的短缺、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的矛盾日益尖锐的形势下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循环经济立法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型立法模式,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为基本法,同时在实践和技术水平相对成熟的领域制定专项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6.
李春梅 《社科纵横》2005,20(5):56-56
循环经济理论源于世界环境保护思潮,是人类面对环境制约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来的。本文基于循环经济有关理论,探讨了中国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从制度建设、政府宏观调控、公民生态教育及生态道德的培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国家产业安全具有重要影响。针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国家产业安全问题。通过研究发现:在产业结构方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国家进行产业结构改造和产业转型;在产业发展方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国家重新制定工业、农业和服务业方面的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18.
目前,消费需求不足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如何启动消费,扩大内需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已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启动潜力巨大的教育市场,不仅可以通过扩大内需对经济发展产生长期、持久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我们民族的未来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华  李庆霞 《学术交流》2006,(9):102-105
黑龙江省作为一个曾有资源优势的大省,在经历了长期开发之后,资源枯竭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变得异常突出,生态环境接纳污染物已达到饱和状态,经济社会发展已无环境容量,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跳出传统发展思路,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寻求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理念。应加强地方政府引导和市场推进作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布局,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将经济导入到良性轨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研究其发展对策,最终真正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20.
扩大内需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 ,它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国内市场巨大的优势 ,有利于我国减少对外部经济的依赖 ,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金融风险的能力。因此 ,必须采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调整消费倾向和消费方式、加快结构调整、优化有效供给、建立我国中长期消费政策体系等对策 ,以扩大内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